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楚图南

作家、翻译家、书法家

楚图南

楚图南[公元1899年-1994年,作家、翻译家、书法家]+像 云南文山文山市人物
楚图南(1899年8月18日—1994年4月11日),云南文山人。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大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
楚图南:跨越世纪的文化先驱与民主斗士  

一、文山沃土育英才:从滇东南山城到北平学府  
楚图南(1899年11月28日-1994年4月11日),原名楚曾璞,字图南,云南文山文山市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祖父曾为清末举人,父亲楚鸿晟是当地私塾先生。文山地处滇东南,虽偏居边陲,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楚图南自幼在父亲的教导下诵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少年时期,他常于文山书院旧址流连,受滇南文化中“崇文重教”传统的熏陶,养成了沉静好学的性格。  

1915年,16岁的楚图南考入昆明联合中学(今昆明第一中学)。此时的云南正值护国运动前夕,新思想、新文化思潮涌动,他在课余广泛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接触到民主与科学的理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楚图南在昆明积极参与学生爱国运动,担任校学生会负责人,组织游行、演讲,成为云南学界反帝反封建的活跃分子。同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从此离开家乡,踏上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征程。  

在北京求学期间,楚图南深受李大钊、陈独秀等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1920年,他加入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之一。在北师大,他不仅学业优异,还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尤其喜爱俄国文学与西方哲学,这为他日后的翻译与创作埋下了伏笔。1923年,楚图南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随后留校担任助教,同时在北京大学兼修文学课程,逐步形成了“以文化启蒙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生信念。  


二、风雨如晦中的文化坚守:从左翼文人到流亡岁月  
1924年,楚图南因参与进步学生运动被北洋政府通缉,被迫南下,先后在安徽、上海等地任教。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地下工作,负责上海闸北地区的工人运动与宣传工作。这一时期,他开始以“楚图南”为笔名发表文章,创作了大量杂文、散文,揭露社会黑暗,呼吁民主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楚图南转移至东北,在哈尔滨、长春等地以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与萧军、萧红等东北作家建立联系,参与左翼文学活动。  

1930年,楚图南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哈尔滨监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学习,自学世界语,并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1934年获释后,他流亡至上海,担任生活书店编辑,陆续翻译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等哲学著作,以及惠特曼的《草叶集选》、聂鲁达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他的翻译风格精准流畅,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将西方进步文化引入中国,对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图南辗转于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以文化界人士的身份开展抗日民主运动。1943年,他回到云南,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同时参与组织“民主同盟”云南支部,与闻一多、李公朴等民主人士并肩作战,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呼吁团结抗日、实行民主政治。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楚图南身处险境,仍坚持出席追悼会并发表演说,痛斥独裁统治,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  


三、新中国建设中的文化担当:从外交战线到学界泰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楚图南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致力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1954年,他调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开始从事外交工作,多次率团出访亚非拉国家,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作为学者型外交官,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儒雅的风度,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将各国优秀文化引入中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文化基础。  

在学术领域,楚图南对历史学、地理学、文学均有精深研究。他早年撰写的《中国上古史研究》《西南民族文化论集》等著作,结合文献考据与实地调查,对中国上古史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作出了开创性研究;晚年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系统梳理了世界文学脉络,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工具书。此外,他的书法作品兼具碑帖之长,笔力雄健,意境深远,被誉为“学者书法”的典范,其墨迹至今仍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等机构。  

1979年后,楚图南先后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虽年逾八旬,仍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他始终关注教育事业,多次呼吁“尊师重教”,推动恢复高考制度,并倡议设立“教师节”。1983年,他以84岁高龄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以亲身经历讲述中国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  


四、世纪人生的精神遗产:从文山之子到文化丰碑  
楚图南的一生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动荡、最变革的时期。他既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左翼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其人生轨迹与中国现代史紧密相连。在文学领域,他的翻译作品打破了中西文化的隔阂,如惠特曼的《草叶集》经他译介后,成为中国读者了解美国民主精神的重要窗口;在学术领域,他对西南民族文化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先河;在政治领域,他始终坚守民主与科学的信念,从反对独裁到推动改革开放,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云南文山走出的文化巨匠,楚图南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他曾多次回到文山,关心家乡的教育与建设,临终前仍嘱托“要重视边疆文化发展”。如今,文山楚图南故居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陈列着他的手稿、译作及生平事迹,每年吸引众多学者与游客前来瞻仰。他的著作《楚图南文集》(六卷本)收录了其一生的学术成果与文学创作,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楚图南的精神遗产,不仅在于他留下的学术与文学成就,更在于他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以文化启蒙思想,以思想推动实践,以实践服务家国。他用一生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追求,成为跨越世纪的文化丰碑。  

附录:楚图南年表  
- 1899年:生于云南文山文山市;  
- 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参与五四运动;  
- 1923年:北师大毕业,留校任教,开始文学创作;  
-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  
- 1930年:被捕入狱,狱中自学世界语并开始翻译;  
- 1934年:出狱后在上海翻译西方著作;  
- 1943年:回昆明参与民主运动,任教于西南联大;  
- 1949年:参与新中国文化教育建设;  
- 1954年: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从事外交工作;  
- 1979年: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199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8 22:55
上一篇:刘祖武下一篇:陈建军
中国作家
明清小说四大家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民国十大才女
杰出作家
作家、学者、文化推动者
中国作家
中国香港易学大师、堪舆学家、作家、演员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女作家
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中国民俗学家
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
原泰州地委副书记
朝鲜建国主要领导人
温氏集团创始人
杰出戏曲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与戏曲教育家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国民党高官,平远县人物
革命烈士
山西省文联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开国大校
开国少将
中国作家
中国空军史上首批飞行员,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革命烈士
开国上将
抗日英烈
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
阳江师范学校原校长
浦东三杰
近代镇压革命者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抗日英烈
作家、翻译家、书法家
全国政协原常委、民进中央原副主席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