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春秋战国][公元前339年-前278年,中国古代十大文豪]+像 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物 屈原,芈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说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秭归(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楚辞”文体的创立者,被后世尊为“中国古代十大文豪”之首。他的一生与楚国的兴衰紧密相连,其忠贞爱国的精神与璀璨的文学成就,跨越两千余年仍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 一、家世渊源与早年得志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家族世代担任楚国要职。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自幼接受系统的贵族教育,不仅精通历史、地理、音律,更对治国安邦有着独到见解。 秭归作为屈原的故里,地处长江三峡腹地,独特的山水环境孕育了他浪漫而坚韧的性格。少年时期,屈原便展现出对民生的关怀,常随父亲游历楚国各地,目睹底层百姓疾苦,立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的人生志向。 公元前320年左右,年轻的屈原因才华出众被楚怀王赏识,任命为“左徒”,这一职位相当于国君的秘书兼外交顾问,可直接参与国家大政决策。在此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 政治上: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打破贵族世袭特权,选拔有才能的寒门士子入朝,削弱旧贵族势力。 经济上:提倡“重农桑,兴水利”,在楚地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主持修建了多处灌溉工程,促进农业发展。 外交上:坚持“联齐抗秦”的战略,认为楚国应与齐国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维护楚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屈原深得楚怀王信任,《史记》记载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成为楚国政坛的核心人物。 二、变法受挫与政治流放 屈原的改革触动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以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保守势力开始对其进行排挤与谗害。他们向楚怀王进言:“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史记》)楚怀王耳根软,逐渐疏远屈原。 公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割地六百里为诱饵欺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屈原极力劝阻,却被排斥在外。楚怀王中计后,秦国毁约,楚秦爆发战争,楚国大败。此后,楚怀王虽一度复用屈原,派其出使齐国重修盟约,但很快又在旧贵族的蛊惑下将其流放至汉北(今湖北汉江流域)。 在汉北流放期间,屈原目睹楚国国力日渐衰弱,内心悲愤交加,写下了《离骚》的前半部分。这首长诗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呐喊,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浪漫主义传统。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王诱骗至武关会盟,遭扣押后客死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后,对秦国采取妥协政策,朝政被令尹子兰等奸佞掌控。屈原因怒斥子兰“以谗误国”,被再次流放,此次流放地为江南荒僻之地(今湖南、湖北交界一带),时间长达十余年。 三、流放岁月与文学巅峰 江南流放期间,屈原的足迹遍布沅水、湘水流域,他与底层百姓同住,目睹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创作进入巅峰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更形成了独特的“楚辞”风格——句式灵活多变,多用“兮”字增强韵律,情感奔放炽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九歌》:一组祭祀神灵的乐歌,共11篇。屈原在民间祭祀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塑造了湘君、湘夫人、山鬼等鲜活的神灵形象,其中《湘夫人》中“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的名句,以香草象征高洁,成为后世文学中“香草美人”传统的开端。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作品,多记录流放中的所见所感。《哀郢》写于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都郢城之后,“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一句,字字泣血,道尽国破家亡的悲痛。 《天问》:以170多个设问构成,从宇宙起源问到历史兴衰,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展现了屈原对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被称为“千古奇文”。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成为研究战国时期楚地历史、民俗、宗教的重要史料。屈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使诗歌从“采风咏物”升华为“述志言怀”的载体,奠定了中国诗歌“言志”的传统。 四、以身殉国与精神传承 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楚顷襄王仓皇出逃,楚国濒临灭亡。消息传到江南,屈原悲痛欲绝,他在《怀沙》中写下“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决心以死明志。 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怀抱石头,自沉于汨罗江。当地百姓听闻后,纷纷驾船打捞,并向江中投掷粽子以防鱼虾伤害其遗体,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后世的“端午节”。如今,秭归县仍保留着“端午祭屈原”的传统,包括龙舟竞渡、挂艾草、包粽子等活动,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屈原死后,其精神与作品影响深远: 文学影响:汉代刘向将屈原作品及宋玉等人的仿作汇编为《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李白、杜甫、苏轼等后世文人都曾以屈原为榜样,其“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更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 爱国精神: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单独作传,称其“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近代以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更成为民族危亡时期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文化符号:屈原故里秭归修建了屈原祠、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成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重要场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余三位为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结语 屈原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一生,是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交织的一生。他以生命践行了“爱国”与“高洁”的信念,其作品如长江奔流不息,其精神如三峡雄峰永恒矗立。从秭归的山水间走出的这位诗人,早已超越时代与地域,成为中华文化中“坚守理想、忠贞爱国”的象征,正如他在《离骚》中所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份执着与赤诚,正是屈原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