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静轩[公元1890年-1926年,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像 湖北荆州江陵县人物 陶静轩, 原名陶鑫元,又名景惠、静仙、经轩、时元,湖北省江陵县白马寺镇陶家嘴村人。1923年到上海谋生,1924年在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学习,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当选为交际委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1925年上海“二月罢工委员会”成员之一,作为上海工人代表出席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五卅惨案”发生后,上海总工会正式成立,陶静轩当选为执行委员。1926年9月,为配合北伐军进军,他受中共上海区委委派,兼任码头总工会副委员长,并负责浦东纠察队的领导工作。10月24日,上海工人发起第一次武装起义,他担任浦东码头工人纠察队总指挥,攻打警察局的战斗中被捕,在龙华监狱英勇牺牲。 陶静轩(1890年—1926年11月16日),湖北江陵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工人运动领袖,沪西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投身工人运动,在革命烈火中燃烧生命,用鲜血践行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被誉为“沪西工人的旗帜”。 一、荆江少年:从农家子弟到产业工人 1890年,陶静轩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郝穴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长江与郝穴河在此交汇,这片土地既孕育了勤劳的百姓,也见证了封建剥削的沉重。陶静轩自幼随父母耕作,家中仅有几分薄田,常年受地主盘剥,一家人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10岁时,父亲因劳累过度病逝,母亲靠纺线织布勉强维持生计,仍坚持送他去私塾读了两年书。这段短暂的求学经历,让他初识文字,也埋下了对不公命运的质疑。 1905年,15岁的陶静轩为分担家计,经同乡介绍到沙市的一家棉花行做学徒。沙市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商埠,外资洋行与买办势力盘根错节,民族工商业备受挤压。他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劈柴、挑水、搬运棉花,夜里还要为掌柜捶背、看孩子,稍有差池便遭打骂。学徒三年,他不仅目睹了洋行买办对工人的压榨,更亲身经历了物价飞涨、工资微薄的窘境——每月工钱仅够买两斗糙米,连养活自己都捉襟见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沙市民众举旗响应,陶静轩在街头目睹了起义士兵与民众的欢呼,心中萌生“改变命运”的念头。但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沙市的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棉花行老板趁机克扣工资,他愤而辞职。1912年,听闻上海工厂招工,他怀揣母亲变卖嫁妆凑的几块银元,挤上开往上海的货船,成为数十万背井离乡的“沪漂”之一。 抵达上海后,陶静轩先后在日商内外棉三厂、英商怡和纱厂做粗纱工。沪西的工厂区浓烟滚滚,机器轰鸣中,工人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稍有懈怠就遭工头的皮鞭抽打。他身高体壮,双手布满老茧,却因不懂上海话常被欺凌。一次,他为保护被工头调戏的女工,被打得口鼻流血,却始终不肯低头。工友们敬佩他的正直,推选他为“帮头”,负责与厂方交涉工时与工资问题。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单个工人的反抗如同螳臂当车,唯有团结起来才能争取权益。 二、觉醒之路:在革命浪潮中确立信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上海工人阶级率先响应,罢工浪潮席卷全市。陶静轩所在的内外棉厂工人参与罢工,他第一次看到数千工人手持“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的标语涌上街头。在游行中,他结识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启汉,后者向他讲述“工人阶级要当家作主”的道理,并赠送《新青年》《劳动者》等刊物。陶静轩白天做工,夜里在油灯下一字一句研读,尽管识字不多,却被文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深深震撼。他在日记中写道:“机器轧断了工人的手,资本家却在数银元,这世道若不推翻,我辈永无出头之日。” 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陶静轩主动报名加入工人夜校,系统学习文化知识与革命理论。他进步迅速,不仅能读写书信,还能向工友宣讲“工人为什么穷”“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同年,他参与组织内外棉厂工人罢工,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改善待遇”的要求。罢工持续23天,最终迫使厂方答应部分条件。这次胜利让他明白:团结的力量能战胜资本的压迫。 1924年,经李启汉介绍,陶静轩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时,他紧握拳头,用带着浓重湖北口音的话语宣誓:“为工人阶级解放,虽死不辞!”此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先后在沪西的纱厂、烟厂、机器厂发展党员30余人,建立起多个秘密工会小组。他善于联系群众,常穿粗布短褂,与工人同吃同住,工人们亲切地称他“陶大哥”。遇到工友生病,他把微薄的工资送去买药;碰到工头欺压工人,他带头与之理论,很快成为沪西工人中最有威望的领袖之一。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陶静轩任沪西工人纠察队总指挥。他带领纠察队员手持木棍、扁担,在南京路一带维持秩序,保护游行群众,还组织工人封锁租界,断绝物资供应。6月,他参与领导上海总工会发起的总同盟罢工,动员沪西10万工人加入斗争。罢工期间,他日夜奔波于各工厂之间,传达指令、协调行动,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当英国巡捕开枪镇压群众时,他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左臂被子弹擦伤,简单包扎后又投入战斗。五卅运动后,上海总工会被查封,他转入地下工作,在曹家渡一带建立秘密联络点,继续领导工人运动。 三、沪西烽火:组织武装起义的铁血先锋 1926年,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发动工人武装起义,配合北伐军进军。陶静轩被任命为沪西工人武装起义总指挥,负责组建工人纠察队。他秘密联络铁匠、木匠等有手艺的工人,打造大刀、长矛、土炸弹等武器,还从同情革命的士兵手中购买少量枪支。为躲避军警搜查,武器被藏在菜窖、烟囱、夹墙等隐蔽处,他亲自检查每一处藏放点,确保万无一失。 起义前夕,陶静轩召开秘密会议,部署行动计划:“我们没有大炮,但有十万工人的拳头;我们没有军舰,但有不屈的意志。今夜举事,要让资本家知道,工人阶级不是好欺负的!”10月23日凌晨,他一声令下,沪西工人纠察队分三路行动,袭击警察署、解除巡捕武装、占领邮电局。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手持大刀冲在最前面,亲手缴获两支步枪。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之北伐军未能及时赶到,起义最终失败。 起义失败后,反动当局悬赏500大洋捉拿陶静轩。同志们劝他暂避风头,他却说:“我走了,沪西的工人怎么办?他们需要有人领头。”他将家人送回湖北江陵,自己则留在上海,转入更隐蔽的斗争。11月初,因叛徒出卖,陶静轩在沪西一家烟厂的秘密据点被捕。 四、慷慨就义:用生命践行誓言 被捕后,陶静轩被关押在上海护军使署监狱。敌人对他严刑拷打,用烙铁烫、皮鞭抽、灌辣椒水,逼他供出党组织和工会名单。他浑身是伤,血肉模糊,却始终坚贞不屈。审讯官问:“你不怕死吗?”他冷笑回答:“怕死就不做共产党员!要杀便杀,想从我嘴里掏出一个字,休想!” 狱中,他鼓励难友坚持斗争,用铁钉在墙壁上刻下“革命必胜”四个大字。得知一同被捕的年轻党员小王害怕,他轻声安慰:“我们今天的牺牲,是为了明天的胜利。记住,死,也要死得像个工人阶级的硬汉子!”他还托人带出一封家书,信中写道:“吾儿牢记,父为工人解放而死,死得其所。长大后要做正直的人,为穷苦人办事。” 1926年11月16日,上海龙华刑场寒风凛冽。陶静轩身着囚服,昂首挺胸,沿途向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工人阶级万岁!”刽子手强行按住他的头,他奋力挣脱,用尽最后力气喊道:“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枪响后,这位36岁的工人领袖倒在血泊中,鲜血染红了龙华的土地。 陶静轩牺牲后,上海总工会秘密为他举行追悼会,沪西工人自发停工一天,用默哀表达敬意。1927年,周恩来在总结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时说:“陶静轩同志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他的牺牲是革命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五、精神长存:跨越世纪的缅怀 新中国成立后,陶静轩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0年,上海市政府在龙华烈士陵园为他修建纪念碑,碑文写道:“陶静轩同志,湖北江陵人,为工人解放事业,英勇就义,精神永垂不朽。”他的家乡江陵县郝穴镇修建了“静轩公园”,园内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陶静轩的一生,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缩影。他从一个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农民,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用生命诠释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与担当。他领导的罢工斗争,为中国工人运动积累了宝贵经验;他面对敌人的坚贞不屈,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正如他生前常说的:“工人的手能造出机器,也能砸烂旧世界。”他用热血浇灌的革命种子,最终在中华大地上结出了胜利的果实。 如今,沪西的工厂已变身现代化园区,江陵的长江岸边高楼林立,但陶静轩的精神从未远去。在他战斗过的地方,人们依然传颂着“陶大哥”的故事,他的名字,早已刻入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丰碑,成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