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全[青少年思品教育的探索者] 湖北宜昌市宜都人物 陈光全,男,1938年 出生,湖北枝江市人。196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宜都市教学研究室主任、宜都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被授予宜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宜昌市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专项津贴。 陈光全:青少年思品教育的探索者 在湖北宜昌宜都的教育领域,有这样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 —— 陈光全。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尤其是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之路上,留下了无数坚实且深刻的脚印,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光全于 1938 年出生在湖北枝江市。1961 年,他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踏上了教育工作岗位。最初,他在一所重点中学担任哲学课教师,在近十年的执教生涯中,他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耐心引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他善于将晦涩的哲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精神。这段中学教学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也让他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1971 年,因工作表现出色,陈光全 “择优” 调入教研室,迎来了教育事业的新转折点。在教研室的工作中,他接触到了更广泛的教育领域和更多元的教育问题,这进一步拓宽了他的教育视野,也为他后续在教育研究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1 年 3 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这一通知成为了陈光全教育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身为教研室主任的他,敏锐地意识到小学思品课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尽管当时很多人对他兼任思品课教研员一事表示不解,认为 “一门小小学科,何须大将出马”,但陈光全有着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他深知,“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更需要有人去攻关夺隘,开拓基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从此开启了他在中小学德育课程研究领域长达五十多年的深耕之旅。 在思品课刚刚开设之际,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作业设计问题成为了开课初期的一大挑战。1982 年,为了更好地培养思品课学科教师,陈光全致函《光明日报》的冯文编辑,寻求相关资料。冯文在回函中转述了广州市林玉老师提出的疑问:“小学思想品德课要不要设计作业?怎样设计作业?” 陈光全立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紧迫性,他毫不犹豫地将思品课作业列入自己研究计划中的首选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的有关论述,四处奔波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案例,同时积极深入学校,从教学实践中总结老师们的鲜活经验。经过整整半年时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写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关于思品课的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作业设计》。这篇论文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没过多久,文章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并且版面上还附有林玉老师的提问,陈光全的文章作为对她的公开答复,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发表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回应,学者高峰在信函中对陈光全说:“见您在《光明日报》所发作业一文,很受启发。” 由于这篇文章在多个 “第一” 的集合、聚焦下产生了 “第一效应”,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也让德育课程研究从此成为了陈光全教育人生中不可割舍的事业。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陈光全对德育课程的研究不断深入,从最初的作业设计这一 “点”,逐渐延伸到 “线”“面”“体”,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索。他的研究涵盖了从解读大纲到分析教材内蕴;从研究思品课教学的性质、目标到探究课程实施的路径、策略和方法;从创意教学设计到优化教学结构;从研究儿童心理到建构品德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从儿童良好行为养成到推动学科素养教育的落实等思想品德课程的方方面面。他的一百八十多篇研究成果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小学德育》等三十多家报刊上发表,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宋殿宽研究员在了解了陈光全的研究历程和成果后,不无感慨地说:“深为您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在我们这条战线上,像您这样钻研,并取得一定成果的人还真不多。” 1990 年,由于陈光全在品德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 “特级教师” 的光荣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过往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未来继续在教育研究道路上前行的激励。消息传开后,《湖北教育》以《培育美好心灵的园丁》为题,用影像和文字记录并介绍了他的教学和教研风采。宜昌日报记者在采访他时问道:“您研究德育课程佳作迭出,就没遇到过困难吗?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 陈光全快人快语地回答道:“德育的本质追求是立德、育才、铸魂、树人。研究要有深度,有突破,有创新,必然要与各种各样的困难相遭遇。为了战胜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付出了太多太多,熬过了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我也在所不辞。因为研究德育课程是我心之所爱,情之所投,志之所求。” 评上特级教师后,陈光全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研究也进入了更高层次。在 1991 - 1996 年间,他在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术期刊《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思品课的导入艺术》《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思品课插图的分类与教学》《思想品德课课题的创意与统整艺术》等论文。这些论文具有极高的学术品位,后来都被选入《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1996 年,对于陈光全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惊喜。由他撰写的 “教学思想”——《倾心于儿童道德情感的培育》,被收录到《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这是一部大型丛书,内容涵盖我国中小学设置的 16 门学科,入选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共 193 人,而进入思想品德卷的仅有 9 人,陈光全便是其中之一。这篇文章是他主持思品课情感教育实验,付出十年心血而凝聚的成果,分四章 14 节,共六万余字,是一篇旨深、意新、文美的宏篇巨作,所阐发的教学思想极为精粹,在品德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1 年,第八次课改正式启动,小学思想品德课退出教育舞台,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取而代之。面对这一巨大变革,陈光全与德育课程难以割舍的情怀不仅没有被冲淡,反而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研究激情。他积极学习 “生活德育论”“主体德育论”“实践德育论” 等新理论、新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品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的德育课程研究呈现出 “引领性”“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拓展性”“建设性” 等新特点,研究成果也具有更高品质。粗略统计,在课改的十余年间,陈光全共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而且绝大多数刊发在知名期刊上,其中更有二十几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因其对品德课程研究的卓越贡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时忠评价说:“陈光全先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是为数不多的享誉全国的中小学品德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 这一评价也得到了全国中小学品德教育界同仁的广泛认可。 在潜心钻研品德课程教材教法的同时,陈光全还积极投身于教材编写工作。1985 年,他作为湖北省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组的核心成员,参与编写了乡土教材《楚天新风》《楚天新貌》《楚天名胜》《楚天新城》《楚天名人》等。这些教材具有浓厚的亲近感和乡土味,充分结合了湖北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发展实际,不仅老师爱教,学生也非常喜爱。1990 年 5 月,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展示会,“楚天系列” 乡土教材从全国两百多种送选教材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全国优秀乡土教材一等奖。从此,陈光全与教材编写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2 年 8 月 4 日,江苏、湖北、安徽、广西四省教研室和两家出版社在南京市联合举办编写品德新教材启动会议。鲁洁教授在会上语重心长地说:“要把编写教科书看得比其他的事更重。它直接关系到儿童生命的成长,我们要精心设计,精心编写,为儿童负责。” 鲁教授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陈光全的内心。此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教材编写工作中。他深入研究新课改的精神,精准把握课程设计的新理念,同时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力求编写出让儿童喜爱、乐学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他反复斟酌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案例、每一句话,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他参与编写的教材,不仅在内容上丰富有趣,富有教育意义,而且在形式上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审美和阅读习惯,为广大儿童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 陈光全在教育研究领域的成就斐然,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他就开始研究读书方法和思维科学,并在《新华文摘》《中国青年》《人才》《学习》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 50 多篇。在德育课程研究方面,他先后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 300 多篇,其中 4 篇论文入选《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1999)。他担任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科书副主编,还编写了湖北省乡土教材《楚天新貌》《二七丰碑》等,荣获国家一等奖。此外,他还编著了《爱心篇》《磨难篇》《小学生家庭教育艺术》,参与编写了《小学语文教育学》《可爱的湖北》等书籍,这些著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对推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2 年 10 月,陈光全受《中小学德育》杂志邀请,开设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纵论” 专栏,用 13 篇文章系统阐发了他关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这些文章既有深刻的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在中学德育研究领域和德育教师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一位青年教师在写给陈光全的信函中说:“这一年来在读您的文章过程中,我获益良多,对政治课教育有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认识,也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陈光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青少年思品教育事业。他用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智慧,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为培育青少年的美好品德,点亮了一盏明灯。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教育工作者在德育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