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1419年-1475年1月27日),字宗玉。北直隶真定府南宫县(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南白塔村)人。明朝名臣。
正统七年(1442年),白圭登进士第,授官御史。正统十四年(1449年),随征瓦剌,并在土木之变后逃回。之后历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浙江右布政使,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平定苗民起事。选即再以兵部右侍郎参赞军务,抵御鞑靼孛来入侵。后升为工部尚书。成化二年(1467年),奉命提督军务,与抚宁伯朱永等讨平荆襄流民刘通之乱,以功加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又提督十二营操练。
成化十年十二月(1475年1月)卒于任上,享年五十六岁。获赠少傅,谥号“恭敏”。有《白恭敏奏疏》等传世。
明代名臣白圭:跌宕仕途与传奇人生
白圭,这位活跃于明代中前期的重要人物,其一生在政治、军事舞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从踏入仕途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与王朝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历经风雨,波澜壮阔。
辗转迁居,崭露头角
白圭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四月癸卯日出生。他的家族早年从磁州(今河北磁县)开始迁徙,先迁至隆庆州(今北京延庆),后又定居于北直隶真定府南宫县(今河北省南宫市南白塔村),自此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白圭通过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一职,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正统九年(1444年)正月,因朵颜三卫表面臣服却暗中侵扰边境,惹得英宗大怒,遂命成国公朱勇等率四路精锐骑兵,每路万人出击。白圭作为朱勇部的监军随军出征,在战斗中,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协助朱勇多次击败三卫军。此役过后,朵颜三卫势力大衰,“三卫从是寝衰”,白圭也因此崭露头角。此后,白圭奉命巡按山西,在任期间,他秉持公正,深入调查,成功辨析上百起冤狱,赢得了民众的赞誉。
生死劫难,浴火重生
正统十四年(1449年),白圭跟随英宗北征瓦剌,却遭遇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此次战役中,随行的十三道御史大多不幸遇难,仅有白圭等两人侥幸生还。当时京师局势危急,为了保卫京城,朝廷紧急调派朝臣外出选兵勤王,白圭被派往泽州。在“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瓦剌退走后,白圭返回朝廷,因其在危难中的表现,升任山西(一作陕西)按察司副使,开始在地方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征北战,功勋卓著
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 - 1456年),白圭晋升为浙江右布政使。在任期间,他协助诸将成功讨平了侵袭处州的福建“贼”帅郑怀冒,稳定了地方局势。天顺二年(1458年),英宗提拔白圭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派他协助南和侯方瑛讨伐贵州东苗干把猪等人的叛乱。白圭深知谷种诸夷是东苗的重要羽翼,于是先派兵攻打谷种,一举攻破一百四十七座营寨,随后与方瑛在青崖会师,接连攻克四百七十余寨,并乘胜直捣叛军大营六美山,生擒干把猪,其威名震慑了周边诸苗。战后,白圭留任湖广巡抚,继续维护当地的稳定。
天顺四年(1460年),白圭被召回朝廷,担任兵部右侍郎。次年,鞑靼哈喇慎部领主孛来入侵庄浪,白圭与都御史王竑奉命奔赴边境,参赞都督冯宗的军务,分兵巡边。在巡边过程中,白圭在固原州成功破敌,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天顺七年(1463年),白圭入朝升任工部尚书,负责督造裕陵(明英宗陵墓)、修建承天门(即天安门),在工程建设领域同样贡献突出。
执掌兵部,风云再起
成化二年(1467年),荆襄流民首领“刘千斤”刘通率领数万流民起事,宪宗任命抚宁伯朱永为总兵,白圭提督军务前往征讨。经过一番激战,次年刘通被擒获并押解至京师。恰逢此时白圭父亲去世,他回家安葬父亲。因平定荆襄流民之乱功劳巨大,白圭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升赐从一品俸,兼任兵部尚书。朝廷还通过驿站紧急将他召回京城,令其提督十二营操练,并赐予玉带、宝刀、织金麒麟服,以彰显对他的恩宠。
成化七年(1471年),白圭提议大举“搜套”,试图驱逐定居在河套地区的鞑靼部落。然而,明廷虽三次更换将领,屯兵八万,耗费巨大,但最终未能成功。成化九年(1473年),白圭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但很快被朝廷起复视事。
病逝任上,身后余响
成化十年(1475年)十二月,白圭因病上疏请求退休,朝廷考虑到他的才能,命他留在京城调理身体,不准退休。同月辛丑日(1475年1月27日),白圭最终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六岁。宪宗听闻噩耗,追赠他为少傅,谥号“恭敏”,并赐予祭葬及抚恤助丧的财物。次年,白圭归葬于南宫县“白塔先茔之次”。
白圭一生才识过人,历经朝廷内外众多官职,多次参与军事行动。他在南下征讨苗乱、西北抵御鞑靼的战役中屡立战功,尤其是平定荆襄流民之乱的功绩,最为后人所称道。明代文人程敏政称赞他“出入中外,显有文武之俊功,为时名臣” ;刘吉认为他“材长器伟”“伐夷讨叛,岁无宁处”,对国家治理贡献巨大;商辂也肯定他“才识优长,裁度边务,动中机宜” 。《明史》将他与于谦、原杰等名臣并列,认为他们“保固封圻,诛虓禁乱,讨则有功,抚则信著” 。
不过,白圭也并非毫无瑕疵。他虽仪表堂堂、才能出众,但清誉欠佳。在他去世后,几个儿子因分配家财不均而发生争讼,这一事件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污点,引得时人纷纷嗤笑。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他的轶事。正统七年,白圭与好友程信赴京参加春闱,住宿的旅舍中锅突然发出巨响,二人以为不祥,匆忙离开,却在途中仍能听到声音,直到数里之外才消失。没想到当年二人都考中甲科进士,后来还相继担任兵部尚书,这一奇事也为白圭的人生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