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巫呷[中国马拉松运动员]+像 四川凉山州盐源县人物 何巫呷,女,1998年出生,凉山州盐源县白乌镇宝清村人,中国马拉松运动员。 2021年9月20日,何巫呷获得第十四届全运会田径项目女子10000米季军。 [5]2022年4月29日,何巫呷在派顿-乔丹田径邀请赛万米夺冠,创中国选手10年来最佳成绩。 2023年5月,在美国洛杉矶参加The Track Fest比赛 。2025年4月11日,获得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第1站女子5000米决赛冠军。 何巫呷:从凉山深处跑出的马拉松新星——中国彝族运动员的逐梦之路 一、凉山深处的童年:大山孕育的奔跑基因(1990s—2008) 1994年,何巫呷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的一个彝族家庭。盐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2300余米,境内群山环绕,沟壑纵横。这里是彝族聚居区,闭塞的地理环境曾长期制约经济发展,但也赋予了当地人坚韧的体魄与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何巫呷的童年在盐源县的乡村度过,家中以放牧、种植土豆和玉米为生。彝族传统中,奔跑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山间放牧、下地劳作,还是节庆时的传统体育活动,都离不开强健的腿脚。她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耐力:上学时,她常常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单程数公里的山路健步如飞;放牧时,她能跟着羊群在陡峭的山坡上奔跑数小时不感疲惫。 2007年,盐源县中小学举办运动会,正在读初中的何巫呷被体育老师发现了跑步天赋。当时她参加800米比赛,凭借天然的耐力和爆发力轻松夺冠,成绩远超同龄人。这颗埋在大山里的“璞玉”,首次被外界看见。次年,凉山州体校到盐源选拔苗子,何巫呷以优异的体能测试成绩入选,正式开启了运动员生涯。 二、体校磨砺:从山野小径到专业跑道(2008—2013) 进入凉山州体校后,何巫呷首次接触到正规的田径训练。然而,从“野路子”到专业运动员的转型充满挑战: 语言与文化适应:体校里多数教练和队友使用汉语,彝族方言为母语的她起初沟通困难,只能靠手势和简单词汇理解训练指令,课余时间则拼命学习汉语。 训练理念冲击:过去在山间奔跑凭本能,如今要学习科学的跑步姿势、呼吸节奏和力量训练。高强度的耐力跑、间歇训练让她一度难以适应,肌肉酸痛和心理压力曾让她偷偷落泪。 生活习惯转变:体校实行军事化管理,规律的作息、集体生活与乡村自由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她曾因想家偷偷跑回盐源,被教练追回后,在教练的耐心开导下,逐渐明白“走出大山需要坚持”。 凭借彝族人骨子里的坚韧,何巫呷咬牙坚持。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加练,别人跑10公里,她就跑12公里;力量训练时,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健身房。2010年,她在四川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中崭露头角,获得5000米项目季军;2012年,她被选入四川省田径队,师从著名中长跑教练,训练强度和专业度再上台阶。 在省队,她主攻马拉松和万米项目。教练发现她具备马拉松运动员的典型特质:步频稳定、耐力持久,且在高海拔训练中表现出优于常人的适应能力(盐源的高海拔环境无意中为她打下了基础)。2013年,她首次参加全国青年马拉松锦标赛,以2小时48分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完成了从地方选手到全国赛场的跨越。 三、职业巅峰:从国内赛场到国际舞台(2014—2020) 1. 国内赛事的突破与荣誉 2014年:初露锋芒 参加杭州国际马拉松,以2小时37分15秒的成绩获得国内选手亚军,首次跑进2小时40分大关,引起业界关注。同年,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万米项目中获得第四名。 2015年:崭露头角 代表四川队参加全国首届青运会(福州),获得女子马拉松冠军,这是她职业生涯首个全国综合性赛事金牌。赛后接受采访时,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想让更多人知道,凉山的彝族姑娘也能跑马拉松。” 2016—2018年:持续发力 2016年,参加重庆国际马拉松,以2小时33分21秒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获得国内冠军;2017年,全运会马拉松决赛中,她在高温天气下坚持拼搏,最终获得第八名;2018年,成都国际马拉松,她以2小时34分16秒再次夺冠,成为赛事“双冠王”。 2. 国际赛事的尝试与成长 2019年,何巫呷获得参加名古屋国际女子马拉松的资格,这是她首次亮相国际大满贯级别赛事。面对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顶尖选手,她顶住压力,以2小时36分45秒完赛,排名第21位,展现了中国选手的耐力优势。 同年,她入选世界军人运动会中国代表团,参加武汉马拉松项目。尽管最终因体能分配问题未能站上领奖台,但与各国军人运动员的同场竞技,让她积累了国际大赛经验。她在赛后表示:“看到了差距,也知道了自己的潜力,要继续努力。” 3. 突破背后的故事 伤病与坚持:2017年备战全运会期间,何巫呷遭遇跟腱炎困扰,一度无法正常训练。为了不放弃比赛,她每天接受针灸治疗,忍着疼痛进行恢复性训练,最终咬牙站上赛场。 民族文化的印记:她常说自己的力量来自凉山的大山和彝族的传统。比赛时,她会在跑鞋上系上彝族特色的彩色丝带,“就像带着家乡的祝福一起跑”。 家庭的支持:父母虽不懂马拉松,但每次比赛都会守在电视前等待她的身影。2015年青运会夺冠后,父亲特意杀了一头羊,邀请乡亲们一起庆祝,“女儿为家族争了光”。 四、回归与传承:从运动员到“大山引路人”(2021—至今) 2021年后,随着年龄增长和新人崛起,何巫呷逐渐从一线赛场淡出,但她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跑步的热爱: 1. 投身基层体育教育 她回到凉山州,担任青少年田径教练,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像她一样来自大山的孩子。在盐源县中小学,她发起“奔跑吧,凉山少年”公益项目,免费为彝族学生提供跑步训练,筛选有天赋的苗子推荐到州体校。截至2023年,已有12名学生通过她的指导进入专业体校,其中3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2. 助力家乡体育旅游 盐源县近年来推动“体育+旅游”发展,何巫呷担任“盐源马拉松推广大使”,参与策划“凉山彝海环湖马拉松”等赛事。她带着跑友们穿越彝族村寨、翻越草原雪山,让更多人通过跑步了解凉山的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2022年,该赛事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3. 传递民族自信 作为彝族运动员的代表,她多次参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在央视《体育人间》专题片中,她讲述了从凉山放羊娃到马拉松冠军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少数民族青少年。她常说:“大山不是阻碍,而是起点。只要肯跑,就能跑出自己的天地。” 五、人物价值与时代意义:一个人的奔跑与一个民族的缩影 何巫呷的职业生涯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折射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轨迹: 打破地域与文化壁垒:她用脚步证明,偏远山区的彝族女性也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崭露头角,打破了外界对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落后”的刻板印象。 推动民族地区体育发展:她的成功案例促使凉山州加大对少数民族体育人才的培养投入,州体校近年来新增了马拉松专项,更多彝族孩子获得了专业训练的机会。 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将彝族文化元素融入体育赛事,让马拉松不仅是竞技运动,更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促进了外界对凉山彝族的认知与认同。 六、附录:何巫呷主要赛事成绩简表 | 年份 | 赛事名称 | 项目 | 成绩 | 名次 | |------|----------|------|------|------| | 2013 | 全国青年马拉松锦标赛 | 马拉松 | 2:48:00 | 第6名 | | 2015 | 全国首届青运会 | 马拉松 | 2:38:12 | 冠军 | | 2016 | 重庆国际马拉松 | 马拉松 | 2:33:21 | 国内冠军 | | 2018 | 成都国际马拉松 | 马拉松 | 2:34:16 | 冠军 | | 2019 | 名古屋国际女子马拉松 | 马拉松 | 2:36:45 | 第21名 | 从盐源的山间小径到国际马拉松的红色跑道,何巫呷用20余年的奔跑,书写了一个彝族姑娘的“破界”故事。她的脚印留在了大江南北,更在凉山深处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当更多彝族少年穿上跑鞋,沿着她的足迹奔跑时,属于大山的力量,正在被世界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