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明][公元1427年-1493年,明朝首辅] 河北保定市博野县人物 明代阁臣刘吉:宦海沉浮的传奇人生 刘吉(1427 - 1493年12月24日),字祐之,号约庵,北直隶博野(今河北博野)人,是明代颇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在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至弘治五年八月(1487-1492)期间担任内阁首辅。 刘吉于正统十三年(1448)考中进士,此后开启了丰富的学术与政治生涯。他参与编撰了《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等重要典籍,并曾为明英宗及其太子朱见深讲读经史。朱见深即位后,刘吉逐渐获得重用。成化十一年(1475),他进入内阁,与万安联手排挤刘珝。明孝宗登基后,刘吉出任内阁首辅,任职期间虽与刘健等阁臣一同向孝宗进谏,但也继续打压异己。尽管贪恋权位,他最终还是在弘治五年(1492)告老还乡,一年后离世。 在成化年间,刘吉与万安、刘珝因无所作为,被人戏称为“纸糊三阁老”;又因其面对弹劾泰然自若,在内阁任职长达十八年之久,而被称为“刘棉花” 。 早年,刘吉考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深造。三年期满,凭借优异成绩留任翰林院编修。在担任编修时,他还兼任经筵官,为皇帝讲解经史。《寰宇通志》编撰完成后,他晋升为翰林院修撰。天顺四年(1460),刘吉侍奉皇太子朱见深,为其讲读经史,后因家中丧事返回故乡。 天顺八年(1464),英宗去世,朱见深即位为明宪宗。宪宗命翰林院史官纂修《英宗实录》,召回刘吉。当时刘吉尚在守丧期,上书辞官未被批准,还被升为侍读。《英宗实录》完成后,他又升任侍读学士,在皇宫殿阁值班,与其他翰林官轮流为皇帝讲读经史,此后不断升迁,官至礼部左侍郎 。 成化十一年(1475),刘吉与吏部左侍郎刘珝兼任翰林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不久从礼部侍郎升任礼部尚书。 成化十四年(1478),因皇太子朱祐樘出阁读书,刘吉等三人负责提督翰林院官员讲读,获宪宗嘉奖,刘吉进为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成化十八年(1482),刘吉父亲去世,按制应守丧三年,但宪宗下诏让他继续任职。刘吉表面多次推辞,实则通过贵戚万喜疏通关系,最终留任。这一年,《文华大训》编纂完成,他又被进封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成化二十一年(1485),刘吉升任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宪宗后期怠于政事,阁臣和各部尚书大多庸碌无为,便有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其中,刘珝能力稍强,还曾痛斥万安“负国无耻”,于是万安和刘吉设计陷害刘珝,同年九月,刘珝被迫退休。此后,彭华、尹直相继入阁,万安和刘吉的势力愈发稳固。 成化二十二年(1486),刘吉晋升为少保兼太子太傅。 成化二十三年(1487),孝宗即位。当时内阁三位阁臣中,万安为首辅,尹直靠妖人李孜省支持入阁,刘吉则交好贵戚万喜,三人只求保住官位,行事无所顾忌。孝宗即位后,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弹劾万安、尹直和刘吉,刘吉对二人怀恨在心。不久,孝宗罢免万安和尹直,留刘吉任首辅,并增补徐溥和刘健入阁。刘吉为讨好科道官,提议破格提拔他们,但未奏效,仍不断被弹劾。他借故驱逐左庶子张升,又制造多起冤案,囚禁并贬谪邹智、方向,贬谪姜洪,还与宦官蒋琮合谋逐出南御史姜绾等人。通过打压异己,朝中无人敢轻易触犯他,弹劾之声渐息。 面对励精图治的孝宗和品行高洁的新阁臣,刘吉行事开始谨慎。徐溥、刘健提出的正确建议,刘吉都会署名,借此获取美名。 弘治二年(1489)二月,发生旱灾,孝宗让阁臣带领儒臣撰写祈雨祷文,刘吉等人以奸邪小人借祈雨邀宠会危害国家为由拒绝,孝宗接受建议停止此事。五月,天下出现灾异,刘吉等上书劝谏孝宗修德政、防微杜渐;八月,又上书陈述七件利国利民之事。代王进献海青,刘吉等以孝宗曾宣布不接受贡品为由,劝其拒收。 弘治三年(1490)三月,刘吉等进谏孝宗减少宴乐游观等嗜好,以祖宗规矩为准则。四月,吐鲁番使者进贡狮子,返程时孝宗欲派中官护送,刘吉等认为礼节不应过于优厚,孝宗听从建议停止此事。随后,他们又进谏指出吐鲁番作恶,建议封闭关口,还提议饿死进贡的狮子以节省开支,不过这一建议未被采纳。 十二月,星象变化,刘吉等进言指出灾星预示战争、饥荒等灾害,建议孝宗节俭用度,停止沙河修桥、江西造瓷器等非紧急事务,孝宗赞赏并采纳。当时孝宗迷信方术,刘吉等极力劝阻。 从孝宗即位起,刘吉不断晋升,先后任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宪宗实录》完成后,又升任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刘吉长期执掌内阁,权势滔天。起初孝宗信任他并采纳建议,后来逐渐对他疏远,但他始终不愿辞官。 弘治五年(1492),孝宗想封张皇后兄弟为伯,命刘吉撰写诰命,刘吉提议先封周太后、王太后两家子弟,此举触怒孝宗。孝宗派中官暗示他退休,刘吉只得于八月告老还乡,孝宗当即批准,还下诏给予他回乡乘坐公家车马、入住驿站等待遇。 弘治六年十一月十六日(1493年12月24日),刘吉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虚岁)。有说法称他是因家中被盗受惊而死。刘吉死后,孝宗派内臣祭奠,追赠太师,赐谥号“文穆”。 刘吉:明代政坛的多面人生 刘吉以翰林编修起步,深度参与了明廷多部重要典籍的修撰工作,其中包括《历代君鉴》《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文华大训》《宪宗实录》等,并先后为明宪宗及其太子(即后来的明孝宗)讲解经史。 在景泰年间,刘吉参与了《历代君鉴》和《寰宇通志》的修撰。《寰宇通志》全书共一百一十九卷,是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由陈循担任总裁,身为经筵官的刘吉也参与其中。英宗复位后,该书被《大明一统志》替代,刘吉再次投身于《大明一统志》的修撰工作。 《英宗实录》于成化元年(1465)开始编纂,至成化三年(1467)完成,内容涵盖景泰时期的史事,全书达三百六十一卷,同时修成的还有《英宗宝训》十二卷。陈文担任总裁官,当时刘吉尚处于丁忧期间,但因修撰《英宗实录》一事被起复,参与到编纂工作中。 成化十八年十二月,《文华大训》编纂完成,宪宗将其赐给太子朱佑樘,后于嘉靖年间刊行。该书分为进学、养德、厚伦、明治四大纲,其下又细分二十四目,共二十八卷,作为太子的专用教材。彭华、杨守陈等东宫讲读官员负责具体编纂,刘吉等三位辅臣作为提督讲读官员,在书成后均获得封赏。 弘治四年(1489),《宪宗实录》修成,全书共二百九十三卷,同时还有《宪宗宝训》十卷。身为内阁首辅的刘吉,担任此次修撰的总裁。 在政务建言方面,明宪宗在位时,刘吉曾参与孟密地区归属问题的决策。孟密原属云南木邦宣慰司,土官曩罕弄入侵木邦并请求分裂孟密。刘吉与刘珝坚决反对将孟密割让给曩罕弄,认为一旦开此先例,木邦等其他土官会人心离散。他们指出,即便因拒绝割地引发战争,明军只需坚守边境,联合周边宣慰司共同讨伐,不会重蹈麓川之战的覆辙。可惜不久后刘吉因父亲去世离职,此事最终按照内阁首辅万安的意见处理。明廷的不当决策给木邦带来巨大损失,也从侧面证明了刘珝、刘吉观点的正确性。 明孝宗即位后立志革新,刘吉作为内阁首辅,常与辅臣刘健等人一同上书进谏。他们既从皇帝品德修养方面,劝谏孝宗减少游乐、节约用度、摒弃谗言、排斥异教,也在诸如哈密之争等政治决策方面提出建议。不过,他们提出的对哈密闭关封锁的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哈密问题 。 在历史评价上,徐溥认为刘吉相貌魁梧,举止沉稳,一看便知是有大气象之人。他处事细致周密,记忆力超群,能清晰讲述过往之事。其文章风格平实,曾主持一次乡试、两次会试,三次担任廷试读卷官,善于选拔人才。每逢朝廷举行重要典礼,常被派去主持。他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在孝宗改元之初,对新政的推行贡献颇多,时人皆认可他具备宰相之才。 王鏊则指出,当时内阁的三位阁老中,刘珝性格狂躁,刘吉为人阴险刻薄,二人都被天下人轻视。 《明孝宗实录》评价刘吉性格沉稳坚毅,喜怒不形于色,遇事能果断决策,在内阁任职时间最长。孝宗即位初期,对他极为信任,恩宠有加。凡涉及朝政变革、人才选拔任用等事宜,他的建议大多被采纳,在朝廷中颇具影响力。然而,他结交的多是阿谀奉承之人,致使自己难以察觉自身过错。对于朝廷中与他意见不合的大臣,他有时会指使言官弹劾将其罢黜,因此有人认为他缺乏容人之量,后期孝宗对他的恩宠也逐渐衰减 。 《明史》评价,当时内阁的三位阁老中,万安贪婪狡诈,刘吉阴险刻薄,刘珝稍好一些,但喜欢高谈阔论,被人视为狂躁之人。刘吉足智多谋,善于迎合附和,注重自我粉饰,一心谋取私利,常遭言官弹劾。从陈循之后的这些人,虽不算大奸大恶,但内心刻薄,一心满足私欲。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不同的就加以忌恨;结党就相互扶持,忌恨就相互倾轧。至于万安、刘吉攀附皇帝近臣,厚颜无耻地保住权位。所幸同列中有许多贤能之人,相互弥补匡正,然而他们的丑恶行径依然昭然若揭,被视为小人,这又如何能掩盖呢! 在轶事典故方面,明宪宗初期,内阁尚有商辂、彭时等名臣,后来彭时去世、商辂离职,内阁由万安、刘吉、刘珝三人主政。万安不学无术,靠攀附宦官、讨好万贵妃把持权柄;刘吉与万氏家族联姻,为人阴险;刘珝喜欢空谈,还与万安相互争斗。这三位辅臣对明宪宗和万贵妃的不当行为不加匡正,导致国库空虚、官爵滥授,遭到时人讥讽。据记载,人们称刘吉等三位辅臣为“纸糊三阁老”,还将六部尚书戏称为“泥塑六尚书” 。 《万历野获编》记载,由于明宪宗略微口吃,较少召见大臣。有一天,宪宗难得召见万安、刘吉、刘珝三人,面对宪宗关于时事政治的询问,三人却无言以对,只是一味叩头高呼“万岁”,因此得了“万岁相公”的绰号。 《双槐岁钞》《古今谭概》《明史纪事本末》《明史》等均记载了“刘棉花”(或“刘绵花” )这一绰号的由来。刘吉擅长权谋,善于见风使舵、伪装自己,尽管常遭科道官弹劾,却始终稳坐官位,甚至不断升迁,反倒是弹劾他的人被贬官。时人因此称他为“刘棉花”,意即他像棉花一样耐受弹击,甚至越弹越“发” 。 还有记载称,刘吉在任辅臣时就听闻了“刘棉花”这个绰号。有人告诉他,起绰号的是屡试不第的老举人,而刘吉曾多次担任考官,也怀疑是会试落榜举子所为。为报复,他向孝宗建议举人参加会试三次不中者,不得再参加会试,孝宗未加思索便同意了。当时正值会试,各地举子已齐聚京师,礼部为举子们向孝宗请示,孝宗下诏允许此次举子参加会试,之后便执行了这一命令。刘吉被罢官后,该命令也随之废止 。不过,据《明孝宗实录》记载,明代确实曾更改旧例,规定“举人三试不中者不许会试”,但此规定是在刘吉任内阁首辅期间的最后一次会试(弘治三年,1490年)结束后,由礼科给事中王纶提议废止并获批准(弘治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491年1月30日) 。 在亲属成员方面,刘吉的高祖父是刘克让,曾祖父是刘绍先,祖父是刘洁,父亲是刘辅,母亲为齐氏。他的妻子叚氏被封为夫人,先于他去世,另有侧室吉氏。刘吉育有四子五女,儿子刘申担任判官,先于他离世;刘韦任中书舍人;庶子刘准、刘皋为邑庠生。 在史料记载方面,《故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致仕赠太师谥文穆刘公神道碑铭》《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以及《明史·列传第五十六》等,均对刘吉的生平有所记载。 后世纪念方面,据1996年出版的《博野县志》记载,明代太师刘吉的墓地位于当时的程委镇张家庄村西。 在文艺形象上,蔡东藩所著《明史通俗演义》第四十三回中出现过刘吉这一角色。在2016年上映的以明代中期为背景的电视剧《六扇门》中,“内阁首辅刘吉”一角由沈保平饰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