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诚[公元1913年-1948年、革命烈士]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人物 马良诚,蒙古名宝日巴特尔,1913 年出生于内蒙古鄂托克旗察汉陶劳亥(今马拉苏木毛盖图嘎查)的贫苦牧民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姑母收养,从小以放牧为生,在马背上练就了一身能骑善射的本领。16 岁时,他进入鄂托克旗保安大队服役,凭借出色的表现逐步晋升为中队长 。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次年2月至7月,红军东征、西征后解放了鄂托克旗部分地区,马良诚由此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党的统战工作,并积极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1936年7月,红军将被宁夏军阀马鸿逵霸占的北大池、敖包池、苟池等盐池归还鄂托克旗,移交过程中,马良诚第一次与红军接触。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友善的态度,让他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与其他势力的不同,认定共产党才是真正平等对待蒙古族的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华,归绥、包头相继沦陷。同年冬,日军妄图染指伊克昭盟地区。中共鄂托克旗工委以三段地为中心,积极开展对鄂托克旗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工委负责人周仁山与马良诚长谈,向他阐述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以及当前的抗日形势,马良诚深受触动,思想发生转变。此后,他积极协助工委,通过引荐朋友等方式,为工委与当地势力建立联系牵线搭桥,使章文轩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中立,为共产党扩大影响、争取牧民支持创造了条件。 1941年初,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章文轩投靠国民党,开始反共。马良诚及时通知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转移,并接受周仁山的建议,继续潜伏在保安团。面对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章文轩严禁向边区贩盐,马良诚与顾寿山、马富纲商议后,以放私盐的方式帮助边区解决吃盐难题,还组织运输队向边区运送食盐,有力支援了边区军民。 1946年1月12日,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马良诚与马富纲、顾寿山率部发动阿拉庙起义,推翻了章文轩长达20余年的封建统治,并组建了鄂托克旗第一支民族革命武装,马良诚担任第二团团长。起义后,他配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边警备区骑兵团消灭奇恩诚部,又打垮杨森扎布的保安兵。面对马鸿逵增援的骑兵,马良诚果断采取长途奔袭战术,重创敌军先头部队,成功保卫了鄂托克旗局势的稳定 。 1947年3月,蒋介石进攻陕甘宁边区,鄂托克旗形势危急。马良诚率部与敌人浴血奋战,突围后随中共鄂托克旗工委撤入靖边南山打游击,并在此期间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7月底,他随工委返回鄂托克旗,秘密恢复工作,迅速组织起一支队伍。8月下旬,队伍编入蒙汉支队第三大队,马良诚任大队长。此后,他率部多次参与战斗,在大石城战斗中,他临危受命,指挥部队成功击退敌人,受到工委高度评价。1947年冬,马良诚随部队在吴起镇进行新式整军,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 1948年1月下旬,蒙汉支队改编为内蒙古人民解放军伊克昭盟支队,马良诚任参谋长兼第三大队队长。2月,他与马富纲率第三大队在伊西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面对伊西地区复杂的局势和困难,马良诚带领部队清剿残匪、建立政权、解决粮食问题,稳定了当地局面。5月初,在乌审旗南部,第三大队遭到惯匪张庭芝200名骑兵的袭击,马良诚指挥仅有的50余名骑兵与敌人激战5小时,成功撤退。在郑家峁子设防线时,他为侦察敌情,不幸被敌人击中牺牲。战斗结束后,中共伊西工委书记周仁山在追悼会上,将党组织批准马良诚入党的通知书放在他的遗体旁。马良诚的灵柩被运回故乡,树碑纪念。他为蒙古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