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建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建航
刘建航[公元1929年-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像 河北石家庄市深泽县人物.
刘建航(1929年4月26日—2016年7月31日),河北深泽人,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原上海市地铁总公司技术委员会原主任、高级工程师。
1951年刘建航从交通大学毕业;1952年进入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56年担任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排水室工程师、院党总支委员、地铁组组长、工程师;1960年担任上海市隧道局、上海市城建局科长、工程师;1985年担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1992年担任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兼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7月3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刘建航(1929年4月26日—2016年7月31日),河北深泽人,是中国著名的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童年与求学经历
1929年4月26日,刘建航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西三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小名大胖。他童年在老家读小学,从小就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勤奋好学的品质。

1947年,刘建航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异。当时的中国交通事业落后,看到国外发达的交通网络,特别是法国地铁密如织网,而中国铁路寥寥无几,他立志为中国的交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此特意在名字中加上“航”字,希望能投身于运输、航运相关工作。1951年,刘建航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为他日后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
早期工作积累:1952年,刘建航进入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56年,担任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排水室工程师、院党总支委员、地铁组组长。在此期间,他参与了多项市政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日后承担更重大的工程任务打下了基础。1960年,刘建航担任上海市隧道局、上海市城建局科长、工程师。他开始专注于隧道工程领域,积极参与上海早期的隧道建设项目,面对技术难题勇于探索创新。
关键工程与突破:1963年,在总长1332米的上海市区地铁试验隧道和黄浦江越江隧道建设中,刘建航带领团队开拓出一条技术新路。当时没有出国考察的机会,也缺乏系统的技术参考资料,他们只能靠摸索。但刘建航凭借着不服输的韧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攻坚和反复实践验证,完成了被认为是“在豆腐里打洞”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创了世界先例。
重要职务与贡献:1985年,刘建航担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开始在更高层面上参与上海市政工程的规划和决策。1992年,担任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地铁工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在这期间,他主持了上海地铁一、二号线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充分应用到工程中,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1995年,刘建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1997年,他兼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始为国家培养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创建“时空效应”理论:刘建航创造性地建立了深基坑施工的“时空效应”理论,并将该理论成果应用到软土深基坑设计与施工中,总结出车站基坑施工要点21条,成为行业施工规范。这一理论为软土地层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控制了基坑变形和地层位移,确保了工程安全和周边环境的稳定。
    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他领衔研究和设计了上海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隧道单层钢筋砼拼装衬砌,率先攻克了衬砌结构防水关键技术,为隧道工程的防水质量提供了保障。建立了在紧靠地铁隧道地段修建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施工技术,创立了一套能严格控制基坑变形、保证地铁安全运行的不规则深大基坑的设计、施工和监控方法。总结提出了地层位移的全过程控制及环境保护系列新技术,对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变形进行了有效控制和保护。建立了盾构法隧道施工地层位移的精确预测和控制技术,能使盾构在全线推进中随地层深度、环境条件变化而快速地优化施工参数,将变形控制在1cm以内。研究建立了特种施工技术、地铁工程科学预测和信息施工监控的整套技术等。
学术著作:刘建航撰写出版了多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如《盾构法隧道》《基坑工程手册》《地下墙深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的预测和治理》《隧道工程》等。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他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身为同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建航先后培养了9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和1名硕士生,还与多名青年科技人员订立了师徒合同。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言传身教,为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学生很多已成为该领域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
工程成就:刘建航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上海地铁建设事业,在建成的两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地铁一、二号线工程和20余条市政隧道建设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开拓盾构、沉管、连续沉井法,建成了困难地层的隧道,攻克了在江底高压沼气砂层修建隧道产生喷发沼气流砂等世界罕见难题。首次在建筑密集区用自制11.3米盾构、地下墙深基坑法和环境保护技术建成第二条浦江隧道,该工程获国家金奖。

荣誉与奖项
刘建航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曾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以及全国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茅以升大奖。他荣获地铁建设功臣2次、上海市基建系统九十年代杰出人物、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2005年度上海市杰出贡献人物等称号。2006年4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社会影响
行业引领:刘建航是中国软土层地铁、越江隧道等地下工程科研、设计及施工的主要开拓者。他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对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推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他的“时空效应”理论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为解决软土地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使中国在该领域逐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社会贡献:刘建航参与建设的上海地铁和隧道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上海市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这些工程不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还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同时,他在工程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周边设施的保护,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设立奖励基金:2008年,刘建航捐赠自己多年来的25万元积蓄,设立“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专门用以开展每两年一次的对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奖励和学术交流活动。这一基金的设立,激励了更多的中青年技术人员投身于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行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7月31日8时28分,刘建航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为纪念刘院士的贡献和风范,2021年7月上海地铁在徐家汇地铁站内建造了刘建航青铜塑像。刘建航院士的一生,是为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卓越成就、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工程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者为实现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拼搏。
上一篇:王钰下一篇:吕炳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委书记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贵州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中央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共云南省委原书记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重庆市委书记
山东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首届国医大师
澳大利亚已故前总理
杰出的外交家
中共云南省委原书记
湖北省委原书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大钊的女婿
中国工程院院士
老红军
原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背叛国家叛逃至美国
革命烈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