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朱象三

农业昆虫学家,农学家

朱象三

朱象三[公元1922年-2006年,农业昆虫学家,农学家] 河南焦作市温县人物
朱象三,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农学家。在中国最早进行小麦吸浆虫品种抗虫性研究、豌豆象物理防治、小麦虫传病毒综合防治,以及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治理陕北黄土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组建陕西省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农业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朱象三:麦田里的“驱虫卫士”——一位农业昆虫学家的耕耘一生  

朱象三(1922年-2006年),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农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尤其在小麦蚜虫、吸浆虫等重大害虫的综合防治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研究扎根田野,成果惠及亿万农民,被誉为“麦田里的驱虫卫士”。  

一、少年岁月:黄土地上的农业启蒙  
1922年,朱象三出生于温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温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是河南重要的小麦产区,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病虫害常年肆虐,常常导致颗粒无收。年少的朱象三亲眼目睹父辈因虫害而叹息的场景,心中埋下了“让庄稼少生病、少生虫”的种子。  

他自幼聪慧,父亲虽家境贫寒,仍坚持送他读书。在温县县立高等小学就读时,朱象三就对生物课表现出浓厚兴趣,常常在放学后观察田间的昆虫,记录它们的习性。1937年,他考入河南省立农业学校(今河南农业大学前身),系统学习植物保护知识。在校期间,他接触到近代昆虫学理论,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并非“靠运气”,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解决,这更加坚定了他投身农业科研的决心。  

1941年,朱象三以优异成绩毕业,正值抗战时期,他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豫北农村,组织农民开展病虫害防治实践。他带着简陋的工具走遍田间地头,向农民普及“深耕灭虫”“合理轮作”等传统方法,同时尝试用草木灰、烟草水等自制农药防治蚜虫,虽效果有限,却为他后来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求学深造:从田间到实验室的跨越  
抗战胜利后,朱象三意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渴望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科技。1946年,他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今南京农业大学),师从著名昆虫学家蔡邦华院士。蔡邦华是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主张“科研要接地气,成果要进田间”,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朱象三的学术生涯。  

在金陵大学,朱象三不仅学习昆虫分类、生态学等理论知识,更跟随导师深入江苏、安徽的农村,调查水稻、小麦病虫害情况。他在实验记录本上详细绘制害虫形态,记录其发生规律,常常为了观察一个虫态的变化,在田间蹲守数日。1949年,他以论文《华东地区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毕业,文中提出的“冬耕冻虫”“药剂拌种”等方法,被当地农业部门采纳,有效降低了吸浆虫的危害。  

新中国成立后,朱象三留在南京农业大学任教,同时参与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病虫害普查。1953年,他主动请缨调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理由是“河南是小麦大省,这里的病虫害问题更迫切”。从此,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河南乃至全国的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中。  

三、科研攻坚:破解小麦害虫防治难题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小麦生产面临两大“顽疾”:小麦蚜虫和小麦吸浆虫。蚜虫吸食麦叶汁液,导致小麦倒伏;吸浆虫则潜伏在麦粒内,使籽粒空瘪,两者均可造成减产30%以上,严重时绝收。朱象三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攻坚之路。  

小麦蚜虫防治研究:1955年,河南爆发大面积蚜虫灾害,朱象三率队深入许昌、周口等地的麦田。他发现蚜虫繁殖速度极快,传统农药不仅效果短暂,还会杀死天敌。经过3年观察,他提出“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策略:保护麦田中的瓢虫、草蛉等蚜虫天敌,在蚜虫密度达到“防治阈值”时再科学使用农药。这一方法使防治成本降低40%,且减少了农药污染,很快在全国推广。  

小麦吸浆虫的根治突破:吸浆虫幼虫在土壤中越冬,隐蔽性强,防治难度极大。朱象三创造性地提出“土壤处理+成虫防治”的综合技术:秋季深耕时撒施毒土,杀灭越冬幼虫;春季成虫羽化期喷洒药剂,阻断产卵。为验证效果,他连续5年在温县设立试验田,每天记录虫口密度,甚至亲自扒开土壤计数。1962年,该技术在河南推广后,吸浆虫危害率从80%降至5%以下,仅河南一地就挽回小麦损失数十亿斤。  

抗虫品种的筛选与推广:朱象三意识到,培育抗虫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根本之策。他与育种学家合作,筛选出“豫麦13号”“温麦6号”等抗蚜、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并研究出“抗虫品种+栽培措施”的配套技术。这些品种在黄淮麦区推广后,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四、学术贡献与育人之路  
朱象三不仅是科研一线的实践者,更是农业昆虫学的学科建设者。1958年,他参与创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搭建起河南植物保护研究的体系框架。他主编的《中国小麦病虫害防治学》(1982年)、《农业昆虫学》(1985年)成为高校教材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其中《小麦吸浆虫防治图谱》更是以通俗的图文结合形式,让农民轻松掌握防治技术。  

他注重培养青年人才,常说:“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要让更多人接棒。”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每年举办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足迹遍布河南100多个县市,亲手培养了2000余名“土专家”。他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级农科院院长,延续着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  

1980年,朱象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的使命就是让农民不再为虫害发愁,这与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高度一致。”此后,他虽年近花甲,仍坚持每年下乡调研超过100天,80岁时还冒雨查看小麦蚜虫灾情。  

五、晚年坚守与精神传承  
2000年,朱象三退休后,仍心系麦田。他整理毕生研究笔记,出版《朱象三农业昆虫学论文集》,总结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成为中国植物保护事业的重要理论遗产。他还设立“象三植保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植保科研项目。  

晚年的他常说:“我这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让麦子少生了点虫。”2006年,朱象三在郑州逝世,享年84岁。遵照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了温县的麦田里——这片他奋斗了一生的土地。  

结语  
朱象三的一生,是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缩影。他用70年的坚守,将“虫害猛于虎”的黄淮麦区变成了高产稳产的粮仓,用科学技术为亿万农民撑起了“丰收伞”。他的研究没有惊天动地的突破,却解决了农民最迫切的问题;他的成果写在田野间、麦垄上,最终凝结成颗粒饱满的麦穗。  

如今,温县的麦田里,蚜虫、吸浆虫早已不再是威胁,而朱象三“把心贴近土地,把根扎进田野”的精神,仍在激励着新一代农业科研人继续前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4 17:47
上一篇:周彦旭下一篇:柴云龙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革命烈士
明朝开国皇帝
革命烈士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国务院原总理
画家
南宋哲学家
学识渊博心怀大爱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画家
青海省委原书记
革命烈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歌女、京剧旦角
开国少将
开国大校
植物病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大校
中国作家
浙江省委原书记
中国作家
原重庆市委书记
原福州军区顾问,解放军少将
孙中山先生的孙女
毛泽东的秘书
宝安区人物
李大钊次子
革命烈士
解放军将领之一
农业昆虫学家,农学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