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民国军阀风云中的复杂身影
在民国那段风云变幻、军阀割据的动荡岁月里,韩复榘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1891 年(一说 1890 年),韩复榘出生于直隶省顺天府霸州煎茶铺镇(今河北省霸州市)的东台山村,字向方。他的一生,从寒门子弟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历经无数征战与权力博弈,最终在抗日的关键时刻,因错误决策而走上不归路,其跌宕起伏的经历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混乱 。
寒门子弟,投军寻机
韩复榘出生时,家境还算殷实,父亲韩世泽是当地乡村私塾的教师,26 岁便考中秀才。在父亲的教导下,韩复榘自小在私塾读书,通读四书,还学习了古文选、八股文以及唐诗绝句等。他对书法有着浓厚兴趣,所写小楷颇为清秀工整。然而,当韩复榘修完高小功课时,清政府已废除科举,他无奈辍学。此后,白天他帮助家里劳作,晚上则挑灯夜读,坚持学习 。
为谋求出路,韩复榘父亲托人将他送到霸县县衙户房,跟随 “稿公” 王佐舟学习,韩复榘也因此成为户房的一名 “贴写”。但进入县衙后,他不幸沾染了赌博恶习,很快欠下赌债。面对催债的债主,19 岁的韩复榘毅然决定离家闯关东,寻求新的生活。他先是前往东北寻找在煤窑做工的大哥韩复森,却因不知具体位置而流落新民府(今辽宁省新民市) 。
恰在此时,新民府陆军第一混成协(不久改为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第八十标招兵,韩复榘果断报名参军,于 1910 年(清宣统二年)成为清军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的一名新兵。当时第三营管带是冯玉祥,冯玉祥见韩复榘面目清秀且有文化,对他颇为喜爱,入伍之初便让他做了司书生。在此期间,受革命思潮影响,冯玉祥在军中成立 “武学研究会”,传播革命思想,为避免引起外界注意,又设立 “山东同乡会” 作为掩护,韩复榘虽非山东籍士兵,却也成为名誉会员 。
初涉军旅,历经波折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韩复榘所在部队自新民府调往海阳镇驻防。因他工作出色,于当年 11 月被提升为队官。为响应武昌起义,冯玉祥与王金铭等人发起滦州起义,韩复榘积极参与,被任命为滦军左路司令。然而,起义最终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失败,冯玉祥被拘捕押回原籍,韩复榘也受到牵连,被递解回籍。回到家乡后,为躲避可能的灾祸,韩复榘常常躲到亲戚家 。
1912 年,袁世凯重新编练军队,冯玉祥因姑丈陆建新是袁世凯亲信而得以重新启用。得知消息后,韩复榘再次投奔冯玉祥,在其部中先后担任文书上士、军需上士,后被提拔为司务长,次年又升任排长。从此,韩复榘以军官身份跟随冯玉祥四处征战,参与讨伐张勋,镇压南方政府的护法军。冯玉祥部攻下湖南常德后,韩复榘随部队进驻常德 。1918 年,因作战勇敢,韩复榘屡获升迁,与石友三、孙良诚、孙连仲等一同成为冯玉祥的亲信,时称 “十三太保” 。
1921 年,北洋政府将冯玉祥部改编为中央陆军第十一师,冯玉祥任师长,不久后冯玉祥被任命为陕西督军,韩复榘升任骑兵团团长。1922 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入京供职,韩复榘随行,后调任中央陆军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第二十二旅(旅长鹿钟麟)第四十三团团长 。1924 年,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发动北京政变,韩复榘率部参与。政变后,他晋升为国民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鹿钟麟)第一旅旅长 。
攻津立功,叛冯又归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与奉系张作霖的联盟逐渐破裂,双方关系紧张。直系军阀李景林也在直隶扩充地盘,企图排挤国民军。1925 年,日本举行秋操,国民军派韩复榘为领队,奉军则以郭松龄为领队前往日本参观。在日本,郭松龄得知张作霖打算以承认 “二十一条” 为条件,向日方购买军火进攻国民军,便将此消息告知韩复榘。韩复榘回国后,与冯玉祥商议,决定联合郭松龄倒张,郭松龄还联合了直隶督军李景林,并约定直隶省由国民军接防 。
郭松龄在滦州发出讨张通电后,所部改为国民军第四军,但李景林却违背约定,未按时出兵援助,反而准备与国民军作战,引发 “国直战争”。韩复榘率部参加国民军的攻津之战,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于 12 月 24 日攻入天津。因攻津有功,韩复榘被提升为陆军第一师师长 。
然而,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联合阎锡山等共同对付国民军。韩复榘起初与石友三在廊坊、黄村一带作战,后因奉军轰炸北京,随国民军撤至南口。在南口,韩复榘被任命为第八军司令官,后改编为第六军司令官。1926 年 5 月,反国民军联军进攻南口,阎锡山出兵晋北,抄袭国民军后路。韩复榘与石友三率部救援晋北,韩复榘出任前敌总指挥,在大同、天镇一带与晋军作战。但由于国民军在南口作战失利,计划退往甘肃,韩复榘与石友三遂与晋军将领商震联系,转投晋军,韩复榘被阎锡山委任为晋军第十三师(一说第一师)师长,驻包头、归绥一带,受商震节制 。
当时在苏联的冯玉祥得知国民军战败后,于 1926 年 9 月抵达五原(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重招旧部,组成国民军联军,就任总司令。冯玉祥体谅韩复榘等人转投阎锡山是形势所迫,决定招他们回归。在归绥医院养病的韩复榘起初不敢回去,经冯玉祥多次电话抚慰,最终决定重回冯玉祥部,被任命为援陕军第六路总指挥,下辖第一师、第十四师、第十五师,后随冯玉祥入陕肃清后方残敌 。
参与北伐,崭露头角
1927 年 4 月底,冯玉祥接受武汉国民政府改编,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分三路出兵潼关,与北伐军会师中原,围歼北洋军阀。韩复榘以第六路总指挥的身份,于 7 月底随军进抵郑州。进入河南后,冯玉祥对第二集团军进行重新编制,改路为方面军,韩复榘继任第三方面军总指挥 。同年 9 月,韩复榘率部参与讨伐靳云鹗,连克登封、白沙、禹县 。
10 月,直鲁联军孙殿英、袁振青等部 3 万人进逼豫北,冯玉祥孤处河南,虽多次请求蒋介石支援,但援军未至,且豫南北伐军樊钟秀部与冯玉祥产生摩擦。在此危急形势下,冯玉祥以兰封为主战场布防。韩复榘奉命由郑州出动,先与孙连仲奔赴豫北,逼退孙殿英等部,后迅速撤回,在郑州、开封之间担任总预备队。10 月 21 日,直鲁联军沿陇海线进攻,韩复榘亲率 3 个师向杞县急行军,29 日晚与石友三、梁冠英部兵分六路抄袭敌后。直鲁联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纷纷溃退,兰封被冯玉祥部攻占,韩复榘所部攻占柳河车站,截断铁路,缴获钢甲车四列、山陆炮二三十门以及百余名俄兵 。
11 月 5 日,韩复榘与庞炳勋部攻克归德,俘虏直鲁联军军长袁家骥及所部官兵万余人,第一次 “兰封大战” 以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获胜告终。但次日,第二集团军刘镇华部与直鲁联军右路在考城附近交战,第二次 “兰封大战” 爆发。韩复榘奉命赶往兰封,担任总指挥,与石友三部为中路军,迎战直鲁军主力徐源泉、方永昌、王栋等部。韩复榘先在野鸡岗攻克方永昌部,又与石友三在柳河会合,与褚玉璞部激战,最终褚玉璞部向东溃退。12 月 1 日,在右路军鹿钟麟部攻克夏邑后,第二次 “兰封大战” 以冯玉祥破敌十万余人的战绩结束。韩复榘与石友三作为破敌主力,再立大功。然而,战后韩复榘部缴获的 3000 余挺新式手提机关枪被冯玉祥全部收走,配发给自己的卫队旅,这让韩复榘心中颇为不满 。
第二次 “兰封大战” 后,冯玉祥下令进攻徐州,韩复榘奉命作为中路军的攻徐主力,沿陇海铁路向徐州猛进,接连攻克徐州以西多地 。
叛冯投蒋,主政山东
1929 年,在军阀混战的复杂局势中,韩复榘因对冯玉祥的一些做法心怀不满,加之蒋介石的拉拢,二次叛离冯玉祥,倒向蒋介石。蒋介石任命他为 “讨逆军(讨伐唐生智)第三路总指挥兼河南省主席” 。
1930 年,中原大战爆发,阎、冯联合反蒋,战斗在豫、皖、鲁三省的东西两战场同时展开。蒋军在东战场以韩复榘为总指挥,据守黄河南岸,阻挡晋军渡河南下。当时韩复榘军队总共只有 3.4 万余人(两个师和一个手枪旅),而晋军投入战斗的兵力数倍于韩军。晋军先是隔河炮轰,继而强渡黄河,来势凶猛。韩军寡不敌众,被迫撤离河防,放弃济南,向鲁东撤退。晋军占领济南后,分兵两路,一路沿津浦线向南推进,一路沿胶济路向东进攻。韩军且战且退,晋军步步紧逼 。
双方在紧靠胶济路的益都、昌乐、高密等县境内展开激战,晋军节节胜利,韩复榘屡战屡败,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每个连只剩下二三十人。正值雨季,连日大雨导致战地一片汪洋,晋军前进受阻,暂时停止进攻。8 月上旬,天气转晴,晋军再次发动猛烈攻势,韩军士气低落,招架不住,向高密以东溃逃。就在韩复榘打算带着残兵败将奔赴青岛乘船从海道逃跑时,蒋介石派李蕴珩率增援部队赶到,击退晋军,韩军才得以喘息。与此同时,晋军傅作义部在津浦线兖州一带被蒋军陈诚部打得大败,向北逃跑。此时在鲁东的晋军腹背受敌,张荫梧率晋军星夜撤退,丢下大量军用物资。韩军宣称 “反败为胜” 。
中原大战结束后,韩复榘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等职务,开始主持山东政务,这一时期长达七年 。主政山东期间,韩复榘提出 “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 四大行政纲领。在经济上,他试图建立 “山东独立的经济体系”,以摆脱国民党的控制,但最终未能成功 。
抗日消极,命丧黄泉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韩复榘曾主张抗日。1937 年,济阳一战中,韩复榘几乎被日军活捉,逃回济南后,他向素有 “竹仙” 之称的范筑先下达南撤命令,范筑先矛盾纠结后,拒不南撤,返回聊城通电全国誓死抗战 。而韩复榘在被日军在黄河击败后,开始消极抗战,在济南进行逃跑准备。12 月 3 日,日军进攻济南,韩复榘一路溃逃,致使山东大半国土在几日内沦陷 。
韩复榘的逃跑行为严重影响了抗战局势,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也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1938 年 1 月,蒋介石诱使韩复榘到开封参加军事会议,1 月 11 日将其拘捕,随后交由军事法庭审判。1 月 24 日,韩复榘被执行枪决,时年 47 岁 。韩复榘死后,安葬于河南南部的鸡公山,新中国成立后,其家人将他移葬于北京万安公墓 。
民国史学家吕伟俊评价韩复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典型的军阀,是一个独霸一方的土皇帝。他在统治山东的七年中,虽有过一些建设举措,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韩复榘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争议,他在军阀混战中的投机行为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表现,使其成为了一个备受诟病的历史人物,其经历也成为民国那段复杂历史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