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徐光启

中国明代农艺师、天文学家、数学家
徐光启
徐光启[明][公元1562年-1633年]+像 上海市徐汇区人物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领域建树颇丰,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崇祯历书》的编译工作,以及为推动历法改革所撰写的各类疏奏当中。在《崇祯历书》里,他引入圆形地球的概念,并介绍了经度与纬度的知识。基于第谷星表以及中国传统星表,徐光启制作出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此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重要基础。在计算方法上,他引入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精确公式,并且率先对视差、蒙气差和时差进行了订正。除全面负责《崇祯历书》的总编工作外,徐光启还亲自参与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籍的具体编译。

数学贡献
在数学方面,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堪称其最大功绩。他提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度数之学”理念,同时著有《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部著作。徐光启率先将“几何”一词作为数学专业术语使用。《几何原本》的翻译,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与研究模式,扭转了中国数学发展方向,堪称中国数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不过,直至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以《几何原本》为核心内容的初等几何学才成为中等学校的必修课程。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深入阐述了数学在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类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这十个方面的应用,并提议开展相关的分科研究 。

农学成就
徐光启对农学造诣精深,著述众多,涵盖《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农政全书》初稿完成后,因徐光启忙于修订历书,无力进一步完善。他去世后,门人陈子龙等人承担起修订工作,该书于1639年刻板刊印。全书共60卷,50余万字,分为12目,具体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内容几乎涵盖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始终贯穿着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军事理念
“求精”和“责实”构成徐光启军事思想的核心。他主张“极力寻求真正的人才以备任用”“全力打造实用的器械以满足中外防守与作战需求”“大力开展选拔与训练精兵的工作以确保全面胜利”“全力建造都城的万年台(炮台)作为长久无忧的保障”“积极派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合外部势力”。徐光启尤为重视火炮制造,多次提出建议并上疏朝廷,期望引进火炮制造技术。他还对火器在实际运用中的诸多方面,诸如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协同配合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徐光启撰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各类条令和法典,是我国近代较早出现的一批相关文献。

徐光启墓
上海徐家汇是徐光启的故乡,此地原称法华汇,后为纪念徐光启而更名为徐家汇。徐光启墓坐落于徐家汇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内。墓地设有10个墓穴,安葬着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两侧是四个孙子夫妇。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以及石牌坊等。石牌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侧题“熙朝元辅”,左侧题“王佐儒宗”,正中额下刻有“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石牌坊上镌刻着对联,上联为“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是“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光启公园内还设有徐光启纪念馆,馆内分为四大陈列板块,分别为徐光启生平、《农政全书》与《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与《徐氏庖言》,以及徐光启与上海。 
上一篇:李林松下一篇:董大酉
明清小说四大家
明朝开国皇帝
明初道士
明朝末年名将
明朝开国功臣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明朝官员
明代潮汕文化巨擘
孝勇双全
明末清初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
清代商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
原黑龙江省委书记
香港影视界的传奇人物
贵州省委书记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近现代文学家、藏书家、版本学家和文献学家
抗美援朝老军医
淞沪警察厅厅长
翁源人物
现代跳水技术之父
中国明代农艺师、天文学家、数学家
中国明代农艺师、天文学家、数学家
中国明代农艺师、天文学家、数学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