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鼐(1404年2月18日/6月15日—1449年9月1日),字万钟,号恒山先生。北直隶真定府宁晋县(今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凤凰镇东王里村)人,祖籍北直隶真定府灵寿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明朝初期名臣、内阁首辅,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第十九世孙。
明代状元首辅曹鼐:从地方小吏到以身殉国的传奇人生
曹鼐,这位出生于北直隶真定府宁晋县(今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的明代名臣,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和刚正不阿的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从一名普通的举人起步,凭借自身的才学与志向,逐步登上政治舞台的巅峰,最终为守护君主与社稷,在“土木之变”中英勇殉难,其事迹令人敬仰与叹惋。
年少立志,初入仕途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八(2月18日)或五月初八(6月15日),曹鼐诞生于宁晋县。他自幼聪慧过人,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每日能够背诵数千言。不仅如此,曹鼐为人豪爽大气,心怀远大志向,在侍奉继母时更是以孝顺闻名乡里。这种优秀的品格和志向,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曹鼐参加顺天府乡试,成功中举,迈出了踏入仕途的第一步,获授代州训导之职。然而,曹鼐并未满足于此,他渴望进一步提升自己。宣德二年(1427年),他参加会试,虽仅中乙榜,但仍被任命为代州(今山西代县)训导。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曹鼐主动上疏,坦诚表示自己年轻且学问不足,认为自己尚不配担任教师之职,希望能够进入太学深造,以便参加下次会试;即便不能如愿,也愿担任其他官职,积极进取。他的这份谦逊与进取之心,得到了明宣宗的赞赏。宣宗评价道:“凡人不自满者,其志可嘉。”随后,曹鼐改任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典史,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努力。
科举夺魁,稳步升迁
宣德七年(1432年),曹鼐督率工匠前往京师,期间他再次上疏请求参加科举考试。凭借出色的才学,他顺利考中顺天府乡试第二名。大学士杨士奇、杨溥对其才华极为看重,认为他前途无量。次年(1433年)三月,曹鼐参加会试,考中第二十七名。紧接着在殿试中,他的表现更是得到明宣宗的赏识,被钦点为状元。宣宗不仅赐予他荣耀,还在礼部设宴招待,此后进士受宴于礼部便成为定例。曹鼐也因此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正式开启了在中央朝廷的辉煌仕途。
宣德九年(1434年)八月,曹鼐获命进入文渊阁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识与能力。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他担任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解经史。正统三年(1438年)四月,在参与编修《明宣宗实录》完成后,曹鼐凭借出色的表现升任翰林院侍讲,英宗赏赐他白银四十两、彩币三表里以及三品章服,以示嘉奖。
入阁辅政,终为首辅
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在阁臣杨荣、杨士奇的推荐下,曹鼐得以入值文渊阁,参与国家机务大事的决策。曹鼐为人外和内刚,对国家政治体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杨荣去世后,杨士奇又常常因病无法理事,内阁的诸多事务便多由曹鼐决断。此后,曹鼐在仕途上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三月,他被任命为殿试读卷官;正统八年(1443年)八月,奉命释奠先师孔子;正统九年(1444年)正月,在明英宗举行的宴会上,曹鼐被特命位列学士之下,不久后便升任翰林院学士;正统十年(1445年)十月,又升任吏部左侍郎,同时仍兼任翰林学士。
正统十一年(1446年)七月,内阁首辅杨溥逝世,曹鼐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继任内阁首辅之位,成为朝廷的核心人物之一。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英宗追赠曹鼐等内阁大臣的先辈和妻子,曹鼐请求将前母孟氏也一同追赠,英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这一细节也体现出曹鼐的重情重义。
土木蒙难,以身殉国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拒绝求婚为由,大举南下入侵山西大同。宦官王振极力怂恿英宗亲征,并擅自调集大军。曹鼐与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等大臣深知朝廷尚未做好充分准备,坚决反对仓促亲征,但英宗却在王振的挟持下执意前行。曹鼐无奈,只能护拥英宗一同出征,率领五十万大军向大同进发。然而,当时正值北方雨季,道路泥泞不堪,粮运又跟不上,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一路上“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 。
面对前方不断传来的败报,大臣们纷纷请求班师回朝,曹鼐更是直言:“做臣子的固不足惜,但主上身系天下安危,怎能轻易冒进?” 但王振却固执己见,拒不采纳。后来,定襄侯郭登建议大军从紫荆关入内地,这原本是一条较为安全的路线,但王振为了邀英宗到蔚州自己家中炫耀,又改变路线,折而向东,奔向居庸关。
八月,明军抵达土木堡。此地地势较高,挖地二丈仍不见水,而瓦剌军队却大量涌来,占据南河。第二天,瓦剌大军假装退却,并派使者前来议和。英宗召曹鼐起草诏书回复,王振则急于让军队移营靠近水边,结果导致队伍大乱。瓦剌骑兵趁机冲入阵中,英宗突围失败,被瓦剌军掳走。曹鼐、张益等大臣也在这场混乱中不幸遇难。曹鼐去世后,曾有传言称他仍然在世,朝廷为此悬赏寻找,但最终证实这只是谣言。
身后哀荣,历史评价
曹鼐殉难后,明代宗即位,追赠他为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号“文襄”,并授予其子曹恩为大理寺评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位,又加赠曹鼐为特进荣禄大夫、太傅、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改谥“文忠”,还授予他的孙子曹荣为锦衣卫百户。
在历史的评价中,曹鼐获得了诸多赞誉。明宣宗称赞他“凡人不自满者,其志可嘉”;孙继宗等在《明英宗实录》中评价他“明敏爽闿,临事善断,言议侃侃”,且在王振专政时,唯有他能“随事调护,所言多见从” ;李贤认为他“为人疏通俊爽”,在东杨(杨荣)去世后,朝廷大事多由他决断;《明史》评价他“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 。此外,曹鼐在任泰和典史时,爱民如子,每以远大自期;在科举道路上,他执着追求,从典史到状元,展现出坚定的志向;在面对瓦剌入侵时,他力谏英宗,体现出忠直的品格。
轶事典故,彰显品格
关于曹鼐,历史上还流传着不少轶事典故,这些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的品格。据《玉剑尊闻》记载,曹鼐任泰和典史时,在缉捕盗贼过程中捉到一位极为漂亮的女子,面对诱惑,他内心虽有所动,但仍用纸片写下“曹鼐不可”四字,以此告诫自己,最终坚守住了道德底线,直到天亮都未发生淫乱行为,展现出他强大的自制力和高尚的品德。还有一则故事称,曹鼐在会试中得中乙榜后,被改任为泰和典史,但他并未放弃进取之心,在公务之余努力学习。当时泰和县尹嘲笑他想当状元的想法,他却坚定地表示不达目的不休,最终果然考中状元,官至内阁首辅,其志存高远的形象跃然纸上。
家族传承,墓葬遗存
曹鼐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十九世祖曹彬是北宋开国名将,官至枢密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封济阳郡王。在他的家族中,先辈多有隐德不仕者。曹鼐遇难后,其家族也因他的功绩而受到朝廷恩荫。
曹鼐墓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南关镇东王里村东北20米处,墓前原本设有神道,两旁排列着御碑、文臣、武将、石马、石羊、貔貅等石刻。此地还葬有曹鼐兄弟及其父亲。历史上,正统十二年(1447年)曾立诰命之碑,成化十年(1474年)朝官、乡官、义官为其立“谕祭文碑”,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河南监察御史蔡叆撰文并书丹立“曹公神道碑” ,碑阳记载曹鼐生平,碑阴记录曹氏族谱。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墓地封土已无存,具体位置也难以精确确定,仅存石碑三通,且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2005年12月,墓地的一对石狮被盗,石羊被移至村委会,一匹石马残断为两块,另一匹石马被埋于地下,石翁仲一对的头部也遭到破坏,令人惋惜不已。这些遗存见证了曹鼐曾经的辉煌,也承载着后人对他的追思与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