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756年7月15日),本名杨钊,是唐朝时期蒲州永乐县(今山西省永济市,另一说为山西芮城)人,为杨贵妃族兄、张易之外甥,亦是唐朝外戚与宰相,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奸相。
杨国忠出身弘农杨氏河中房,不过早年生活落魄。三十岁时他选择从军,投身屯田工作,且成绩突出。在杨玉环得宠后,杨国忠凭借这层裙带关系,仕途开始飞黄腾达。又因他善于揣摩圣意、察言观色,逐渐受到唐玄宗的宠信,从右金吾卫兵曹参军起步,后升任监察御史 。天宝七载(748年),杨国忠身兼十五余个使职,升任给事中,兼御史中丞,还专判度支事,权力日益扩大。
在任职期间,杨国忠行事多为满足一己私欲,多次处心积虑构陷政敌,致使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天宝十载(751年),他推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结果鲜于仲通遭遇惨败,损失极为惨重。杨国忠却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与权威,不仅没有如实上报此次战败,反而极力遮掩败绩,甚至伪造战功呈递给朝廷。后来司马李宓奉命率兵再度征讨南蛮,依旧战败,杨国忠还是采取同样手段,隐瞒败绩,虚报捷报。为了补充兵力,实现其征讨南诏的计划,杨国忠强制征兵,全然不顾百姓的意愿与疾苦,使得民间怨声载道,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
天宝十一载(752年)五月,杨国忠嫉妒御史大夫兼京兆尹王鉷受宠,设计陷害王鉷,致其死亡,而后杨国忠取代他担任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同年,他又借邢縡案大做文章,蓄意牵连打压宰相李林甫。待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如愿升任宰相,获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达到了权力的巅峰。然而,杨国忠为相期间,性情愈发急躁,刚愎自用,在朝堂上对王公大臣颐指气使。对于那些有才能、有名气且不愿依附他的台省官,他都设法将其贬官,排除异己。在杨国忠掌管的众多职务中,包括度支、吏部三司的官吏选拔。但由于事务繁杂,他常常连在公文上简单批示一个字都难以完成,于是便将诸多事务交由胥吏处理,这使得官场贿赂之风盛行,公开化的权钱交易屡见不鲜,严重败坏了官场风气,扰乱了正常的官吏选拔秩序 。
天宝十二载(754年),关中地区灾祸不断,先是遭遇水灾,紧接着又陷入严重饥荒,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杨国忠却为了粉饰太平,向唐玄宗进言称水灾并未影响收成,还扣押了奏报水灾实情的官员,导致此后再无人敢向朝廷如实汇报灾情。 这一时期,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幸,手握重兵,势力逐渐膨胀。杨国忠察觉到安禄山对自己地位的潜在威胁,便图谋打压他,多次向玄宗进言说安禄山有谋反意图。安禄山对杨国忠也极为忌惮,在外担任闲厩使时,安排亲信留在京城,密切观察朝廷动向。杨国忠得知后,果断抓捕并翦除了安禄山留在京城的党羽,这使得安禄山惊恐万分,进一步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就此爆发。安史之乱初期,哥舒翰奉命率兵镇守潼关,在他的坚守下,各地陆续传来捷报。然而,唐玄宗却在此时命哥舒翰进兵收复失地。哥舒翰与朝中诸多大臣都认为,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此时应坚守潼关,不宜贸然出击。但杨国忠却固执己见,认为哥舒翰按兵不动是出于私心,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彰显自己的决策正确,他极力强迫哥舒翰出兵。最终,哥舒翰无奈出关迎战,导致潼关失守。随后,华阴、河东(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冯翊(今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等地的防御使纷纷弃郡逃跑,各郡守兵也随之溃散,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局势变得愈发不可收拾 。
天宝十五载(756年),鉴于局势的急剧恶化,长安危在旦夕,由于杨国忠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就已将心腹安插到蜀地,为自己谋好了后路,所以此时他建议唐玄宗西逃入蜀。当一行人逃至马嵬驿时,士兵们因长途跋涉,疲惫饥饿,心中积压的不满情绪终于爆发。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担心发生哗变,为了稳定军心,同时也因对杨国忠的专权乱政心怀不满,便煽动将士,将朝局动荡、社稷面临危机的状况归咎于杨国忠,将士们群情激愤,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以平民愤。恰在此时,吐蕃使者在驿站门口与杨国忠交谈,士兵们见状,大喊杨国忠与吐蕃人勾结谋反,随即乱箭齐发,射中杨国忠的马鞍。杨国忠惊慌失措,逃进西门内,愤怒的军士们一拥而上,将其乱刀砍死。杨国忠的死,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士兵们的怒火,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动荡与灾难,已让唐朝元气大伤,盛世的辉煌自此逐渐远去,唐朝陷入了漫长而艰难的衰落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