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甫[公元1905年-1981年,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像 河南洛阳市洛宁县人物 李俊甫又名李相杰,生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卒于1981年3月,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李俊甫:洛水之畔走出的化学教育先驱 在 20 世纪中国化学教育与科研的发展史上,李俊甫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先驱者。这位从河南洛宁走出的学者,以毕生精力投身化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生平不仅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更见证了中国现代化学学科从萌芽到成长的艰辛历程。 一、洛水少年:乱世中的求学之路 1905 年,李俊甫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府洛宁县(今洛阳市洛宁县)一个耕读传家的传统家庭。时值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风已吹入中原腹地,父亲虽为私塾先生,却有着开明的教育理念,坚持送子女接受新式教育。幼年的李俊甫在洛宁县城的新式学堂完成启蒙教育,对自然科学展现出特殊天赋,常因拆解家中钟表、研究油灯燃烧原理被邻里称为 “小匠人”。 1920 年,15 岁的李俊甫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在校期间,他系统接触西方近代科学体系,尤其痴迷化学实验。据同窗回忆,他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钻研,曾因尝试自制硫酸不慎灼伤手臂,却仅简单处理后继续实验。1924 年,李俊甫考入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化学系,师从著名化学家王琎、孙学悟等,奠定了扎实的学术根基。大学期间,他参与了我国早期的化学期刊《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刊筹备工作,发表《河南矿产资源初步分析》等论文,展现出对家乡资源开发的关注。 1928 年大学毕业后,李俊甫考取河南省官费留学名额,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有机化学硕士学位。留学期间,他主攻煤焦油成分分离技术,其研究成果《煤焦油中苯系化合物的高效提取方法》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成为当时国内煤化工研究的重要参考。1931 年,他转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道夫・温道斯,研究甾体化合物合成,1934 年获博士学位。在德期间,他拒绝了德国化学工业巨头巴斯夫公司的高薪邀请,毅然决定回国效力。 二、执教杏坛:战乱中的教育坚守 1934 年,李俊甫回到祖国,受聘为河南大学化学系教授,次年任系主任。此时的河南大学化学系刚成立不久,实验设备匮乏,他四处奔走,从北平、上海募集仪器药品,并亲手绘制实验装置图指导校工仿制。他首创 “理论 - 实验 - 工业见习”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赴焦作煤矿、巩县兵工厂开展实地教学,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独树一帜。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大学被迫辗转迁徙。在八年流亡办学期间,李俊甫始终坚守教学一线。1938 年学校迁到镇平时,他在破庙里搭建简易实验室,用土陶罐代替烧杯,以桐油灯加热进行实验教学。1942 年学校迁至陕西城固,他兼任国立西北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讲《有机化学》《工业化学》等课程,其编写的讲义《有机合成实验指导》成为战时后方各高校通用教材。据他的学生回忆,李教授讲课 “条理清晰如化学方程式,生动形象似元素周期表”,总能将抽象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 抗战胜利后,李俊甫随河南大学回迁开封。面对满目疮痍的校园,他主持重建化学馆,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先进仪器,使河南大学化学系成为当时国内实验条件最好的院系之一。1947 年,他发起成立河南省化学会并任理事长,创办《河南化学通讯》,推动省内化学学术交流。这段时期,他还兼任开封师范专科学校(今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科主任,为中等化学教育培养师资,形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完整化学教育链条。 三、科研报国:应用化学领域的开拓 李俊甫的科研工作始终紧扣国家需求,尤其在应用化学领域成就显著。1935 年,他针对河南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展煤焦油综合利用研究,在国内首次从焦作煤焦油中提取出纯度达 99.5% 的苯酚,为战时医药生产提供了关键原料。这项成果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发明奖,被列入《抗战时期重要科技成果汇编》。 1940 年代,他致力于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对河南伏牛山区盛产的连翘、冬凌草等药用植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离出具有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在实验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他创造性地利用河南特产的陶瓷器皿进行分离提纯,其研究论文《豫西药用植物成分初步研究》发表于 1946 年《中国科学》,是我国早期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俊甫转向工业化学研究。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他任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主持建立我国首个化肥工艺专业。1956 年,他带领团队为郑州化肥厂(今郑州化工集团)解决了合成氨生产中的催化剂中毒难题,使该厂产量提升 30%。1960 年代初,他开展地方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从洛阳耐火材料厂废料中提取稀有金属,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育人典范:春风化雨的师者风范 李俊甫从教四十余年,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张兴栋、著名化工专家陈俊武等学界精英。他的育人理念是 “做学问先做人,搞化学先修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在 1957 年的一次系会上,他说:“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变化,教育塑造的是人的变化,后者更需精心调配‘试剂’。” 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1940 年代,家境贫寒的学生王梦恕买不起实验记录本,他将自己的手稿本装订好送给学生,并在扉页题字 “实验数据容不得半点虚假,如同做人容不得丝毫虚伪”。1950 年代,他指导的研究生在实验中发生意外爆炸,他首先查看学生伤情,再一起分析事故原因,这种担当精神让学生深受感动。他常告诫学生:“实验室的失败是成功的前奏,但若在做人上失败,则永无成功可能。” 作为学科带头人,李俊甫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1950 年代初,他力排众议,破格录用自学成才的青年工人傅献彩(后成为著名物理化学家),传为佳话。他倡导 “教学相长”,组织青年教师成立读书会,每周开展学术研讨,这种学术传统在郑州大学化学系延续至今。1962 年,他主持编写的《有机化学》教材被列入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累计印刷超过百万册,影响了几代化学学子。 五、赤子情怀:桑梓情深的点滴见证 尽管长期在外工作,李俊甫始终心系家乡洛宁。1950 年代,他多次回乡考察,指导县办化肥厂、农药厂的建设,亲自设计简易生产流程。1964 年,他捐赠个人藏书 3000 余册,帮助洛宁县建立图书馆科技阅览室。据洛宁地方志记载,1975 年当地遭遇特大洪水,他得知消息后,立即寄去自己的积蓄,并联系郑州的化工企业捐赠化肥,帮助家乡恢复生产。 在学术研究中,他始终关注河南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1960 年代,他系统研究了豫西钼矿、南阳油田的伴生资源,提出综合回收方案;1970 年代,他指导完成《河南中草药化学成分分析》课题,为地方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常说:“河南的每一块矿石、每一种植物都是天然的化学试剂,等待我们去研究开发。” 1978 年,年逾七旬的李俊甫仍带队赴栾川调研钼矿资源,在海拔千米的矿山现场工作十余天。当地干部劝他注意身体,他说:“我是洛宁的山泉水养大的,这点山路算什么。” 这种对家乡的深情与对科学的执着,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六、晚晴岁月:生命最后的学术绽放 1976 年,李俊甫恢复工作后,不顾年事已高,立即投入科研与教学。他整理多年研究成果,撰写《河南矿产资源化学利用》一书,系统总结了河南主要矿产的化学特性与开发途径。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他作为河南代表参会,受到极大鼓舞,会后向学校提交了《关于发展应用化学学科的建议书》,推动郑州大学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1980 年,他虽身患重病,仍坚持指导研究生,在病床上审阅论文稿。弥留之际,他对前来看望的学生说:“我这一生,做了一辈子化学,教了一辈子书,值了。你们要记住,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更是服务社会的工具。”1981 年 5 月,李俊甫在郑州逝世,享年 76 岁。遵照他的遗嘱,骨灰撒入洛河,这位洛水之子最终回归了滋养他的故乡水土。 李俊甫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化学教育发展史的缩影。他在动荡岁月中坚守教育阵地,在艰苦条件下开拓科研领域,用智慧与汗水培育了一代化学人才,为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洛宁的山水赋予他坚韧品格,化学的魅力指引他探索之路,而教育的情怀则让他的生命价值得到永恒延续。正如他在《河南化学通讯》创刊号上所写:“愿吾辈以化学之理析万物,以教育之光照未来,为中华崛起而研求不辍。” 这句誓言,正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