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荣:钢铁冶金领域的卓越开拓者
在我国钢铁冶金领域,有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 —— 张寿荣。他的一生,与钢铁紧密相连,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从华北平原的河北定州,到求学求知的天津,再到投身钢铁建设的鞍山、武汉,他用自己的智慧、汗水与坚持,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钢铁人生篇章。
1928 年 2 月 17 日,张寿荣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祖籍却是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定州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无数杰出人物,张寿荣便是其中之一。他自幼勤奋好学,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坚韧的性格。
1940 年 10 月,年仅 12 岁的张寿荣便在鞍钢炼铁厂高炉值班,这段经历成为了他接触钢铁行业的起点。在高炉旁,他亲眼目睹了钢铁生产的火热场景,也深刻感受到了钢铁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一颗投身钢铁事业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1945 年 10 月,张寿荣进入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学习,然而,他心中对冶金的热爱愈发强烈,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转专业。1946 年 9 月,他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冶金系,开启了系统学习冶金知识的旅程。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成绩优异,为日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 年 7 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正式踏上了钢铁冶金的奋斗之路。
1949 年 9 月,刚刚毕业的张寿荣参加了鞍山钢铁公司的恢复生产工作。当时的鞍钢,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百废待兴。张寿荣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畏的勇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从基层做起,历任炼铁厂生产科长、工程师、厂长助理等职务。在工作中,他深入研究高炉生产技术,积极推行高炉炉顶调剂法和低锰炼钢铁的冶炼。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他成功地使鞍钢炼铁厂的生产效率在全国领先,为鞍钢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实践能力,也让他对钢铁冶金生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56 年,国家决定建设武汉钢铁公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大工业项目。张寿荣凭借在鞍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卓越的专业能力,被委以重任。他参与了武汉钢铁公司设计蓝图的审核工作,并于 1957 年正式调往正在筹建中的武钢,全身心投入到武钢的一期工程建设中。从炼铁厂生产科长、工程师,到中央试验室研究室主任,再到炼钢厂副总工程师、公司副总工程师,他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武钢一期工程建设中,张寿荣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让国内第一座 1000 立方米以上大高炉顺利投产是重中之重。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深入研究每一个技术环节,从高炉的设计、设备安装到调试运行,都严格把关。在建设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成功实现了大高炉的顺利投产,为武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武钢的钢铁生产面临着诸多问题。当时,高炉在低温强度下运行不稳定,生铁合格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张寿荣临危受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针对高炉 “布料反常” 这一颇具争议的现象,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他正确揭示了其根源在于烧结矿平均粒度小、含粉率高、堆角小等问题,客观阐明了武钢高炉特殊的 “布料反常” 规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保证了高炉的正常运行,推动了武钢的钢铁生产。
同时,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针对武钢高炉渣氧化铝含量高、生铁合格率低的问题,张寿荣主持组织了高氧化镁渣冶炼的研究。他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摸索,最终确定了适宜的高炉渣制度,有效提高了生铁的合格率,为武钢的生产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我国钢铁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武钢从国外引进了 “一米七” 轧机系统,这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轧钢技术。然而,引进技术只是第一步,如何消化吸收并实现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武钢的生产,成为了摆在张寿荣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为适应 “一米七” 轧机系统对各厂生产的需要,张寿荣首先针对炼铁厂前工序老厂的落后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他组织团队对矿山系统进行弱磁、强磁工艺改造,在烧结大修中增加铺底料,对高炉大修增设烧结矿下过筛,在料场增加矿石混匀设施等。通过这些改造措施,大大提高了高炉精料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从源头上为接下来的钢铁生产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米七” 系统各厂投产后,结合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张寿荣加大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工作的力度,推行创新攻关。他组织技术人员对 3 号、4 号高炉料槽下烧结矿过筛进行技术改造,大大改善了炉内料柱的透气性,推广了大批重、正分装的高炉上部操作制度,使高炉利用系数、焦比得到明显提升。在他的带领下,武钢成功完成了转炉复吹、全连铸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 项目荣获 1992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对他和他的团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高度认可。
在长期的钢铁生产实践中,张寿荣深刻认识到高炉寿命问题对钢铁生产的重要影响。武钢高炉寿命的问题尤为突出,高炉炉缸、炉底侵蚀严重,生产安全性差,而且炉身寿命短,高炉每隔三四年就需要进行中修,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影响了生产效率。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张寿荣开始专注于研究高炉长寿技术。他组织展开了多次高炉大中修破损调查,深入分析炉衬和冷却壁破损的原因。根据研究结论,他大胆改进了高炉设计,并提出开发球墨铸铁冷却壁和优质高炉耐火材料的构想。在他的努力下,武钢的高炉长寿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1991 年,他领导建成了武钢 3200 立方米高炉,这座高炉集当代炼铁先进技术于一体,已连续生产多年,成为我国最长寿的高炉之一,估计一代寿命可超过 15 年,为我国高炉长寿技术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张寿荣在钢铁冶金领域的卓越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上,还体现在他对人才的培养上。截至 2009 年 3 月,他还在带的博士生有 7 人。他言传身教,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我国钢铁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1995 年,张寿荣凭借在钢铁冶金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的高度肯定,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97 年,他又当选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他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除了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的贡献,张寿荣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担任了众多社会职务。他曾是湖北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 年 6 月 —1993 年 3 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影响力,为地方的发展建言献策。他还担任过第五届国际炼铁科学技术大会主席,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为推动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职业生涯中,张寿荣获得了众多荣誉。1988 年,他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以表彰他为湖北钢铁工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1990 年,他因在 “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 项目中的卓越领导和贡献,获得全国 “五一” 劳动奖章。2002 年 6 月,他荣获光华科技奖,2009 年获 “魏寿昆科技教育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褒奖,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钢铁人不断奋进。
2024 年 7 月 14 日,张寿荣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 97 岁。他的离去,是我国钢铁冶金领域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卓越科研成果,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钢铁事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张寿荣的一生,是为钢铁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辉煌篇章。从参与鞍钢的恢复生产,到主导武钢的建设与技术创新,他始终站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前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不断向前发展。他对科学技术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以及学风正派、道德高尚的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是新中国炼铁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功绩将永载中国钢铁工业的史册。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必须具备强大的钢铁工业基础。” 他用一生的努力,践行着对钢铁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为我国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