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像 河南省洛阳市人物 李卫,男,汉族,1957年12月生,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钢研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稀土永磁材料联合创新中心主任,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稀土材料专项)专家组组长,IEEE及国际稀土永磁及应用委员会委员,亚洲磁学联盟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财经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李卫:中国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卓越开拓者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众多领域的突破离不开材料科学的创新。在中国,有一位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深耕多年、成果斐然的杰出人物 —— 李卫。他不仅推动了我国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更为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求学之路:奠定科研基础 1957 年 12 月,李卫出生于北京,其籍贯为河南省洛阳市。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或许也在潜移默化中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注入了专注与坚韧的品质。1978 年,李卫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正式开启了他与磁性材料研究的不解之缘。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李卫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他勤奋刻苦,对磁学领域的各类知识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钻研精神。大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磁学的基础理论,从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到磁性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每一个知识点他都力求学深悟透。扎实的理论学习为他日后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 年,李卫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大学毕业,带着对科研的满腔热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上了新的征程。 二、科研生涯:矢志不渝,攻克难关 (一)初入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毕业后,李卫进入钢铁研究总院工作,在这里,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要挑战 —— 参与国家 “七五” 重点攻关课题 “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制”,并担任课题组长。钕铁硼永磁材料作为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具有高剩磁、高矫顽力和高磁能积的特点,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相对滞后,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李卫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但他毫不退缩,带领团队成员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在那段日子里,他们反复进行试验研究,不断调整材料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无数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他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成功研制出磁能积高达 49 兆高奥的磁体,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获得 45 兆高奥以上磁体的国家。这一成果不仅被评为我国 1989 年冶金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还荣获了国家 “七五” 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次成功让李卫在稀土永磁材料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也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树立了信心。 (二)持续创新,推动产业化发展 “八五” 至 “九五” 期间,我国稀土永磁材料领域进入了从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转换的关键阶段。李卫敏锐地意识到,要想推动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的发展,必须开展集成创新,优化生产高档钕铁硼的核心技术与装备。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发明了 “双相烧结高性能铁基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工艺”,该工艺有效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和生产效率,荣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同时,他们还发明了钕铁硼辐向整体环和多极永磁环及其制造方法,开发了混合合金、低氧、脉冲磁场成型等新工艺。这些创新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高稳定性稀土永磁材料与工艺” 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这一过程中,李卫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突破,还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化经验,为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领行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 期间,李卫作为国家 863 重大项目的主持人,组织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针对千吨级高性能钕铁硼永磁生产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他们聚焦于 “速凝铸带结合氢化制粉工艺”、“双合金结合氢化制粉工艺” 以及制备低成本永磁材料的关键装备和系统技术的研发。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合金微观结构控制、非平衡偏析结晶控制等诸多技术难题。但李卫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团队逐一攻克。最终,他们掌握了 N50~N55 系列永磁产品产业化核心技术,并开拓了高强韧性稀土永磁材料和低钕、低重稀土永磁材料等研究方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成果辐射行业内的主体企业,推动了我国烧结钕铁硼产量从 2000 年的 6500 吨上升到 2018 年的 15 万多吨,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四)开拓新方向,首创新型铈磁体 2010 年前后,我国面临着高丰度稀土大量积压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对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李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寻找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首创了双主相法制备稀土永磁材料的新工艺,并由此开发出具有高性价比的新型铈磁体。这一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我国高丰度稀土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德国、美国等国家专利授权,带动了国际上对铈磁体的研究热潮。 三、科研成就与荣誉:实至名归的认可 李卫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截至目前,他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共获授权发明专利 50 余项,这些专利涵盖了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工艺、新型材料开发等多个方面,是他们科研创新的有力见证。在论文发表方面,李卫发表了 200 余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和经验。 在奖励荣誉方面,李卫获得了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其中,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国家发明三等奖 1 项,这些奖项是对他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多年辛勤耕耘和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此外,他还荣获了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6 项国家级奖励。1992 年,他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 年成为国家人事部 “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6 年获国家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称号,2000 年获 “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2015 年,李卫凭借其在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中的杰出表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对他科研生涯的最高褒奖。 四、社会贡献与责任: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李卫不仅在科研领域成绩卓著,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我国稀土行业的管理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调研稀土行业存在的问题,多次就稀土行业管理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上书国家。他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受到了国家领导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例如,在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方面,他建议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开采秩序,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在产业升级方面,他呼吁加大对稀土永磁材料产业的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他的这些建议对于促进我国稀土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人才培养: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致力于科研工作的同时,李卫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深知,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钢铁研究总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他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他培养了一批磁性材料领域的高素质骨干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李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他经常与学生们交流讨论,引导他们关注行业的前沿动态,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热情。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在毕业后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我国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结语:持续创新,砥砺前行 回顾李卫的科研生涯,从初入行业时的青涩与坚定,到如今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坚守在稀土永磁新材料研发领域,经历了几代稀土永磁材料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历程。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我国国防和国家重点工程所需稀土永磁材料的自主可控,带动了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的整体进步,更为我国在国际稀土永磁材料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卫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行业的前沿问题上,不断探索创新。他深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我国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李卫将继续秉持着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为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的发展续写新的辉煌篇章,为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转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