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茂[公元1914年-199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湖北荆州洪湖人物 李书茂(1914年—1993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湖北省沔阳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1月17日,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79岁。 李书茂:洪湖走出的开国少将,戎马一生铸忠诚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荆楚儿女怀揣救国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李书茂便是其中一位从洪湖水乡走出的杰出军事将领。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他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军事事业,以忠诚与担当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戎马人生。 一、洪湖赤子:在革命洪流中觉醒 1914年,李书茂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府洪湖县(今洪湖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洪湖地区自古便是鱼米之乡,但在民国初年,这里饱受军阀混战、水患频发之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童年的李书茂目睹了苛捐杂税的压迫、地主豪绅的欺凌,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现实的愤懑与对正义的向往。 1927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洪湖,贺龙、周逸群等共产党人在此发动秋收起义,建立农民协会和工农武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年仅13岁的李书茂受到革命思想的感召,积极参与儿童团活动,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站岗放哨。在斗争中,他亲眼见证了共产党人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壮举,逐渐明白“只有跟着共产党,穷人才能翻身做主人”的道理。 1930年,洪湖苏区正式形成,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在此成立,年轻的李书茂毅然报名参军,成为红6军的一名战士。这一年,他刚满16岁,却已展现出超出年龄的勇敢与坚定。入伍后,他在战斗中迅速成长,因作战勇猛、机智灵活,很快从普通士兵提拔为班长、排长,成为红军队伍中一名崭露头角的青年骨干。 二、长征淬炼:铁流中的热血青春 1934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洪湖苏区陷入困境,红二、红六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李书茂随红二军团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此时他已担任连指导员,肩负起带领战士们突破重围的重任。 长征途中,李书茂所在部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在贵州境内的乌蒙山回旋战中,他率连队担任后卫,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沉着指挥,利用地形优势交替掩护,多次击退敌人进攻,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在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的过程中,他不仅要克服严寒、饥饿、缺氧等极端环境的考验,还要照顾伤病员,将仅有的粮食让给战友,自己则以野菜、草根充饥。有一次,他在过草地时不慎陷入泥潭,战士们拼命将他拉上来,他不顾自身安危,第一时间清点队伍,确保没有一名战士掉队。 长征的磨砺不仅锻炼了李书茂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坚定了他的革命信仰。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此时的李书茂已从一名青涩的洪湖少年,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作战勇猛的红军指挥员,他在长征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立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 三、抗日烽火:在华北战场建功立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书茂随八路军第120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投身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他先后担任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在贺龙、关向应等将领的指挥下,参与了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雁门关伏击战、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战斗。 1938年,在雁门关伏击战中,李书茂所在部队负责阻击日军运输队。他带领战士们隐蔽在山涧两侧,待日军进入伏击圈后,率先吹响冲锋号,率部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战斗中,他手臂被日军刺刀划伤,鲜血浸透军装,却始终冲锋在前,鼓舞士气。此次战斗击毁日军汽车数十辆,歼灭日军数百人,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成为八路军在华北战场的经典战例。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李书茂调任某团政治委员,奉命参与破袭正太铁路的战斗。他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强部队的政治动员,激发战士们的抗日热情;另一方面与团长密切配合,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在攻打日军据点时,他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炸毁敌人碉堡,为大部队扫清障碍。战斗中,他提出“灵活机动、以巧取胜”的战术,避免与敌人硬拼,减少了部队伤亡,圆满完成了破袭任务。 在晋绥根据地的艰苦岁月里,李书茂不仅是军事指挥员,更是根据地建设的骨干。他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开展生产自救,帮助根据地军民度过了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他常说:“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人心的较量,只有团结群众,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他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至今晋绥老区仍流传着他关心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四、解放征程:从西北到西南的征战足迹 解放战争时期,李书茂历任旅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等职,随第一野战军转战西北、西南,参与了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进军西藏等重大军事行动,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李书茂所在部队奉命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中,他协助指挥员实施“蘑菇战术”,与敌人周旋于陕北高原,伺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在蟠龙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担负阻击国民党援军的任务,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未让敌人前进一步,确保了主力部队顺利攻克蟠龙镇,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旅,缴获大量物资。 1949年,第一野战军发起解放大西北的战役,李书茂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兰州战役、宁夏战役等。在兰州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负责进攻沈家岭阵地,这里是国民党马步芳部队的核心防御点,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李书茂深入前沿阵地,动员战士们:“兰州是西北的门户,拿下沈家岭,就能打开解放大西北的大门!”战斗打响后,他与战士们一同冲锋,在多次进攻受挫后,及时调整战术,组织爆破组炸毁敌人核心工事,最终攻克阵地,为兰州解放铺平了道路。 兰州解放后,李书茂又随部队进军宁夏,参与解放银川等战斗。在解放宁夏的过程中,他注重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积极向国民党守军宣传党的政策,争取了部分敌军起义,减少了战争伤亡,加速了宁夏的解放进程。1950年,他奉命随部队进军西藏,参与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在进藏途中,他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帮助当地百姓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支持,为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戎马余晖:投身国防建设与军队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李书茂继续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历任军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军事训练和边疆防务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担任军政治委员期间,他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政治建军、思想强军”。他深入基层连队,与官兵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实际困难。他常说:“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只有思想过硬,才能打仗过硬。”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多次在军事演习和任务中表现突出,受到上级表彰。 20世纪60年代,李书茂调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负责西北边疆的防务工作。西北边境线长,民族成分复杂,防务任务艰巨。他深入边防哨所,调研边疆安全形势,提出“军民联防、固边守疆”的思路,组织部队与地方政府、各族群众建立联防机制,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边疆防线。他还十分重视边防部队的生活保障,推动建设了一批保温哨所、蔬菜大棚,改善了边防官兵的执勤和生活条件,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贴心人”。 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李书茂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积极推动部队训练改革。他组织军官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引进先进训练方法,强调“科技强军、质量建军”,为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十分关心军队后备力量建设,推动民兵与预备役部队的规范化建设,为国防动员体系的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李书茂因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卓越贡献,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常说:“勋章属于牺牲的战友,属于人民,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六、初心不改:洪湖情怀与精神传承 李书茂虽常年征战在外,却始终牵挂着家乡洪湖。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回到洪湖,看到家乡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巨大变化,由衷感到欣慰。他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向当地政府提出发展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议,并协调部队支援家乡的水利工程建设,助力洪湖人民摆脱水患困扰,过上好日子。 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即使在担任高级将领后,他依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饭菜,对子女要求严格,教育他们要艰苦朴素、热爱人民。他常对子女说:“我们家是洪湖的农民出身,永远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是人民养育了我们。” 1993年,李书茂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79岁。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将我的骨灰撒在洪湖,我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陪伴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遵照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入洪湖,这位从洪湖走出的将军,最终魂归故里,与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永远相伴。 七、历史回响:洪湖骄子的精神丰碑 李书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从洪湖水乡的贫苦少年成长为开国少将,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洪湖儿女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不怕牺牲,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赫赫战功;在和平建设时期,他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荆楚儿女,为家乡的发展、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如今,洪湖市修建了革命历史纪念馆,李书茂的事迹与其他洪湖革命先烈的故事一同陈列其中,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他的精神如同洪湖的芦苇,历经风雨而不倒,永远扎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指引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李书茂用79年的人生历程,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成为洪湖人民的骄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