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君主、崇道帝王、争议之君 明世宗朱厚熜(1507 年 8 月 16 日 —1567 年 1 月 23 日),籍贯安徽凤阳(明代皇室祖籍),出生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省钟祥市)兴王府。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时间从 1521 年至 1566 年,年号嘉靖 。朱厚熜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与复杂性,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为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弘治七年(1494 年),朱祐杬就藩于安陆州。朱厚熜自幼聪慧过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被教授的诗歌往往只需诵读几遍便能准确背诵,深受父亲喜爱 。随着年龄增长,朱祐杬亲自教导他学习诗书礼仪,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朱厚熜不仅精通《孝经》《大学》,对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兴献王还时常让朱厚熜参与王府的祭祀和典礼活动,这使得年少的朱厚熜早早熟悉了皇家礼仪和规范 。正德十四年(1519 年),兴献王朱祐杬因病去世,年仅 12 岁的朱厚熜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开始接管王府事务 。 正德十六年(1521 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武宗没有子嗣,根据《皇明祖训》中 “兄终弟及” 的原则,朱厚熜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 。当时的首辅杨廷和起草遗诏,宣布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并在武宗逝世前五天颁布敕令,让朱厚熜缩短为父服丧的时间,承袭兴献王位 。三月,武宗驾崩后,由司礼监、皇室成员与朝廷代表大臣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护送朱厚熜回京即位 。朱厚熜先以兴献王的身份接见使团并接受诏书,随后同使团前往北京 。 然而,当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良乡时,一场礼仪之争爆发了 。礼部按照杨廷和的安排,准备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让他从东华门入,居文华殿 。但朱厚熜坚决反对,他对右长史袁宗皋表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 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太后张氏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于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四月二十一日,朱厚熜在皇宫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接受百官朝贺,正式即帝位,次年改元嘉靖 。朱厚熜以 “藩王” 身份 “傍支入主”,开启了他颇具争议的统治生涯 。 朱厚熜即位后,一场围绕皇统问题的 “大礼议之争” 迅速展开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朱厚熜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其生父的尊号问题 。礼部尚书毛澄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支持下,上疏要求朱厚熜过继给孝宗为子,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 “皇叔父兴献大王”,王妃为 “皇叔母兴献王妃” 。但朱厚熜自然不愿接受这样的安排,他坚持追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 。于是,“大礼议之争” 陷入僵局,礼部要求新皇尊孝宗为皇考的奏疏被朱厚熜 “留中”,而朱厚熜要求追封兴献王为帝的想法也遭到大臣们的 “封驳” 。这场争论持续了长达三年半的时间 。最终,朱厚熜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为 “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 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其牌位被升祔太庙,排序在武宗之上,兴献王墓也被改称为显陵 。通过这场 “大礼议之争”,朱厚熜成功打击了权臣势力,迅速加强了皇权 。 在统治前期,朱厚熜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改革决心,开启了 “嘉靖中兴” 的局面 。他积极打击权臣、宦官和封建地主贵族势力,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在对内阁的管理上,朱厚熜屡屡洗牌内阁班子,改革翰林院等机构,惩治贪官污吏,任人唯贤 。他授予内阁密奏专权,“议礼之争” 后,又颁旨定阁臣为文班之首,使得内阁权力逐渐压制六部,《明史》称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此时的内阁成为了他巩固统治的得力工具 。对于宦官群体,朱厚熜吸取前朝宦官当权乱政的教训,裁抑司礼监的权力,撤废镇守太监,严肃监察制度,严格区分厂、卫与法司职权 。他重用张璁、夏言等贤臣,对宦官严加管束,使中央集权得以复兴和加强,朝政为之一新 。此外,朱厚熜还下令永远废除外戚世袭制,规定已有封爵的贵戚只得一人终身,其子孙不得再承袭爵位,皇亲、驸马等都不得再请求册封爵位,缓解了繁杂的王爵体系 。 在经济方面,朱厚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桂萼提出 “一条鞭法”,将各州县的所有杂税合并为一条征收银两,土地按亩折算缴纳 。这一举措极大地简化了税制,方便了朝廷征收税款,同时减少了地方税吏和基层官员贪污作弊的机会,增加了国库财政收入 。朱厚熜还命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勘察土地,将被豪强霸占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并严惩官员地主霸占土地的行为 。“一条鞭法” 实施后,百姓获得了更多的种地自由,他们可以直接把抵役抵粮的银两交给官府,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耕种热情 。加之朝廷减轻赋税、体恤百姓、治理水患等举措,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国库短期内迅速充盈 。 在用人制度上,嘉靖七年(1528 年),朱厚熜在首辅张璁的建议下,一改前朝 “非科举不取” 的选官制度,采用 “三途并用” 之法,即科举、举荐、贡院三种方式并用 。这一改革缓解了当时科举制度下许多读书人只追求文章华丽而忽视治国才能的问题,使民间真正有治国才能的人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同时,朱厚熜修正孔子称号和典祀,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发展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史书称赞此时期为 “天下翕然称治” 。 然而,“嘉靖中兴” 的繁荣并未持续下去 。随着明朝经济、政治逐渐趋于稳定,朱厚熜开始变得懈怠,思想和行为日渐腐化 。由于从小接触道教文化,朱厚熜逐渐迷信方士、尊崇道教,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 。他在全国范围内尊道抑佛,宣扬道教,身边聚拢了大量方士与道士 。他为父母与自己加封道号,以神话自身,还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兴建斋醮,日日沉迷于修道炼丹 。朝堂政事的决策不再询问朝中大臣,而是听从道士的指点,后期甚至长达二十年不理朝政 。朱厚熜还要求百官一同斋醮,并派亲信监察,在他的高压与诱导下,朝廷众臣纷纷加入 “修道” 行列 。此时,官员的晋升贬黜不再取决于能力德行,而是看其是否诚心修道 。 嘉靖中后期,朱厚熜对道家学说的沉迷程度日益加深,方士、道士们利用他渴望长生不死和迷信灵瑞现象的心理,屡屡行骗,愚弄朱厚熜 。这使得明朝国库在 “嘉靖中兴” 后积累的财富逐渐消耗殆尽,政局和民生愈发动荡 。在宫廷之中,宫女们也深受其害 。朱厚熜为追求长生炼制 “仙丹”,派人到处采集灵芝,还大量征召 14 岁左右的幼女进宫,采集她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 。为保持宫女们的洁净,迫使她们在月事期间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饮露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 。而朱厚熜因屡次 “仙丹” 炼制失败,性格变得多疑和残暴,常常因为宫女的一点小错就将其活活打死 。据《明史》记载,明宫中宫女接近千人,被处罚致死的多达二百余人,宫中人人自危 。终于,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个宫女发动了 “壬寅宫变” 。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宫女们趁朱厚熜熟睡,试图将其勒死 。杨玉香把粗绳递给苏川药,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蒙住朱厚熜的脸,用力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别按住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住两腿,杨金英将绳套拴在他脖首,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用力拉绳套 。虽然最终此次宫变并未成功,但却给朱厚熜敲响了警钟 。 在军事方面,朱厚熜在位期间面临着严峻的边疆形势 。北方蒙古俺答汗势力不断强大,屡屡侵扰明朝边境 。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包围北京,史称 “庚戌之变” 。在南方,倭寇侵扰也日益严重,东南沿海地区百姓深受其害 。朱厚熜虽在前期改革中整顿过军队,但由于后期的怠政,军事防御逐渐松弛 。不过,他也任用了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抗击倭寇,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戚继光组建 “戚家军”,在台州等地九战九捷,俞大猷也在抗倭战斗中屡立战功,经过多年努力,东南沿海的倭患最终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崩逝,享年 60 岁 。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 “世宗” 。 明世宗朱厚熜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争议 。他在即位初期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减轻民赋,实现了 “嘉靖中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 。但后期却沉迷于道教,不理朝政,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边疆危机加剧 。史书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称其为 “中兴之主”,赞其有 “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高度赞扬了他前期对明朝政局所作的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对他后期的执政方式予以批判 。朱厚熜以其独特的统治方式,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独特而复杂的印记,成为后人研究明朝历史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