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王绶

公元1897年-1972年,著名的作物育种学家

王绶公元1897年-1972年,著名的作物育种学家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王绶(1897—1972),字佩卿,1897年4月1日生于山西省沁县乌苏村,祖辈均为读书人。从1904年开始,他随父读私塾,后转入县高小学习。1912年秋,赴太原省立第一中学求学。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大学预科。此时,军阀连年混战,国家和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他深感欲求国家与民族之独立和富强,非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不可。于是,下决心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之路。1919年,他由山西省用贷金办法保送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升为讲师。王绶在金陵大学一面授课,一面深入农村调查农民保存与繁育优良品种的方法,并采集大豆单株,开始系统育种。1932年,王绶由金陵大学派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物育种学系深造。1933年,他以《大麦遗传之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农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农艺学会会员。

王绶于1933年回国,先后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农学系主任、农艺研究部主任,直到1940年。他为全院讲授的作物育种、生物统计、田间技术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主持的大豆、大麦育种研究课题,培育出了几个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示范推广。他前瞻性地看中了多数教授所不研究的大豆和大麦,并为这两个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大豆方面,由于他的带头与引路,培养、造就了一些接班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金陵大学农学院西迁成都,一面授课,一面收集新材料,继续进行大豆、大麦育种和栽培的试验研究。1941年初,家乡沦陷后,他与家眷在陵西武功西北农学院相聚,并在西北农学院任农艺系教授,兼农场技正。1942年又兼教务长职务,并出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和农林部西北农业推广繁殖站主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他返回南京任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粮食生产组主任、农林部粮食生产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联席主席,兼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初,他拒绝离开南京,坚持留在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王绶被调往北京,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农业部粮食生产司司长,授予一级农业总技师。在此期间,他参加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生产计划,经常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地方发展农业和提高粮食产量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对一些不良倾向敢于提出批评。他反对夸夸其谈,尤其在学术问题上从不随波逐流。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深受大多数科学家的赞许。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成立,王绶转任该所所长。这时,他还被选为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学报》主编。不久,山西省在以前的太谷铭贤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农学院,于1958年任命他为山西农学院院长、一级教授。他亲自讲授作物育种栽培和生物统计课程,在教学中,他总是在查阅大量科研资料,结合本省农业实际的基础上编写教材。他从本省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生物统计、大豆、遗传、生理、土壤等研究室,并亲自主持大豆遗传育种和生物统计的研究工作。

1972年2月1日,他因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在山西农学院逝世,终年76岁。

主要成就

作为大豆、大麦育种和生物统计学科的主要奠基人,王绶长期从事大豆、大麦等作物育种栽培和生物统计与田间技术的研究,是我国这两大作物和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在1923年,王绶就开始大豆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并且培育出金大332大豆新品种,比标准品种显著增产。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开展杂交育种,获得一些产量和含油量均高的杂交品系。与此同时,他较早地进行了大豆品种区域适应性以及不同地区品种的花期、株形、株高、子粒大小与产量相关性等研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科学资料。1941年,他执教西北农学院后,继续通过系选培育出西农506大豆新品种和西农509黑豆新品种。1948年,他在小豆遗传实验中发现一个花斑隐性基因,受到学术界的注意,后来被国际大豆基因命名委员会定名为Riri。晚年,他在山西首次开展了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和利用,收集全省大豆农家品种830份和国内外大豆品种300余个,进行观察、比较和试验,从中选育出太谷早大豆新品种,其含油量高达24.5%,为当时全国大豆品种含油量之冠。他主张并开展了以大豆为主的小杂粮作物研究。在1960年至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建议政府和农民要见缝插针多种大豆,应利用房前屋后、田埂地边等空地种植大豆,在高粱、玉米行间混种大豆,棉花缺苗断垄地方补种大豆,适当多播麦茬豆。这个时期,他还主持了“黄淮流域大豆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该课题组培育的晋豆1号、晋豆2号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开展大豆育种的同时,王绶还进行了大麦遗传育种研究。早期培育的抗冻、抗锈大麦品种,曾在美国纽约地区推广种植,被定名为王氏大麦(Wangs Barley)。之后,又培育出具有丰产、抗病、秆强的金大99(裸大麦)、西农3102等大麦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王绶对生物统计学和田间试验技术深有造诣。早在1923年,他就开始应用现代田间技术进行作物栽培与育种研究,并最早将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等方法介绍到国内来。在我国,他最早撰写出版了《中国作物育种学》和《实用生物统计法》。这两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专著,对早期这两个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之后,他又撰写出版了《田间试验之理论与实施》、《大豆栽培与良种选育》等著作。此外,他还发表了《中华作物改良史》、《作物产量之研究》、《大麦遗传之研究》、《大麦杂交之研究》、《大豆栽培之研究》、《大豆第一代杂交优势之研究》、《大豆植株形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大豆试验田间技术之研究》等在当时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王绶毕生致力于农科大学的教育,为国家培育了几代农业科技人才。早在20世纪初,王绶就看到中国农科大学的教材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脱离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于是,他着手编写适合中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的教材,先后讲授作物育种、生物统计、田间试验技术、大麦、大豆各论等课程,共编写10多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他强调联系中国的实际,特别注意总结中国农民种植作物、培育优良品种的经验,并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充实,深入浅出,学以致用。这些教材哺育了我国几代农业科技人才。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祝培成

  • 王新军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李处耘下一篇:张士良
    中国第二大姓氏
    奥运会冠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国务院原副总理
    开国少将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湖南省委书记
    落马官员
    湖北省委书记
    原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
    康雍年间的丞相
    原山西省委统战部部长
    开国少将
    清公元1637年-1705年,清朝康雍年间一代良相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公元1911年-1991年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公元1909年-1985年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公元1897年-1972年,著名的作物育种学家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公元1921年-2014年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沁县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沁县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沁县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