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裕生:中国地质学界的璀璨之星
在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翟裕生院士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越的科研成果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他出生于河北廊坊文安县,这片沃土赋予了他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其在地质领域深耕不辍,成为一代杰出的地质学家。
年少立志,心怀苍生开启求学路
1930 年 2 月 6 日,翟裕生出生于河北文安。成长于动荡年代的他,自幼便目睹了国家的积弱与百姓的疾苦。中学时代,翟裕生就读于河北省立天津中学,语文老师裴学海身为梁启超的学生,知识渊博且心怀大爱。裴先生以 “裕慰苍生” 为意,为翟裕生取字 “慰苍”,期望他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一殷切期望深深烙印在翟裕生心中,对他的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省中,翟裕生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他在附属民众小学义务授课,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更让他对教师职业萌生了浓厚兴趣。
高中时期,翟裕生接触到思想先进的同学,阅读了诸多进步书刊,由此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愈发不满。彼时,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悬于一线,而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让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也坚定了他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的决心。这段中学时光,为翟裕生的求学目的和思想取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 年 9 月,翟裕生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彼时的北大地质学系,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图书设备先进,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条件。入学后,翟裕生不仅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参与反蒋、迎接解放、护校等活动,还在学业上刻苦钻研。在马杏垣教授的带领下,他参与填制了第一幅 1∶5 万地质图(密云县镇罗营幅),即便在填图过程中不慎摔断手臂,他也仅用水壶带吊起左臂,忍痛坚持上山作业。在张炳熹教授的指导下,他与同学共同完成了鹤岗煤田的地质调查和储量计算工作。在北大的四年,党组织和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帮助翟裕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打下了全面且扎实的专业基础,组织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极大锻炼。1949 年 2 月,翟裕生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 —— 民主青年联盟,并于同年 5 月 4 日转入青年团。1950 年 1 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他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
投身教育,培育地质事业接班人
1952 年,翟裕生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随后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担任助教。为适应教学工作的需求,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俄语和新的专业知识。彼时,矿床教研室学术氛围浓厚,冯景兰、袁见齐、张炳熹三位教授倡导学术民主,教学相长,教研室中既有欧美矿床学的基本理论,也有前苏联成矿学的观点,还有三位教授对中国矿床学研究的独到见解。在这样的环境中,翟裕生深受熏陶,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团队领导风格奠定了基础。
1953 年 2 月至 7 月,翟裕生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1955 年 9 月至 1957 年 8 月,他又进入长春地质学院矿床学研究生班深造。经过系统、严格的学习,他对前苏联矿床地质学的成就和特点有了全面认识。期间,他跟随苏联专家赴野外协助指导研究生,深入调查了华南、华北的十多个金属矿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矿床的实际情况有了深入了解。他的研究生论文针对河北大庙斜长岩及钒钛磁铁矿矿床成因展开探讨,通过精细的矿区地质观察、实验测试和综合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岩石和矿体类型,构建了斜长岩类演化序列和浸染状矿石、贯入型矿石三阶段成岩成矿模式,并从构造与岩石化学的结合角度进行了充分论证。该论文成果填补了中国斜长岩类及钒钛磁铁矿床研究的空白,长期被同行引用。
学成归来后,翟裕生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六十载。他善于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学风培养有机结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他的学生涵盖硕士 16 人、博士 55 人、合作博士后 10 人,这些学生大多成为了地质科教领域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在教学过程中,翟裕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野外进行地质考察,手把手指导学生观察地质现象、分析地质问题。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悉心教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深耕科研,开拓创新结累累硕果
1972 年至 1976 年间,翟裕生牵头组织北京(武汉)地质学院的矿床、岩石、矿物、构造、数学地质等多学科教师团队,与当地矿山和地质队紧密合作,系统研究宁芜地区的铁(铜)矿成矿特征。他们以宁芜盆地中段为重点,深入剖析火山次火山岩型铁矿特征,共同构建了玢岩铁矿成矿模式。这一创新成果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问世,有力推动了中国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的发展。整个项目研究成果《宁芜中段铁、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荣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宁芜玢岩铁矿》则斩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次研究不仅让翟裕生积累了研究成矿系列的宝贵经验,更促使他在学术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运用系统综合方法研究矿床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此后,翟裕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他较早开展矿田构造研究,提出成矿接触带构造体系以及多种矿床的构造 - 矿化模式,并主笔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率先在高校开设矿田构造学课程,建立起矿田构造学科体系框架。在对河北大庙斜长岩和铁矿的研究中,他成功再造了其成岩成矿过程;在鄂东富铁矿床成因研究方面,他与团队共同阐明了成因,并发现了新的铁矿类型。
翟裕生还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研究领域,以成矿物质的源 — 运 — 储 — 变 — 保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为核心,创立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著有《成矿系统论》,为矿床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提出地球系统 - 成矿系统 - 勘查系统三结合的研究理念,引领了当代矿床学的发展方向。在长期对长江中下游等成矿区带的研究基础上,他构建了区域成矿学的学科框架,出版了中国首部《区域成矿学》和《区域成矿研究法》,全面指导了中国的区域成矿研究,并在多地取得找矿新发现。
多年来,翟裕生还主持或参与了众多科研项目,如 1996 - 2000 年国土资源部九五基础研究项目《古大陆边缘成矿系统与成矿构造动力学研究》、1996 - 2000 国土资源部资源与环境科技攻关项目《中国重要铜金矿床综合地质异常研究》等。他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获得了诸多荣誉,包括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4 项,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7),1999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 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2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8 年荣获首届终身成就奖(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等。
奉献一生,地质精神永流传
翟裕生院士曾任北京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等重要职务。在不同的岗位上,他始终坚守初心,为我国地质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
在生活中,翟裕生院士为人谦逊和蔼,生活简朴。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育工作中,对家人虽有愧疚,但家人始终给予他理解和支持。他热爱地质事业,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即便在晚年,依然关注着地质科学的发展动态,为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建议。
2024 年 1 月 11 日,翟裕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他的离去,是我国地质学界的重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宝贵科研成果、培育的大批优秀人才以及他所秉持的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地质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地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翟裕生院士用一生书写了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他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载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史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