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芬[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四川凉山州甘洛县人物 陆建芬,女,彝族,四川省汉源县人,1966年出生,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教师。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陆建芬:凉山深处的烛光,用爱点亮悬崖小学 一、贫瘠土地上的教育火种(1965-1990) 1965年,陆建芬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一个普通的彝族家庭。这片被大渡河切割、被悬崖环绕的土地,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在她童年的记忆里,除了陡峭的山路和贫瘠的土地,更多的是彝族乡亲们因不识字而被欺骗的无奈——有人卖猪时被少算钱,有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贫穷像大山一样压在世代村民的肩上,而教育的缺失,正是穷根的源头。 初中毕业后,陆建芬曾短暂走出大山,在县城打工。但每次回乡,看到村里孩子们在山坡上放羊、在泥地里玩耍,眼神里却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她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疼。当时的二坪村没有学校,适龄儿童只能翻山越岭到十几公里外的乡镇上学,多数孩子因路途艰险或家庭贫困早早辍学。1990年,25岁的陆建芬做出了一个让乡亲们惊讶的决定:她要在村里办一所学校,当孩子们的老师。 办学初期的艰难超乎想象:没有教室,她就把自家不足20平方米的土坯房腾出来,用木板隔成“教室”;没有课桌,她和丈夫李自云上山砍树,亲手锯木板、钉桌子;没有教材,她就步行几十里山路到乡镇学校“借”旧课本,一笔一划抄写给学生。第一学期开学时,只有5个孩子背着草绳编织的书包来到她家,陆建芬看着他们沾满泥土的小脸,暗下决心:“就算只有一个孩子,我也要教下去。” 二、悬崖上的坚守与跋涉(1991-2004) 1991年,二坪村被正式批准设立教学点,陆建芬成为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仅有几十元,但她却像打了鸡血一样投入工作。二坪村坐落在海拔2800米的悬崖之上,进出村子必须攀爬800米长的“天梯”——那是在悬崖上凿出的石阶,部分路段仅容一人通过,下方就是百米深的峡谷。每天清晨,陆建芬总是第一个踏上天梯,去接那些住在更偏远山头的孩子。遇到雨天,石阶湿滑,她就背着年幼的学生一步一步挪;冬天大雪封山,她就拿着锄头在前面开路。 她的付出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轨迹。学生阿说木呷记得,有一次他发着高烧,父母在外打工,陆老师得知后,顶着暴雨爬了3个小时山路来到他家,用背篓把他背到学校附近的卫生所,又垫付了医药费。“陆老师的背,比妈妈的还温暖。”这样的故事在二坪村数不胜数:她为没钱买文具的孩子缝布书包,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冻疮膏,甚至把家里仅有的粮食分给挨饿的学生。 2001年,二坪村教学点因师资短缺面临撤并,陆建芬心急如焚。她带着学生们的作业本和成绩单,徒步两天到县城教育局“请愿”,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捧着孩子们的作文说:“这些娃娃不能没有学校啊!”她的坚持打动了教育局领导,教学点得以保留,还调来一名年轻教师。但新老师看到险峻的山路和艰苦的条件,不到一周就离开了,陆建芬又成了唯一的老师,独自承担起一到三年级的全部课程。 三、感动中国的“悬崖教师”(2005-2009) 2005年,一篇名为《悬崖上的小学》的报道让二坪村和陆建芬进入公众视野。记者拍摄到她背着学生攀爬天梯的画面,以及在漏雨的教室里用树枝在黑板上写字的场景,无数读者为之落泪。这一年,陆建芬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社会各界的捐款陆续寄到村里,新的校舍在悬崖上拔地而起——那是一栋两层的砖房,有了明亮的窗户和坚固的课桌,孩子们终于不用在土坯房里上课了。 2007年,陆建芬迎来了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当她穿着彝族传统服饰站在颁奖台上时,主持人白岩松说:“陆老师,您用17年的光阴,在悬崖上编织了一张网,网住了山里孩子的未来。”获奖后,陆建芬把大部分奖金都用在了学校:买新课桌、修操场、给学生订校服。她依然每天攀爬天梯,只是背上的孩子换成了更重的教学设备和图书。 她的影响超越了二坪村。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来到凉山支教,政府也加大了对山区教育的投入。2009年,二坪村教学点升级为完全小学,有了6名正式教师,学生人数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100多人。陆建芬的学生中,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代大学生。阿说木呷大学毕业后回到凉山当老师,他说:“我要像陆老师一样,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悬崖。” 四、岁月沉淀的师者仁心(2010-至今) 2010年,陆建芬正式退休,但她并没有离开学校。她成了学校的“编外辅导员”,每天依然会到教室里看看,给年轻老师讲讲彝族孩子的特点,帮学生补补落下的功课。有人劝她:“陆老师,您该歇歇了。”她却笑着说:“我在这悬崖上待惯了,听不到孩子们的读书声,心里空落落的。” 这些年,陆建芬获得了无数荣誉:“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但她最珍惜的,还是学生们寄来的信件和照片。在她家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在大学、在工作岗位上的留影,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天梯”的故事。 她的精神成为凉山教育的标杆。甘洛县教育局以她的名字设立了“陆建芬教育基金”,专门资助山区教师和贫困学生;二坪村小学的教学楼被命名为“烛光楼”,寓意她像烛光一样照亮了大山。2023年,当记者再次来到二坪村时,曾经的天梯已被安全的钢梯取代,学校里书声琅琅,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陆建芬坐在操场边,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五、永恒的精神坐标 从25岁到58岁,陆建芬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悬崖上的教育。她用双脚丈量着大山的高度,用双手托起了彝族孩子的希望。在她身上,体现的不仅是一个乡村教师的坚守,更是一种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一种超越物质贫困的精神力量。 如今,陆建芬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被搬上银幕,成为“感动中国”精神的生动注脚。她就像大渡河畔的一棵青松,在贫瘠的悬崖上扎根,用生命的绿意滋养着这片土地。当人们问起她为何能坚守这么多年时,她总是朴实地说:“我是彝家的女儿,这些娃娃也是我的孩子,当妈的,哪能不管自己的娃呢?” 这就是陆建芬,一个平凡的彝族女性,用不平凡的坚持,在悬崖上书写了一段关于爱与教育的传奇。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再陡峭的山路,也阻挡不了知识的光芒;再贫瘠的土地,只要播下教育的种子,就会生长出希望的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