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正源[清][公元1795年-1880年]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清朝镇南、晋宁、宜良诸州、县学正 木正源,初名木淳,字羲民,后因避同治之讳,改名正源,丽江县白沙里人。毕生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著述颇多。据记载有《周易杂谈》六卷,《羲民文集》及《羲民诗集》各一卷,《见闻杂录》一部。 清光绪《丽江府志稿》载:木正源,“性诚朴,事继母孝,待异母弟如同胞,其读书自经史及诸子百家无不精通,然以理学为宗。常云:‘德行本也,文艺末也。读书而不本之躬行,则所学皆虚伪也。’其为诸生时,负笈游五华书院,林则徐当器重之。”道光甲午科(1834年)举人。历任镇南、晋宁、宜良诸州、县学正。能以身表率门下,教学子以品德修养为本;历任皆有声誉。晚年回到家乡,任丽江雪山书院山长,时已年逾八旬,仍“言动以礼,老而益笃”。 木正源(1795 - 1880),初名木淳,字羲民,后因避同治之讳,改名正源,是云南丽江市白沙古镇人,纳西族。他是清中后期丽江地区著名的教育家和文人,毕生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在当地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求学经历 木正源自幼便进入私塾学习,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他勤奋好学,对经史及诸子百家之书无不精通,尤其以理学为宗,秉持“德行本也,文艺末也。读书而不本之躬行,则所学皆虚伪也”的理念,注重品德修养与学问实践相结合。 长大后,木正源进入丽江“雪山书院”学习,之后又负笈前往昆明的“五华书院”深造。在五华书院求学期间,他的才学得到了林则徐的器重,这不仅是对其学问的认可,也激励着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 科举与游学经历 道光十一年(1831年),木正源补丽江府廪生。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参加甲午科乡试,考中举人,这是他科举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中举后,木正源进京应试,可惜未能上榜。此后,他并未急于返回故乡,而是选择在京一带游学,广泛接触京城的文化学术氛围,与各地文人交流切磋,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学识。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木正源在京城游学期间,好友杨本程病故,这一变故让他深受打击,也促使他辗转回滇。回到云南后,他先是在昆明以教学谋生,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和良好的品德,在当地教育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教育生涯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师友的荐举下,木正源开始了他正式的教育官职生涯。他先后担任镇南、晋宁、宜良诸州、县学正。在这些职位上,木正源始终以身作则,以品德修养为本教导学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学风。他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所到之处皆有良好声誉,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对云南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晚年时期,木正源回到家乡丽江,担任丽江雪山书院山长。此时他已年逾八旬,但依然“言动以礼,老而益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风范,继续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雪山书院,他将自己一生的学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学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丽江学子勤奋学习,追求进步。 学术成就 木正源一生著述颇丰,据记载有《周易杂谈》六卷,《羲民文集》及《羲民诗集》各一卷,《见闻杂录》一部。这些著作涵盖了他对经学、文学以及个人见闻等多方面的见解和思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著作大多已散失,如今仅存有收录在《丽江府志稿》《丽郡诗文征》及《前贤手墨副抄》中的少数诗篇。 木正源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组诗《雪山十二景》。他生于白沙,长于白沙,与玉龙雪山朝夕相伴,对雪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感悟。他在浏览前人吟咏丽江雪山的诗赋后,觉得“词固奇伟,率皆祗及规模大致,未尽匡庐全相也”,于是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思索,写成了《雪山十二景》。 《雪山十二景》以玉湖倒影、金江劈流、三春烟笼、六月带雪、晴霞五色、夜月双辉、晓前曙色、瞑后夕阳、白泉玉液、绿雪奇峰、龙甲生云、银灯炫耀等十二景为题,每题一首诗,并各缀以小序。这些诗篇和小序真切、生动地描绘了玉龙雪山的“全相”与神韵,让未曾见过雪山的人也能如亲临其境一般。例如,在描写金沙江虎跳峡时,他以“内界经流始,神功莫可名。江自破山流”等诗句,将虎跳峡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品德与声誉 木正源不仅在学术和教育上成就斐然,其品德修养也备受赞誉。清光绪《丽江府志稿》记载,他“性诚朴,事继母孝,待异母弟如同胞”,展现出了他孝顺、友善的美好品德。这种品德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贯穿于他的教育和社会交往中,成为他为人处世的准则,赢得了家乡父老和学生们的敬重。 清光绪六年(1880),木正源病逝于丽江雪山书院山长任内,享年85岁。鉴于他在教育和诗文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与贡献,经公议,他被送入“乡贤祠”祀奉,以表彰他对地方的贡献,让后世子孙铭记他的功绩。当代纳西族女诗人赵银棠曾作诗赞曰:“誉为儒者师,学贯人天际。十二雪山篇,瑰奇壮大地”,这是对木正源一生恰当的评价。 木正源作为丽江地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成为丽江文化传承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当地人民不断追求知识、崇尚品德,为丽江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