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元蔚 四川凉山州西昌市人物 冯元蔚(1930年8月—2019年7月15日),四川凉山人,彝族,彝名巴胡母牟,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间文艺学家,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政协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9年7月15日,冯元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89岁。 冯元蔚:凉山之子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在四川凉山州西昌市这片充满神秘色彩与独特风情的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杰出人物,冯元蔚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位。从 1930 年出生至 2019 年辞世,冯元蔚的人生轨迹紧密交织着凉山的发展变迁,他以卓越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在民族工作、文化传承、教育事业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凉山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凉山沃土育英才:求学之路开启人生新篇章 1930 年,冯元蔚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的一个彝族家庭。彼时的凉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彝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度的压迫下,生活困苦不堪。尽管家境贫寒,但冯元蔚的父母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识字。在父母的支持下,冯元蔚得以进入当地学校学习,开启了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求学之路。 少年时期的冯元蔚,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他不仅对彝族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汉文化也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广泛涉猎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冯元蔚获得了诸多老师的赏识与同学的钦佩。然而,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争的阴影不时笼罩着凉山,学校的教学秩序也时常受到影响。但冯元蔚从未放弃学习的信念,他总是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冯元蔚的视野逐渐开阔,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接受更系统、更先进的教育,才能为改变凉山的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下,他毅然踏上了前往外地求学的道路。离开家乡的冯元蔚,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这里有着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在求学过程中,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理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 二、投身革命洪流: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凉山地区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冯元蔚满怀热情地投身到革命工作中,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迅速在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他深入基层,了解彝族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动员群众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冯元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也明白土地改革是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举措。于是,他深入农村,挨家挨户地走访,耐心地向彝族群众讲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政策内容。面对部分群众的疑虑和担忧,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例子,为他们答疑解惑,打消他们的顾虑。在他的努力下,土地改革运动在凉山地区得以顺利推进,广大彝族农民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除了土地改革,冯元蔚还积极参与到民主改革中。当时,凉山地区仍处于封建农奴制度下,广大彝族群众遭受着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民主改革旨在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冯元蔚深知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他毫不退缩,坚定地站在改革的最前沿。他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奴隶主庄园,宣传民主改革政策,争取奴隶主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他也积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让他们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民主改革过程中,冯元蔚始终坚持原则,严格按照政策办事,确保改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经过不懈努力,民主改革取得了圆满成功,凉山地区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三、深耕民族工作: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 冯元蔚在民族工作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深知,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因此,在工作中,他始终把民族团结放在首位,积极推动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民族干部,冯元蔚积极参与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他深入研究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特点,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有利于彝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得以出台,涵盖了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彝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促进了彝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 冯元蔚还十分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他深知,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能够更好地与群众沟通交流,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他积极倡导并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为彝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这些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彝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外,冯元蔚还致力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他积极推动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彝族火把节、彝族歌舞表演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彝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他也鼓励彝族群众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在他的努力下,凉山地区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传承文化瑰宝:守护彝族文化的根与魂 冯元蔚对彝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他深知彝族文化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工作之余,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冯元蔚积极参与彝族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翻译工作。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和文献。然而,由于这些典籍大多使用彝族传统文字书写,且年代久远,许多内容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瑰宝,冯元蔚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对彝族典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翻译。在整理过程中,他亲自查阅大量资料,对每一部典籍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在翻译过程中,他严格要求翻译质量,力求准确、完整地传达典籍的原意。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整理翻译了多部彝族典籍,为后人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典籍整理,冯元蔚还十分重视彝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应用。彝族语言文字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发展彝族语言文字对于传承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他积极推动彝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组织编写了一系列彝族语言文字教材和工具书,为彝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他还倡导在彝族地区的学校、媒体、公共服务等领域广泛使用彝族语言文字,让彝族语言文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冯元蔚还积极推动彝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他鼓励彝族文化工作者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彝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作品。在他的倡导下,凉山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彝族文化作品,如彝族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彝族文化的魅力。 五、心系教育事业:为凉山培养未来的希望 冯元蔚深知,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他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凉山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冯元蔚大力支持学校建设。他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改善凉山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更新了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凉山地区的教育事业中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冯元蔚还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他深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因此,他倡导在凉山地区的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鼓励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科技创新、艺术表演、体育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让凉山地区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 此外,冯元蔚还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他深知,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他积极推动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获得了助学金、奖学金等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为凉山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鞠躬尽瘁终不悔:一生奉献书写辉煌人生 冯元蔚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民族事业奋斗的一生。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凉山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工作中,冯元蔚始终坚持原则,清正廉洁。他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他的领导下,凉山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民族团结更加巩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也严重损害了冯元蔚的身体健康。尽管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9 年,冯元蔚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他的离世,让凉山人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冯元蔚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凉山人民不断前行。他的一生,是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最好诠释,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凉山人民的心中,也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