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一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男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著名胸外科专家,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1909年,白求恩在多伦多市埃奇利村任小学教员;同年秋,进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医。1912年,任《温尼伯论坛报》记者 。1914年,应征入伍,在加拿大第二战地医疗救护团服役,曾在战斗中负伤,战争结束回到加拿大继续完成学业。1916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士学位。1922年,任西伦敦医院外科医师。1924年秋,迁居美国底特律。1928年至1932年,任加拿大维多利亚皇家医院外科主任。1935年1月,任蒙特利尔圣心医院胸外科主任 。1938年1月,率加拿大、美国援华医疗队赶赴中国;3月,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 ;6月,到达驻在山西五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在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300余次,救治大批伤员。1939年11月12日,因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唐县逝世,终年49岁 。 白求恩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 ,他始终坚定践行“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的工作诺言,为中国抗战作出了伟大贡献 。毛泽东形容他是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聂荣臻称他是“无产阶级最英勇的战士之一和被压迫民族最忠诚的战士” 。 诺尔曼·白求恩:跨越重洋的红色医者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生,国际主义战士。他为中国抗日战争献出了生命,被毛泽东称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以下是其详细生平: 一、早年经历与医学启蒙(1890-1919) 1890年3月3日,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祖父是加拿大首位外科医生,父亲是传教士,母亲是教师。家庭的医学基因与宗教信仰,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救死扶伤”与“奉献精神”的底色。 坎坷求学路:1909年,白求恩考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却因参与社会活动被开除,后转入麦吉尔大学。1914年一战爆发,他中断学业参军,担任战地担架员,亲见战场伤亡的惨烈,坚定了“用手术刀拯救生命”的信念。1916年伤愈后重返校园,191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早期医学实践:毕业后,他在英国伦敦医院实习,师从著名外科医生爱德华·阿奇博尔德,专攻胸外科。1923年,他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工作,凭借精湛技术成为北美胸外科领域的权威,首创“人工气胸疗法”治疗肺结核,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二、思想觉醒与革命选择(1920-1936) 白求恩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1926年,他因过度劳累患上肺结核,险些丧命。在养病期间,他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目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与医疗资源不公,思想逐渐转向共产主义。 投身社会医疗:康复后,他放弃高薪私立医院工作,开设免费诊所为工人服务,组织“蒙特利尔人民健康联盟”,推动公共医疗改革。他曾说:“医生的使命不是为富人服务,而是为人民解除痛苦。” 加入共产党:1935年,白求恩赴苏联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亲眼目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民医疗体系,深受震撼。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加入加拿大共产党,随即组建“国际纵队医疗队”奔赴西班牙,发明“移动血库”,在前线抢救伤员,将外科手术死亡率从40%降至15%。 三、奔赴中国战场(1938)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白求恩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向加拿大共产党请缨前往中国。1938年1月,他率医疗队(成员包括护士琼·尤恩)从温哥华启程,经香港、武汉,于3月底抵达延安。 初见毛泽东:1938年4月,毛泽东在窑洞会见白求恩,两人彻夜长谈。白求恩提出“到前线去,到伤员最多的地方去”,毛泽东批准他前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担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艰苦的战地行医:抵达根据地后,他面对的是缺医少药、设备简陋的困境:手术器械用沸水消毒,麻醉剂不足就用吗啡替代,绷带洗了又用。他亲手设计“卢沟桥”式手术台(可折叠便于携带),编写《外科手册》培训医护人员,还创建“模范医院”,短短3个月培养了600多名战地医生和护士。 四、生命最后的奉献(1939) 1939年,白求恩的工作强度达到极限。他率医疗队穿梭于平型关、黄土岭等战役前线,曾连续69小时为115名伤员做手术。他常说:“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像蜡烛一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致命的感染:1939年10月28日,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白求恩为一名大腿粉碎性骨折的伤员做手术时,不慎被手术刀划破左手中指。当时战况紧急,他未加处理继续手术,伤口被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 临终遗言:11月11日,白求恩陷入昏迷前,写下遗书:“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贡献……把我所有的书籍、器械献给八路军……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人民,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正义的,他们一定会胜利。”1939年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年仅49岁。 五、精神永存 白求恩牺牲后,晋察冀军区为他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写下《纪念白求恩》,高度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1940年,延安成立“白求恩卫生学校”(今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前身),“白求恩精神”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精神旗帜。 国际影响:加拿大政府于1972年追授他“国家历史人物”称号,格雷文赫斯特镇建立白求恩纪念馆。1998年,中加联合发行“白求恩”纪念邮票,他成为连接中加两国的友谊象征。 精神传承:从抗美援朝到抗震救灾,从援外医疗队到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白求恩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坚守初心、无私奉献。正如他生前所说:“我们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幸福之上,我们要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实现自己的解放。” 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是为理想燃烧的一生。他跨越两大洲,投身两场反法西斯战争,用手术刀践行了国际主义信仰。他的生命虽短暂,却如流星般照亮了人类追求正义与解放的道路,成为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