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李尧栋

清公元1753年-1821年

李尧栋清公元1753年-1821年 浙江省绍兴人物

李尧栋(1753——1821),字东采、松云,号松堂,浙江山阴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出为江宁知府,捐俸修葺莫愁湖;又作棹歌二十首,传诵一时。后官至湖南巡抚。因仁宗(嘉庆)皇帝召见询及其试帖诗,颜其斋曰“新雨堂”。有《写十三经堂诗集》。

李尧栋著述之富李中丞尧栋,嘉、道间贤大吏也。官川、滇最久,屡树边绩。其为人实恂恂儒者,任馆职时,雠校精核,为高宗所知。一日,代人撰《日下旧闻考》表文,高宗亟称善。尝为《云南山川地理图》二卷,《夷人图》二卷,图后各系以说。又尝创修《四川通志》,详实不芜。又尝购书以惠湖南岳麓书院之弟子。又于江宁建长干桥,缮莫愁湖而志以诗。又筑补梅亭于湖南节署,以志嗣美梁文定之名迹。宦辙云驰,风流四映,儒臣应如是矣。

李尧栋的两副名联其一:一片湖光比西子,千秋乐府唱南朝。此为题江苏南京莫愁湖水阁联。李尧栋曾做过江苏知府、徐州知府、江宁布政使等,此联当在其为官江苏期间所作。西子,指西子湖,即杭州西湖。千秋乐府指《乐府诗集》中的《莫愁乐》诗,诗中说在石城西有一个女子名叫莫愁,善歌谣。石城原在今湖北省钟祥县,故诗中有“闻欢在扬州,相送楚山头”句。后来有人误“石城”为金陵石头城,以为莫愁女即在此,莫愁湖亦因此得名。此联上比写莫愁湖之美,有如西湖;下比暗写出莫愁两字之由来,用语不多,自然超妙。

其二:三馆六曹,十七科竞称前辈;一官万里,二千石遂老斯人。这是李尧栋的六十自寿联。李尧栋的“官运”颇为特别,廿多岁中进士,但到了六十岁时,还只是成都知府。“二千石”是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代的郡守相当于清代的知府。李尧栋大概觉得这个官对他而言是过于委屈了,故藉自寿联来发牢骚。上联炫耀资格;下联自觉不值(万里为官,只终老于二千石)。不过,他过了六十岁后,“晚运”却是极佳,官至湖南巡抚。“三馆”,学子之馆。唐以弘文馆、崇文馆、国子馆为“三馆”。“六曹”亦是唐代定下的官制,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为各州佐治之官,此处借来自道履历。乾隆一朝,合“正科”、“恩科”共二十七科,李尧栋是第十一科中的进士。此联以“前辈”-,流露出其虽官至知府犹嫌小的心态。

莫愁湖南京莫愁湖内的著名建筑,除胜棋楼之外,有郁金堂。郁金堂、湖心亭、赏荷亭系由清朝江宁知府李尧栋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营建。李尧栋有诗曰:“乐府谁家唱阿侯,洛阳风景逊升州。生憎湖水千年碧,只洗繁华不洗愁。”《上虞乡贤文化》第五辑李尧栋,上虞人。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云南巡抚、福建巡抚和云南总督,历仕30年,自律甚严。为拒贿在衙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一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李尧栋相关清朝福建巡抚1819年 嘉庆二十四年清朝江苏巡抚1816年清朝云南巡抚1817年—1819年清朝湖南巡抚嘉庆二十四年六月(1819年8月)

  同年(公元1753年)出生的名人:岳濬

  • 李漫铁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朱隽下一篇:陈天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秦国名将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山西省委原书记
    国务院总理
    西夏政权的奠基者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脱口秀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嵊州 诸暨 上虞 新昌 柯桥区 越城区 绍兴
    浙江省绍兴人物
    公元1903年-1958年
    浙江省绍兴人物
    浙江省绍兴人物
    浙江省绍兴人物
    明公元1563年-1628年
    浙江省绍兴人物
    浙江省绍兴人物
    清公元1605年-1676年,清初女词人
    浙江省绍兴人物
    公元1888年-1967年
    浙江省绍兴人物
    三国
    浙江省绍兴人物
    明公元1535年-1609年,明朝首辅
    浙江省绍兴人物
    公元1900年-1976年
    浙江省绍兴人物
    纤维材料专家
    浙江省绍兴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