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朱立宏

兴宁市

朱立宏兴宁市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朱立宏(1921—),水稻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广东省兴宁县大坪区人。1941—1945年在中央大学学习,1945—1947年任四川农业改进所技佐。1947—1948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后历任南京农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抗病育种顾问。朱立宏毕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阐明中国水稻育种中矮源利用的格局,揭示水稻抗病遗传机理并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为中国水稻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长经历

朱立宏,原名朱立宦,1921年7月4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大坪区兰塘朱坑村。祖父是前清秀才,父承祖业,崇尚孔孟,常教育子弟们读书向上,志在四方。朱立宏自幼受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立志求学,以才能济世。

朱立宏7岁在朱坑村观海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2岁入县城南小学高小,14岁进县立第一中学初中。初中毕业后,顺利通过广东省汕头市中学会考,在该校读高中,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在高小和中学读书期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他在认真读书的同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高中毕业后,朱立宏在朱坑村的观海小学当了一年小学教员。1941年秋,他考上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经过四年勤奋的学习,1945年夏,朱立宏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经周承钥教授推荐,他到四川农业改进所工作,在遗传学家李先闻、鲍文奎的指导下研究粟的细胞遗传。1946年,朱立宏参加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的留学考试。1948年夏,办成自费留学的出国手续,进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植物遗传学,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新中国的成立给留美的朱立宏以很大鼓舞,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须建设人才,这正是海外学子报效祖国的良机。他立即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放弃继续留学计划,于1950年春回到祖国的怀抱。从1950年起先后在哈尔滨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任教,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和水稻遗传育种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优异的成绩。

主要成就

朱立宏从水稻产量突破出发,特别关注矮秆育种。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水稻矮化育种是矮秆资源(简称矮源)的创造性利用的结果。中国籼稻矮化育种利用的矮源是广西矮仔占、矮脚南特、低脚乌尖和花龙水田谷。朱立宏及其助手开展的水稻矮秆遗传研究证明,上述4个矮源的半矮秆基因是互相等位的,都由一对半矮秆基因sd-1控制,并发现这个半矮秆基因有遗传多效性,分布极其广泛,散见于中国籼稻地方品种以及亚洲、中美洲、北美洲和澳洲的水稻品种中。Sd-1半矮秆基因构成了现代籼稻品种独特的遗传背景。长期利用这个基因,便会出现遗传背景的单一性,可能潜伏着水稻品种生产性能崩溃的风险。鉴于此,朱立宏便从20世纪70年代起和助手们一起首先在中国致力于筛选和创造新矮源的研究,使中国水稻育种矮源利用多样化。70年代初,他们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黄耀祥先生处收集到一批晚籼稻矮秆品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和带sd-1的南京11号杂交,出现非等位反应,0 一代(F)1的株高显著超亲,0 二代(F)2的株高变异幅度显著超出半矮秆范围。随后,经过反复转育、分离和筛选鉴定,于80年代末获得带非等位半矮秆基因的籼稻标准系。这个半矮秆基因被称为sdg(t),1991年得到国际水稻基因符号、命名和连锁群委员会的承认。20世纪90年代,朱立宏及其助手完成籼稻矮秆近等基因系的选育,率先在中国提出水稻矮秆基因遗传多样性的系统资料。

朱立宏在水稻抗病遗传资源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抗性遗传机制,并选育出一批水稻抗病品种。中国稻区最主要的水稻病害是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矮秆、多蘖、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和密植程度的提高,使上述病害日趋严重,故选育推广抗病品种越来越受到重视。朱立宏从高产品种必须抗病和基础研究必须与育种实际结合的基本观点出发,20世纪70年代初期,便对水稻抗白叶枯病遗传资源的评价与利用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并开展抗病育种。在开拓中国水稻抗病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优异的原始抗病资源,通过遗传加工改造成可直接用于抗病育种的衍生抗原;二是挖掘中国水稻地方品种的抗病资源,进行遗传评价;三是开辟水稻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在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部的资助下,这三方面研究都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进展。

原产于孟加拉的抗白叶枯病稻种DV85、DV86和DZ78在引进中国前都带有抗病基因Xa-7和xa-5,抗谱宽,抗性特强,但这些品种植株高大、枝叶披散、长芒、米色赤褐,综合农艺性状不良,不利于直接用于育种。朱立宏带领研究生,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通过杂交转育和遗传鉴定,连续接种,追踪选择。至80年代中期,育成一批农艺性状获得改良的半矮秆、抗谱宽的籼型抗病品系。其中,87-8072(糯)和87-8072(籼)经等位性测定,证明带显性抗病基因Xa-7。经接种鉴定,能抗白叶枯病菌系Ⅰ~Ⅶ型。前者兼抗稻瘟病和热害,后者兼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另一衍生抗原8521416带隐性抗病基因xa-5,除抗白叶枯病外,兼有广亲和性,与籼粳品种测交,结实正常,经等位性测定,其广亲和基因与S-5N等位。

在挖掘利用中国水稻地方品种抗病资源中,朱立宏和助手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揭示太湖流域晚粳稻地方品种资源中存在着对白叶枯病的主基因抗性,筛选出大绿种、风景稻、小爱2号、铁秆青等8个抗病种质,并明确其抗病的遗传性质。20世纪90年代,他进而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的中粳和中籼稻品种主要携带抗病基因Xa-3和Xa-4,比较单一;而太湖晚粳抗病品种则存在主基因和多基因多种情况,一些品种所携带的抗病基因与我国粳稻中普遍分布的Xa-3或Xa-4不等位。他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提出,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并不单纯受主基因控制,与品种的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也有关系。他在育成带隐性抗病基因Xa-5的衍生抗原后,通过固定主基因效应和重复回交的设计,发现水稻群体的抗病性表现依遗传背景的变化而波动,表明抗病的遗传背景是受主基因和微基因共同制约的。这些研究对深入认识水稻抗病遗传机理并指导稻区抗病基因资源合理利用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对于水稻纹枯病,农学界过去长期缺乏系统研究。朱立宏和助手们在1984—1990年间对感病程度轻重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连续5年的人工接种鉴定,辅以生化特性测试和性状相关回归分析,确证品种间对纹枯病菌的侵染反应存在稳定的差别。利用双亲本杂交世代群体和双列交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轻感对重感是不完全显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前者是主要的。根据遗传评价结果,筛选出Tetep、IET4699等8个中等抗病的品种。当时,国内外尚无高抗纹枯病的基因源。朱立宏的研究,为选育和利用轻感或中抗品种提供了理论根据。

朱立宏在揭示抗病遗传机制的同时,还育成了一些高产抗白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种。其中,中籼南农2159、南农糯2号、南农籼2号先后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长江中下游推广。该项成果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朱立宏潜心教育事业,为发展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美国回来后不久,便担任南京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主任,直至退休。他讲授过普通遗传学、细胞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水稻遗传育种学等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培养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生。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给数以千计的青年学生进行遗传育种科学的启蒙教育。在科学也要贴政治标签的年代里,他除了讲授米丘林遗传学外,较早地以客观介绍的方式开出摩尔根遗传学课程,使渴求科学真理的青年学生得以从不同观点的比较中、从客观的实验结果中吸取真谛。朱立宏授课概念清晰、逻辑性强,吸引了许多学生对作物遗传育种科学的爱好,更有许多学生就此选定了自己的专业和主攻方向,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已成为中国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朱立宏认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他将初期以教学为主的教研组发展为教学与科学研究融成一体的集体,他认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是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他的教研组在1956—1966年的10年间,承担了40多项包括国家下达的关于稻、麦、棉、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的遗传育种课题。研究工作的发展为课程提供了新鲜内容,为实习提供了良好现场,为生产提供了物化技术。他编写的水稻育种教材曾是中国高等农业院校作物育种学教材的范本,其特点是与中国的水稻育种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体系的稳定性与内容的灵活性结合。

1960年,朱立宏率领教研组全体教师创建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并主持制订了教学计划。为适应新专业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充实本教研组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等课程的内容,增开生殖生物学、种子学等新课;另一方面组织兄弟教研组为本专业开出植物生理生化、植物分类、细胞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还加强了实验和实习基地建设。该专业为中国作物遗传育种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在原遗传育种教研组的基础上提出分设普通遗传学、细胞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统计遗传学等教研组,开展各主要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以适应不同学位、不同层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一举措为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以及后来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立宏在高等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实践中默默耕耘了50多个春秋。教书育人,英才辈出,硕果累累,无愧于当年立志学农以济世的一片衷心。1985年中国首届教师节,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工作者称号;1992年农业部授予振兴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近50年为中国水稻科研和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关院校:

南京农业大学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潘家驹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陈万芳下一篇:刁作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公元1936年-1996年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公元1932年-1996年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兴宁市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兴宁市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公元1935年-2016年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公元1917年-2013年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公元1910年-2009年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公元1900年-1998年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公元1900年-1950年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公元1905年-1974年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唐公元781年-843年,唐朝宦官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浦东新
人物
江阴市
江苏无锡市江阴市人物
全椒县
安徽滁州市全椒县人物
晋江市 安溪 鲤城
福建省泉州市人物
合阳县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人物
滦州市
河北唐山市滦州市人物
梨树县
吉林四平市梨树县人物
崇明区
上海市崇明区人物
浦东新
人物
青浦区
上海市青浦区人物
浦东新
人物
浦东新
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