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宫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教育家,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高等教育事业,在云南大学物理系和地球物理系的建设发展、教学仪器制作,以及红外技术、光学仪器制造等领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4年11月,杨桂宫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因家中兄弟众多,生活负担沉重,他寄住在外祖父家,在外祖父资助下求学,先后就读于抚宁县杨各庄学堂、大和寨临抚公立高级小学,成绩优异。1932年,他考取河北省工学院大学预科班,后因对物理的热爱,于1933年改考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并依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满怀爱国热情的杨桂宫积极投身其中,在南京国民政府军警镇压造成的混乱中脱险,手上留下了受伤疤痕。1937年,杨桂宫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其老师张佩瑚想留他在北平大学当助手。但卢沟桥事变后,他先到天津耀华中学任教,后因战争辗转至云南,在云大附中执教,期间凭借正义感和严谨教学,深受云大校长熊庆来和云大附中校长杨春州赏识。1938年9月,日本飞机轰炸昆明,云大附中疏散到路南,杨桂宫随校前往。1939年,受从德国回国的俞钧权邀请,他到贵州省安顺军医学校任教,1941年又转到贵阳医学院,并在湘雅医学院兼课。同年,经朱德祥教授推荐,熊庆来校长聘请他为云南大学理化系助教,自此开启了在综合大学物理学领域教学科研的漫长征程。
1944年,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取消云南大学物理系,只保留化学系,这一决定引发教师们强烈不满。出于对物理科学的深刻理解与热爱,杨桂宫联合其他教师据理力争,在熊庆来支持下,1945年云南大学物理系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杨桂宫全身心投入建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物理系主任,因工作出色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决定成立物理研究所,杨桂宫兼任第一任业务副所长,为研究所筹建倾注大量心血。1965年,他担任云南大学副校长,即便行政工作繁重、社会事务众多,仍坚持教学,常常白天工作上课,晚上自编讲义至深夜。1983年,杨桂宫退出领导岗位,但依旧坚持带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国家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积极建言献策。
在教学工作中,杨桂宫成就斐然。1955年,云大物理系设立金属物理专门组,面对教材、师资和设备等困难,他亲自兼任金属物理研究室主任,拟定实验室建设规划,编写教材并授课,还与师生共同设计制作教学模型,使金属物理实验室在一年多时间内初具规模,并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科研。1958年,国家要求理科院校开设核物理专业,他又兼任原子核物理教研室主任。此外,他还组建了多个物理研究室和专门组,为物理系的基本建设付出艰辛努力。在原子核物理、X光物理等领域,因缺乏现成教材,杨桂宫查阅大量资料,编写的讲义内容精良、深入浅出,教学效果极佳,虽学生多次建议将其整理成书,但因他忙于行政和教学事务未能实现,仅有一篇“在电场作用下,压电晶体的腐蚀图形”发表在《云南大学》第二期学报上。
在研究所建设方面,1958年10月,杨桂宫兼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筹建工作。面对研究人员匮乏的情况,他选送人员进修学习,亲自为留下的年轻研究者补课,使研究所到1960年初具规模,并发展成为在红外技术等方面颇具特色的专业研究所。1959年,在昆明物理所与海口298厂联合建立红外变像管生产线过程中,前苏联专家撤走后,他与技术人员克服困难,不到一年就使生产线投入生产,培养出众多光电器件业务骨干。1976年,杨桂宫承担起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的筹建工作,为各项事务奔波操劳,该系为国家地球科学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此外,他还为云南东川落雪宇宙线观测站、云南澄江梁王山宇宙线观测站以及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的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在人才培养上,杨桂宫在50多年教学生涯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他先后讲授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编写的教材原本计划出版,却因文革搁置。他十分重视培养年轻教师,热情解答他们的问题,鼓励科研,推荐论文发表,帮助修改讲义教案,提供珍贵资料。杨桂宫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在文革逆境中仍鼓励同志坚持。正因如此,他培养出的大批德才兼备人才,在全国科研和教学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
杨桂宫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待人亲和风趣,被大家亲切称为“系老板”,他领导下的物理系凝聚力强、发展迅速。1949年,他为国内工作需要,放弃去英国学习计算机的机会,此后还多次将出国学习、考察机会让给中青年教师。1956年,他主动承担起前往前苏联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计个人报酬。
杨桂宫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生活简朴、克己奉公。他对自己清苦的教书生涯从不后悔,回顾往事时,内心满是宽慰与自豪,其高尚品质和卓越贡献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