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王昭君

四大美女,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王昭君

王昭君[汉][公元前52年-前15年,四大美女,中国古代十大美女]+像 湖北宜昌市兴山县人物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一作樯),字昭君(一说昭君非字嫱),西汉时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朝,自请为婿,汉元帝将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赐给单于。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若鞮单于去世,搜谐若鞮单于继任。不到两年后,王昭君病逝。
晋朝时为避讳司马昭之名,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世称明妃。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市兴山县)人,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以“落雁”之容闻名后世。她的一生跨越汉匈两族,以和亲之举促成汉匈和平,其故事被载入史册、写入诗歌、改编成戏曲,成为中华民族融合史上的经典符号。兴山县作为其故里,至今留存着昭君村、昭君井等遗迹,见证着这位传奇女性与故乡的深厚联结。


一、故里灵秀与早年才情
王昭君的故乡兴山,地处长江三峡北岸,群山环抱,香溪穿流而过,独特的山水孕育了她的灵秀气质。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她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王穰曾任南郡小吏,对女儿自幼悉心教养。昭君自幼聪慧,不仅容貌绝世,更精通音律、善弹琵琶,且心怀丘壑,对世事有着超越寻常女子的见解。

香溪河畔的生活塑造了昭君的性格。当地传说,她常于溪边浣纱,水中游鱼为其美貌所惊,纷纷沉入水底,这便是“沉鱼落雁”中“落雁”典故的雏形(另一说“落雁”源于出塞途中的传说)。少女时期的昭君已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她不慕虚荣,拒绝乡绅子弟的求亲,更关注民间疾苦,常将家中财物接济邻里,在乡里颇有贤名。

公元前38年,汉元帝下诏选秀女入宫,昭君因“色艺双绝”被地方官举荐。离家赴长安时,她在香溪河畔弹奏琵琶,曲调哀婉动人,乡邻相送者无不落泪。这一别,不仅开启了她跌宕起伏的人生,更让“昭君出塞”的故事与故乡的山水永远相连。


二、深宫岁月与命运转折
抵达长安后,王昭君进入未央宫成为宫女。西汉宫廷选秀有一惯例:宫女需由画师画像,呈给皇帝御览,皇帝凭画像择定召见者。当时的画师毛延寿贪财好利,宫女们纷纷行贿以求被画得更美,唯独昭君性情耿直,不愿同流合污。毛延寿怀恨在心,在画像中将昭君的容貌刻意丑化,还在她眼下点了一颗“克夫痣”,致使昭君入宫数年始终未得汉元帝召见。

深宫寂寞的五年间,昭君并未沉沦。她利用宫廷藏书博览群书,研习匈奴地理、风俗,甚至自学胡语,对边疆局势有着独到的观察。当时西汉与匈奴长期战乱,虽经汉武帝重创匈奴,但至汉元帝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北匈奴则与汉朝为敌。昭君目睹边境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内心常感忧虑,这为她后来的和亲之举埋下伏笔。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觐见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即希望通过与汉朝和亲巩固同盟关系。汉元帝本想从宫女中选一人赐婚,昭君得知后,主动请缨愿赴匈奴。《后汉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这一决定,不仅出于对个人命运的抗争,更蕴含着对边疆安宁的考量。

临行前,汉元帝召见昭君,才惊觉其容貌“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远超宫中所有女子,不禁悔恨万分。他随即下令处死毛延寿,但为时已晚。汉元帝为昭君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赐封其为“宁胡阏氏”(“阏氏”即匈奴王后,“宁胡”意为使匈奴安宁),并陪送大量金银、丝帛、谷物及工匠,以彰显汉朝诚意。


三、出塞和亲与汉匈和平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告别长安,踏上前往匈奴王庭(今蒙古国境内)的路途。这段旅程长达数千里,穿越草原戈壁,历时三月有余。途中,她目睹塞外风光与中原迥异,心中虽有对故土的眷恋,却更坚定了和亲的决心。传说她在马上弹奏琵琶,曲调凄婉悠扬,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驻足,从空中坠落,“落雁”的美称由此流传千古。

抵达匈奴后,昭君以“宁胡阏氏”的身份辅佐呼韩邪单于。她并未因环境陌生而退缩,而是主动适应匈奴习俗:
传播中原文化:将汉朝的纺织、农耕、冶炼技术传授给匈奴百姓,帮助他们改进生产方式,促进匈奴社会的发展。据《汉书》记载,匈奴“自是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调和民族矛盾:凭借智慧化解匈奴内部的部族冲突,劝说呼韩邪单于废除奴隶制中“杀长子及母”的陋习,推动匈奴社会向文明转型。
巩固汉匈同盟:在她的影响下,呼韩邪单于多次派使者向汉朝进贡,汉匈双方互市频繁,边境贸易空前繁荣。

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昭君需改嫁单于的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这与中原伦理观念相悖,昭君曾上书汉成帝请求归汉,却收到“从胡俗”的诏令。她顾全大局,接受了这一安排,与复株累若鞮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下两个女儿——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匈奴公主)。

在昭君的努力下,汉匈之间保持了长达60余年的和平,这是西汉与匈奴关系史上最稳定的时期。边疆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深度交融,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四、身后影响与文化符号
公元前15年,王昭君在匈奴去世,享年约38岁。她的葬礼按照匈奴习俗举行,单于为其修建了高大的陵墓,墓上青草如茵,后世称为“青冢”(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去世后,她的子女继续维系汉匈友好,长女须卜居次多次出使汉朝,成为两族沟通的桥梁。

王昭君的故事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诗歌中的昭君:从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咏怀,到王安石“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思辨,历代诗人留下了超过千首咏昭君的诗作,或赞其爱国,或叹其命运,赋予她丰富的文化内涵。
戏曲中的昭君:元杂剧《汉宫秋》将昭君故事推向高潮,剧中她以投江明志的情节,强化了“忠贞”的形象;现代京剧《王昭君》则突出其主动和亲的家国情怀,展现新时代对历史人物的解读。
民间记忆中的昭君:故乡兴山县修建了昭君故里景区,包括昭君村、昭君井、梳妆台等遗迹,当地“昭君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昭君诞辰),兴山百姓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传承“和平、奉献”的昭君精神。

从历史角度看,王昭君的和亲之举超越了个人命运,她以女性的力量推动了民族和解,印证了“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正如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所言:“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结语
王昭君的一生,是从香溪河畔的民间少女到草原王后的传奇历程。她以勇敢抉择打破深宫束缚,以智慧胸襟融入异域文化,以无私奉献换来了汉匈数十年的安宁。兴山的山水赋予她灵秀与坚韧,而她则用一生诠释了“和平”二字的重量。两千多年来,昭君的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不仅因其“落雁”之美,更因其超越时代的精神——对家国的担当、对文明的包容、对命运的抗争。正如她当年弹奏的琵琶声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爱与和平的永恒传奇。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0 15:43
上一篇:屈原下一篇:沈刚伯
中国第二大姓氏
奥运会冠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国务院原副总理
纵横家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忠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西汉第三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东汉第二位皇帝
东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第六位皇帝
东汉第三位皇帝
西汉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
东汉第九位皇帝
东汉第五位皇帝
东汉第七位皇帝
东汉末代皇帝
四大美女,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