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屈原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屈原

屈原[春秋战国][公元前339年-前278年,中国古代十大文豪]+像 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物
屈原,芈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说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秭归(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楚辞”文体的创立者,被后世尊为“中国古代十大文豪”之首。他的一生与楚国的兴衰紧密相连,其忠贞爱国的精神与璀璨的文学成就,跨越两千余年仍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


一、家世渊源与早年得志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家族世代担任楚国要职。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自幼接受系统的贵族教育,不仅精通历史、地理、音律,更对治国安邦有着独到见解。

秭归作为屈原的故里,地处长江三峡腹地,独特的山水环境孕育了他浪漫而坚韧的性格。少年时期,屈原便展现出对民生的关怀,常随父亲游历楚国各地,目睹底层百姓疾苦,立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的人生志向。

公元前320年左右,年轻的屈原因才华出众被楚怀王赏识,任命为“左徒”,这一职位相当于国君的秘书兼外交顾问,可直接参与国家大政决策。在此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
政治上: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打破贵族世袭特权,选拔有才能的寒门士子入朝,削弱旧贵族势力。
经济上:提倡“重农桑,兴水利”,在楚地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主持修建了多处灌溉工程,促进农业发展。
外交上:坚持“联齐抗秦”的战略,认为楚国应与齐国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维护楚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屈原深得楚怀王信任,《史记》记载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成为楚国政坛的核心人物。


二、变法受挫与政治流放
屈原的改革触动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以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保守势力开始对其进行排挤与谗害。他们向楚怀王进言:“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史记》)楚怀王耳根软,逐渐疏远屈原。

公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割地六百里为诱饵欺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屈原极力劝阻,却被排斥在外。楚怀王中计后,秦国毁约,楚秦爆发战争,楚国大败。此后,楚怀王虽一度复用屈原,派其出使齐国重修盟约,但很快又在旧贵族的蛊惑下将其流放至汉北(今湖北汉江流域)。

在汉北流放期间,屈原目睹楚国国力日渐衰弱,内心悲愤交加,写下了《离骚》的前半部分。这首长诗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呐喊,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浪漫主义传统。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王诱骗至武关会盟,遭扣押后客死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后,对秦国采取妥协政策,朝政被令尹子兰等奸佞掌控。屈原因怒斥子兰“以谗误国”,被再次流放,此次流放地为江南荒僻之地(今湖南、湖北交界一带),时间长达十余年。


三、流放岁月与文学巅峰
江南流放期间,屈原的足迹遍布沅水、湘水流域,他与底层百姓同住,目睹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创作进入巅峰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更形成了独特的“楚辞”风格——句式灵活多变,多用“兮”字增强韵律,情感奔放炽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九歌》:一组祭祀神灵的乐歌,共11篇。屈原在民间祭祀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塑造了湘君、湘夫人、山鬼等鲜活的神灵形象,其中《湘夫人》中“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的名句,以香草象征高洁,成为后世文学中“香草美人”传统的开端。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作品,多记录流放中的所见所感。《哀郢》写于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都郢城之后,“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一句,字字泣血,道尽国破家亡的悲痛。
《天问》:以170多个设问构成,从宇宙起源问到历史兴衰,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展现了屈原对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被称为“千古奇文”。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成为研究战国时期楚地历史、民俗、宗教的重要史料。屈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使诗歌从“采风咏物”升华为“述志言怀”的载体,奠定了中国诗歌“言志”的传统。


四、以身殉国与精神传承
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楚顷襄王仓皇出逃,楚国濒临灭亡。消息传到江南,屈原悲痛欲绝,他在《怀沙》中写下“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决心以死明志。

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怀抱石头,自沉于汨罗江。当地百姓听闻后,纷纷驾船打捞,并向江中投掷粽子以防鱼虾伤害其遗体,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后世的“端午节”。如今,秭归县仍保留着“端午祭屈原”的传统,包括龙舟竞渡、挂艾草、包粽子等活动,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屈原死后,其精神与作品影响深远:
文学影响:汉代刘向将屈原作品及宋玉等人的仿作汇编为《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李白、杜甫、苏轼等后世文人都曾以屈原为榜样,其“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更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
爱国精神: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单独作传,称其“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近代以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更成为民族危亡时期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文化符号:屈原故里秭归修建了屈原祠、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成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重要场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余三位为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结语
屈原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一生,是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交织的一生。他以生命践行了“爱国”与“高洁”的信念,其作品如长江奔流不息,其精神如三峡雄峰永恒矗立。从秭归的山水间走出的这位诗人,早已超越时代与地域,成为中华文化中“坚守理想、忠贞爱国”的象征,正如他在《离骚》中所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份执着与赤诚,正是屈原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0 15:41
上一篇:赵芸蕾下一篇:王昭君
秦国名将
赵国发展进程中的开拓之君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
战国时期纵横家
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兵家圣手
齐国发展的稳健推动者、承前启后的守成之君
志大才疏的扩张主义者
晋国魏氏第四位宗主
赵国开国国君
齐国的复国之君、艰难时局下的守成者
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七任国君
承霸图继春秋风云
谋略深远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的外交家
在风雨中复兴楚国的君主
力挽狂澜,稳固楚国根基
楚国末世的挣扎之君
战国末年楚国的挣扎与余晖
南楚霸业的续写者
开疆拓土,续写楚国辉煌
在风雨中挣扎的楚国君主
末世楚国的挣扎之主
乱世中短暂登场的楚国君主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