注册

小叶丹

彝族英雄

小叶丹

小叶丹[公元1894年-1942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小叶丹(全名为果基小叶丹,果基或译为沽鸡、沽基,小叶丹或译为小约旦或小约达, [5]1894年-1942年6月18日), 男,彝族,四川省冕宁县(今彝海乡)人,彝族首领。
小叶丹为凉山果基家支重要头人,因熟悉彝族典故和习俗,成为本家支和当地有声望、有影响的彝族首领。1935年5月,红军渡金沙江入凉山彝族地区,遭彝族群众及武装阻挡。红军严守民族纪律,未向彝族开枪,赢得小叶丹感动与敬意。见红军司令员刘伯承后,小叶丹提议按彝族习俗歃血为盟,刘伯承应允。5月22日,彝海边举行结盟仪式。红军赠小叶丹“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他派向导助红军穿越凉山,至安顺场,为大军过境铺路。红军离开后,小叶丹连同彝族人民遭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报复与迫害。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遭到被国民党军队收买的部族武装伏击身亡。
小叶丹于2009年9月10日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小叶丹:彝族英雄的赤诚与担当——为民族和解与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锋


一、凉山深处的少年成长:从部落之子到彝族首领
1894年,小叶丹出生于四川省冕宁县(今属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彝族家庭,本名果基约达,“小叶丹”是他在汉地的称呼。他所属的果基家族是凉山彝族“四大土司”之一的沙马土司下辖的强大部落,家族在冕宁北部的彝海、拖乌一带拥有深厚的势力基础。凉山地区山高谷深,历史上长期处于彝族世袭土司和家支头人的统治下,各部落间因土地、水源和奴隶问题时常发生械斗,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内部关系与独特的社会结构。

小叶丹自幼在马背上长大,不仅练就了精湛的骑射技艺,还在父辈的影响下学习彝族传统的“习惯法”和部落事务管理。彝族社会中,“德古”(调解纠纷的智者)和“苏易”(长老)的角色至关重要,小叶丹凭借聪慧果敢和公正处事的态度,逐渐在家族中树立威信。1910年代,凉山地区战乱频繁,他的父亲在部落冲突中遇害,年轻的小叶丹临危受命,接替父亲成为果基家支的首领。上任后,他一方面整顿内部秩序,强化家族武装,另一方面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协调与其他家支的关系,使果基家支在动荡中保持了势力的稳固。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血缘”与“等级”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小叶丹所属的“黑彝”阶层(贵族阶层)肩负着保护族人、拓展领地的责任。但与许多保守的部落首领不同,他在与汉地商人、马帮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变化,对汉族文化既保持警惕,又抱有一定的好奇心。这种开放的心态,为他日后与红军的接触埋下了伏笔。


二、“彝海结盟”:革命历史中的民族和解丰碑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四川西南部的彝族聚居区。当时,国民党当局为阻止红军北上,不仅在军事上围追堵截,还利用民族矛盾煽动彝族各部落对抗红军,散布“红军要消灭彝族”“汉人要抢彝人土地”等谣言。红军进入冕宁前,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先遣队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和平通过彝族地区,避免因民族冲突延误行军计划。

5月22日,红军先遣队抵达冕宁北部的彝海边(今彝海镇),当地果基、罗洪、倮伍三大彝族家支在国民党的挑唆下,集结武装力量封锁了山路。红军先遣队严格执行毛泽东“坚决不打彝族兄弟”的命令,派出熟悉彝族语言和习俗的萧华等人与部落代表谈判。小叶丹作为果基家支的首领,对红军的纪律和态度感到意外——这支军队不抢不杀,还向彝族群众宣传“民族平等”“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

在与红军代表的接触中,小叶丹提出按彝族传统“歃血为盟”来建立信任。当天,在彝海湖畔,小叶丹与刘伯承共同饮下由鸡血和湖水混合的酒,立下“兄弟结盟,互不侵犯”的誓言。这一仪式在彝族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标志着彝族与红军之间建立了超越族群隔阂的革命友谊。结盟后,小叶丹不仅下令果基家支让开道路,还亲自带领红军先遣队穿越彝族聚居区,沿途说服其他家支放弃抵抗,为红军顺利通过凉山、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首次成功实践,小叶丹以民族大义为重,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阴谋,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通道。毛泽东在得知结盟消息后,高度评价:“小叶丹与红军结盟,是我们在彝族地区取得的一大胜利。”这一事件也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三、坚守盟约:革命低潮中的抗争与牺牲
红军北上后,小叶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国民党当局以“通共”罪名对他进行报复,调集军队进入凉山,逼迫他交出与红军结盟的信物(刘伯承赠送的“红军总司令”旗帜和枪支),并要求他赔偿“损失”。小叶丹坚守与红军的盟约,拒绝交出信物,带领果基家支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展开周旋。

为了保护族人,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一方面利用凉山的地形开展游击抵抗,另一方面通过彝族传统的“打冤家”方式(部落间的武装冲突)迷惑敌人,暗中保存实力。他常常对族人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他们总有一天会回来的,我们要守住这片土地,等着他们。”为了维持与红军的联系,他曾派专人携带书信前往陕北,但因路途遥远和国民党封锁,未能成功。

1938年,国民党当局为彻底消除小叶丹的影响,扶持其同族兄弟果基尼尔担任“反共大队长”,挑起果基家支内部的矛盾。1941年,在一次精心策划的冲突中,果基尼尔受国民党指使,设下陷阱诱捕小叶丹。面对背叛和围攻,小叶丹率部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后,他拒绝投降,痛斥国民党的背信弃义,最终于1942年被秘密杀害,年仅48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一定要保护好刘伯承司令员送的红旗,红军回来时,把它交给他们。”


四、精神传承:红旗不倒,英雄事迹永载史册
小叶丹牺牲后,他的妻子倮伍莫阿果和儿子果基木古冒着生命危险,将刘伯承赠送的“中国工农红军四川冕宁抗日先遣队”旗帜藏匿在背篓的夹层中,辗转于深山密林中,躲过了国民党的多次搜查。这面旗帜长138厘米、宽96厘米,红布黄字,成为小叶丹家族守护的精神象征。

1950年,凉山解放后,果基木古遵照父亲遗愿,将珍藏了15年的红旗交给了人民政府。这面旗帜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彝海结盟”历史的重要见证。195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政府为小叶丹修建了纪念碑,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其家属的安置问题,称赞小叶丹是“彝族人民的英雄,革命的功臣”。

小叶丹的事迹不仅在彝族地区广泛流传,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典范。他以部落首领的身份,超越了民族隔阂和阶级差异,选择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站在一起,用生命践行了“民族团结”的信念。2009年,小叶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彝海结盟》、电视剧《长征》等作品,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民族团结的精神。


五、历史评价:民族和解的先驱与革命精神的象征
小叶丹的一生,是凉山彝族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革命的缩影。作为部落首领,他既有维护民族利益的坚定立场,又有超越族群局限的远见卓识;作为革命盟友,他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对红军的承诺,展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

“彝海结盟”的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军事合作,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为后来党在民族地区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经验。小叶丹的选择,不仅改变了红军长征的进程,更在彝族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凉山地区的解放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新时代,小叶丹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他所代表的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正如彝海湖畔的纪念碑所刻:“彝海结盟,民族团结的丰碑;小叶丹,永垂不朽的英雄。”他的故事将永远提醒后人:唯有各民族携手同心,才能战胜艰难险阻,创造美好未来。


从凉山深处的部落首领到革命历史中的英雄模范,小叶丹用生命书写了一曲民族和解与革命担当的壮歌。他的事迹不仅是彝族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团结奋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17 20:18
上一篇:伍精华下一篇:冯元蔚
中国空军史上首批飞行员,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辛亥革命元勋
革命英雄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北洋政府时期建威将军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番禺区人物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东源人物
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鉴定家
澳大利亚政治家
第13任澳大利亚总理
苏联第3任最高领导人
巾帼传奇
革命烈士
六代医家传仁术
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军团总参议、抗日英烈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