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江苏南通市如皋市人物 严纯华(1961年1月- ),江苏如皋人,出生于上海。他是中国杰出的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等领域成果斐然,为我国相关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卓著。 严纯华的求学生涯堪称精彩。1978年7月,他从上海川沙县中学(现上海市川沙中学)毕业,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北大校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优秀的师长同学,为严纯华提供了绝佳的学习环境。1982年7月,他顺利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斩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并未停下求知的脚步,继续在北大深造,于1985年7月和1988年1月先后获得该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北大的学习经历,不仅为严纯华打下了坚实的化学理论基础,更培养了他对科研的热爱与钻研精神。 1988年2月起,严纯华留校工作,开启了他漫长而辉煌的科研与教育之路。起初,他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出色的教学能力,逐渐崭露头角,1989年晋升为北京大学副教授。在此期间,严纯华在科研领域也开始发力,他专注于稀土相关研究,频繁出入实验室,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不断探索创新。1992年,年仅31岁的严纯华凭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成为北大校园里一颗耀眼的学术新星。此后,严纯华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99年,他当选为长江学者,这一荣誉是对他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他担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该实验室中,他带领团队深入开展稀土分离理论与应用研究。同时,他还兼任北京大学 - 香港大学稀土生物无机和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积极推动跨地区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研究视野,汲取多元学术思想。 在科研成果方面,严纯华成绩斐然。他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稀土分离理论与应用领域,严纯华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过去,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设计存在诸多难题,导致高纯重稀土大规模工业生产受限。严纯华通过大量实验与理论推导,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这一成果直接推动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极大提升了我国在重稀土生产方面的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使我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此外,他还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进一步优化了稀土分离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我国稀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领域,严纯华同样建树颇丰。他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通过对这一规律的深入探究,科学家们能够更精准地调控稀土纳米晶的结构,从而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能的稀土纳米材料,为其在光、电、磁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他发现稀土晶发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对称性破损控制,这一发现为稀土发光材料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在实验上,严纯华率先证实了CeO₂对CO的催化活性与其外露晶面有关的理论预测,这一成果在环境催化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开发更高效的CO催化转化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他还实现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多色上转换发光,为稀土发光材料在生物成像、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途径。由于在科研方面的卓越贡献,严纯华收获了众多荣誉。2011年,他凭借“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因“磁性金属配合物的设计、结构与性质”研究成果,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他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三完成人)。在国家科技进步奖方面,1999年,严纯华以“联动萃取工艺及其在稀土生产中的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1年,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他还获得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的“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中国化学会 - 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0)等多项科技奖励。1996年,严纯华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除了在科研一线发光发热,严纯华在科研管理与教育领域同样贡献突出。在科研管理方面,2013年11月起,他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为北大科研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16年10月,严纯华出任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在南开大学任职期间,他致力于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推动南开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2017年12月,他调任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在兰州大学,严纯华提出打造全环境育人“生态圈”,强调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育人主体的协同联动,形成“同心圆”育人模式。他关注西部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希望他们能留在西部为地方服务。在他的领导下,兰州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教育教学方面,严纯华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善于将复杂的化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截至2016年,严纯华已经培养超过40名博士、11名硕士,这些学生在国内外科研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化学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社会任职方面,严纯华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组织与社会团体工作。他兼任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Elsevier)、《中国稀土学报》、J. Rare Earths、《结构化学》、Frontiers of Chem. in China、Chemistry of Materials(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stryOpen(Wiley)等刊物的副主编、编委或顾问编委等,通过这些平台,他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传播我国科研成果,提升我国在国际化学领域的话语权。他还兼任中国科协全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委,中国稀土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等,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与力量。严纯华,这位从江苏如皋走出的杰出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科研、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他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他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他的管理智慧促进了高校的进步。相信在未来,严纯华将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为我国科学事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卓越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