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李期

晋公元313年-338年,汉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

李期晋公元313年-338年,汉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李期(313年―338年),字世运,成汉武帝李雄第四子 ,母任氏,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公元334年,李雄病死,太子李班即位。李期与兄长李越杀死李班。李期于是即皇帝位,改元玉恒,封李越为建宁王。李期称帝后,只重用尚书令景骞、尚书姚华和田褒。这几个人仅是庸人而已,并无才能,政事都由这几个庸人决定,成汉的形势很快便江河日下。咸康四年(338年),李期被堂叔李寿废为邛都县公,幽禁别宫,不久李期自缢而死,时年二十五岁,谥号幽公。

好舍纳才

李期聪慧好学,二十岁时就能作文章,轻财物而好施舍,虚心招纳人才。初任建威将军,其父李雄让儿子们和宗室的子弟们各自凭恩德信义聚集徒众,多的不到数百人,可是李期单单招到了上千人。他推荐的人,李雄多半任用,所以长史、列署有不少出自他的门下。

杀班即位

后来,李雄立侄子、李期的堂兄李班为太子。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李雄去世,李班继位。 同年九月,李期与其弟李越弑杀李班,想要立李越为帝,李越认为李期是父亲李雄正妻任氏所生,又很有才能,就让位给李期。于是李期即皇帝位,大赦境内罪犯,改年号为玉恒。诛杀李班的弟弟李都。派堂叔李寿到涪城讨伐李都之弟李玝,李玝弃城投降东晋。李期封李寿为汉王,任命他为梁州刺史、东羌校尉、中护军、录尚书事;封兄长李越为建宁王,任命为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立妻子阎氏为皇后。任命卫将军尹奉为右丞相、骠骑将军、尚书令,王瑰为司徒。李期自认为图谋大事已经成功,不重视各位旧臣,在外则信任尚书令景骞、尚书姚华、田褒。田褒没有别的才能,李雄在位时期,曾劝其立李期为太子,所以李期非常宠幸厚待他。对内则相信宦官许涪等人。国家的刑狱政事,很少让卿相过问,奖赏和刑罚,都由这几个人决定,于是国家的法纪紊乱。竟然诬陷尚书仆射、武陵公李载谋反,致使李载被下狱而死。

在此之前,东晋建威将军司马勋屯兵汉中,李期派李寿攻陷汉中,于是设置守官,设防于南郑。

遭废幽禁

李雄的儿子李霸、李保都无病而死,都说是李期毒死了他们,于是大臣们心怀恐惧,人人不能心安。 李期诛杀夷灭了很多人家,抄没他们的妇女和财物来充实自己的后庭,宫内宫外人心惶惶,路上相见也只敢用目光打招呼,劝谏的人都定了罪,人人只想苟且免祸。李期又毒死李寿的养弟安北将军李攸,和李越、景骞、田褒、姚华商议袭击李寿等人,打算烧毁市桥而发兵。李期又多次派中常侍许涪到李寿那里去,察看他的动静。

李攸死后,李寿非常害怕,又疑心许涪往来频繁的情况。于咸康四年(338年),率领一万步兵、骑兵,从涪城出发前往成都,声称景骞、田褒扰乱朝政,所以发动晋阳兵士,以清除李期身边的恶人。李寿到达成都,李期、李越没料到他会来,一向不加防备,李寿于是占领成都,驻兵到宫门前。李期派侍中慰劳李寿,李寿上奏章说李越、景骞,田褒、姚华、许涪、征西将军李遐、将军李西等人都心怀奸诈扰乱朝政,图谋倾覆社稷,大逆不道,罪该诛杀。李期顺从了李寿的意见,于是杀死李越、景骞等人。李寿假托太后任氏的名义下令,将李期废为邛都县公,幽禁在别宫里。

李期叹息说天下的君主竟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县公,真是生不如死。同年(338年),李期自缢而死,时年二十五岁,谥号幽公。

历史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班以宽爱罹灾,期以暴戾速祸,殊涂并失,异术同亡。”
人物关系:曾祖:李慕 爷爷:李特 李骧 父亲:李雄 李荡 堂兄弟:李班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李荡下一篇:李慕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秦国名将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山西省委原书记
国务院总理
西夏政权的奠基者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脱口秀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开国大校
中国内地女导演、一级导演、制片人、编剧
中国军事家、著名爱国将领
营山县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营山县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营山县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营山县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营山县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公元1919年-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公元1917年-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公元1933年-1966年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公元1889年-1964年,著名爱国将领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