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邹应龙

明公元1520年-1580年,明代大臣

邹应龙明公元1520年-1580年,明代大臣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邹应龙(1520-1580年),字云卿,号兰谷。皋兰县九合镇(原中心乡)兰沟村邹家庄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进士。初授行人,后提升为御史、兵部侍郎。邹为官刚正不阿,以参倒作恶多端的权奸严嵩父子及其党羽而传颂于世。

明世宗朱厚熜重用奸佞严嵩,嘉靖二十一年(1542),将南京吏部尚书严嵩升为武英殿大学士,直入文渊阁作为内阁首辅。严把持朝政,并与其子严世蕃、爪牙赵文华等结党营私,残害名臣良将。他们0,贿赂公行,以致兵备废弛,国库空虚,导致倭寇扰掠东南沿海,内侮外患,民不聊生,使明王朝危机四伏。一些忧国忧民的官员,多次弹劾严嵩父子,但因世宗昏庸,对弹劾严嵩者动辄廷杖、-、流放,甚至有杀身之祸。于是百官互相告诫,缄口旁观。而邹应龙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参倒严嵩父子,为朝廷铲除-,为民除掉大害。

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对严党的昭彰劣迹有所察觉,当时严嵩年老昏聩,朝政多由其子严世蕃处理。由于世蕃骄横贪婪,使世宗对严氏父子渐渐疏远而亲近大学士徐阶。邹应龙认为时机已到,就上疏参劾,大意说:”工部侍郎严世蕃凭借父权,贪得无厌,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刑部主事项治元以1.3万金转吏部,举人潘鸿业以2000金得知州,司属郡吏之贿赂以千万计,平时,由其子锦衣严鹄、中书严鸿、家人严年及幕客中书罗龙文为之收受赃贿。遇严嵩生日,严年动辄献万金祝寿。

严嵩父子故籍袁州(今江西宜春县),而在南京、扬州等地广置良田美宅不下数十处,由豪仆严冬主管,兼并侵夺,民怨沸腾。

世蕃丧母时,世宗以严嵩年高,特留侍养,令严鹄扶柩南下,世蕃乃聚狎客、拥艳姬,酣歌曼舞,灭绝人伦。而严鹄以祖母丧为奇货,所至驿站,百般0。

应龙上 书曰:“现今各地有水、旱之灾,宁夏有强度地震,外患不断。而内外百官无不以民脂民膏填塞严氏私囊,百姓怎能不贫?臣若有一言失实,甘受杀戮。严嵩溺爱恶子,亦宜早日放归田野,以清政治。”

明世宗早得知严世蕃丧居纵淫,十分厌恶。那时,正当方士蓝道行以扶乩受皇帝宠幸。世宗问蓝道行:“当今辅臣是否贤明?”蓝道行利用扶乩假托神仙意志,说:“严嵩父子玩弄权术,以致天下不治。”世宗从此疏远严嵩而信任大学士徐阶。当他接到邹应龙的奏章后,就勒令严嵩致仕,将严世蕃等谪戍雷州(属广东省)。

然而严世蕃未至戍地而逃回江西。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南京御史林润主管江防,查知严世蕃与罗龙文日夜诽谤朝政,藏匿江洋巨盗,并招收勇士四千人南通倭寇,北通鞑靼,图谋不规。林润上疏后,世宗大怒,就逮捕严世蕃与罗龙文处斩。并抄严世蕃家产,得黄金三万两、银三百万两,其它珍宝饰物所值数百万,同时罢黜严嵩及其孙。同年八月,又抄没严嵩家产。两年后,严嵩老死于墓舍。

邹应龙参倒严嵩父子后,被升为通政司参议。隆庆元年(1567),邹任副都御史,总管江西、江南盐屯,后升为工部右侍郎。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朝弼专横欺压百姓,朝廷商议举荐德高望重的人去镇抚,就提升邹应龙为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云南。邹到任后,公布了沐朝弼的罪状,沐因而被捕问罪。

1572年神宗朱翊钧登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他年仅十岁,大权落在司礼太监冯保之手,冯又掌管东厂,气焰万丈。邹应龙因得罪冯保,同时遭到巡按御史郭善梧、给事中裴应章谗言诬陷,被削职回乡,死于家中。

万历十六年(1588),陕西巡按王璇向朝廷上疏,认为邹应龙刚正清廉,死后留田不过数亩,住房不过数间,没有恤金,朝野为之鸣不平,神宗才恢复邹的官衔,给以祭葬。



  同名人物:邹应龙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金吉泰下一篇:曹蓉江
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
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宋朝风水师
两届奥运会冠军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当代杰出的画家
中国气象学家
南昌中心市委青年部原部长
两届奥运会冠军
著名诗人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皋兰县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公元1868年-1916年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明公元1520年-1580年,明代大臣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清公元1812年-1879年
甘肃兰州市皋兰县人物
主演电视剧 皋兰县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皋兰县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明公元1897年-1947年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公元1911年-197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皋兰县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主演电视剧 皋兰县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皋兰县
甘肃兰州皋兰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