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远昌[公元1920年-2012年,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 湖南长沙市长沙县人物
劳远昌,男,汉族,1920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1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的开拓者之一。历任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钢筋混凝土教研室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在预应力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行为、梁结构空间分析理论以及桥梁风致振动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中成果显著,为中国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撰有论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疲劳》、《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的发展》等。
劳远昌:中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工程的先驱者
劳远昌(1920.6.11—2012.6.27),生于湖南长沙,祖籍浙江绍兴,是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预应力混凝土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的一生横跨新旧中国,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桥梁教育与工程实践,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系统性、开创性贡献。
**一、家世渊源与学术根基**
劳远昌出身教育世家,父亲劳启祥为雅礼大学高材生、留美数学博士,是湖南知名教育家与爱国民主人士。受家庭熏陶,他自幼接受优质教育,1939年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追随茅以升参与桥梁设计施工,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1947年,他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深造,师从预应力混凝土领域泰斗弗莱西奈(Eugene Freyssinet),1951年获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英国优渥条件,克服港英当局阻挠,辗转归国投身建设。
**二、教育生涯:深耕讲台的育人者**
1951年起,劳远昌在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工学院)执教逾半个世纪,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土木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教研室主任。他的教学以逻辑清晰、注重实践著称,培养了大批桥梁工程领域骨干。即便70岁退休后,仍坚持招收抗风、抗震方向博士生,指导学科前沿研究,并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分校名誉校长、唐山学院专家组顾问等职,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
**三、工程实践:预应力技术的拓荒者**
劳远昌是中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工程的重要实践者:
早期技术突破:1955年参与我国首孔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研制;1961年指导建成国内首座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系杆拱桥(新疆昌吉河桥);1964年带队参与成昆铁路多座新型桥梁设计,将预应力技术引入三线建设。
重大项目贡献:1986年在华东某大桥设计评审中,力主采用单箱截面连续梁方案(后与国际权威林同炎意见一致);1992年参与南昆铁路桥梁设计评审、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技术顾问工作;1995年主审40万字《现代斜拉桥》及150万字美国桥梁设计规范译本,推动国际技术本土化。
**四、学术引领:理论与国际交流的推动者**
学科前瞻研究:他较早将有限元法引入桥梁应力计算,1970年代即在九江大桥工地开设相关讲座;系统研究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参与编写1985年《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推动该技术在国内10年间迅速普及。
国际视野传播:1958年代表中国在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大会宣读报告,首次向世界展示中国成果;多次在《土木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预应力混凝土计算理论的进展》《斜拉桥设计方面的认识进展》等论文,跟踪国际前沿,提出“混凝土强度提升、部分预应力普及、耐久性优先”等七大发展趋势,影响行业决策。
**五、晚年余热:笔耕不辍的科学守护者**
晚年的劳远昌仍以惊人毅力投身学术:78岁赴贵阳宣读《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方面半个世纪以来的若干认识进展》,系统总结十大核心问题;担任《中国桥谱》技术顾问与翻译顾问,改进书名英译并审校660页巨著;审校60万字《唐山大地震及建筑抗震》英译稿,严谨至标点符号。他以“教学相长”为信念,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既传授理论又汲取实践经验,被誉为“活的桥梁工程百科全书”。
**六、荣誉与精神遗产**
劳远昌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全路科技大会奖,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终身),担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会员。他的一生彰显了知识分子“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从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归国,到退休后仍跋涉于桥梁工地;从课堂上的严谨授业,到国际会议上的自信发声,始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前瞻的科学视野,推动中国桥梁工程走向现代化。正如他在“金婚随笔”中所言:“最大的欣慰是看到学生们在祖国建设中建功立业”,这份对教育的热忱与对科学的坚守,成为留给后辈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劳远昌以桥梁为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奋进篇章,他的学术思想与实践精神,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方向。
劳远昌:中国桥梁工程教育与科研的奠基者
劳远昌(1920—2012)是我国桥梁工程领域的学术泰斗,尤其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中功勋卓著。他以国际化视野、前瞻性研究和深耕细作的育人精神,推动了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现代化进程。
**一、教材编写与学科体系构建**
劳远昌是中国铁路混凝土桥教材体系的开创者。20世纪50年代,他参与指导我国首孔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研制,并执笔编写国内第一本铁路混凝土桥教材《钢筋混凝土桥》(1954年),系统建立了符合中国工程实践的教学框架。此后数十年间,他持续完善教材内容,将橡胶支座、有限元分析等国际新技术及时纳入讲义,如20世纪50年代率先引入橡胶支座理论,推动该技术在国内从研究走向普及。
**二、预应力混凝土理论的开拓性研究**
1、学术前瞻与技术突破**
劳远昌是国内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理论的主要推动者。1979—1984年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副理事长期间,他联合学界同仁制定《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1984年),推动该技术在国内10年内快速应用。他提出“部分预应力的合理性与经济性”等核心理论,其研究成果《劳远昌桥梁论文选集》(1992年)收录多篇前瞻性论文,如《预应力混凝土计算理论的进展》《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桥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系统总结了混凝土强度提升、耐久性设计等七大发展趋势。
2、大跨度桥梁塑性行为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他率先提出开展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塑性行为研究,以广深铁路石龙大桥为背景,带领团队攻克连续梁桥内力重分布难题,奠定了西南交通大学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被纳入《铁路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及验收规定》(TBJ 106-91),成为行业规范核心内容。
**三、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
1、风工程与抗震领域布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劳远昌前瞻性提出桥梁结构风致振动研究方向,推动西南交通大学建成国内先进的风洞试验室,并培养了刘应清等一批该领域学术骨干。他指导研究生开展混凝土桥空间计算、曲线箱梁理论、抗震防灾等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
2、国际化视野的育人实践**
劳远昌通晓英、俄、德、法、日五国语言,主持审校《钢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等多部国际权威著作译稿,总字数超200万字,为国内学界引入前沿理论。他注重“教学相长”,晚年仍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既传授理论又汲取实践经验,培养的学生遍布桥梁工程领域核心岗位。
**四、学术贡献与社会荣誉**
论著与标准制定:除个人专著外,他参与编写《中国铁路桥梁史》《中国桥谱》(担任翻译顾问),审校《唐山大地震及建筑抗震》英译稿,严谨至标点符号。
行业影响力:1993年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会员。2012年被唐山学院授予“唐山学院功臣”称号,以表彰其在唐山高等教育事业(如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分校建设、唐山学院组建)中的突出贡献。
**五、科技报国的精神遗产**
劳远昌的职业生涯贯穿“理论创新—工程实践—教育传承”三位一体的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突破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封锁,到晚年推动桥梁抗风抗震研究;从编写第一本教材到审校百万字国际规范,始终以“科技报国”为信念。正如他在《预应力混凝土桥工程实践的若干趋向》中所言,其研究始终瞄准“与国际接轨、服务国家建设”的目标,这种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中国桥梁工程界的宝贵财富。
劳远昌以学者之严谨、师者之热忱、开拓者之勇气,在中华大地上架起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学术思想与育人理念将持续引领中国桥梁事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