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崔旭

清公元1767年-1847年

崔旭清公元1767年-1847年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庆云人。崔氏为庆云望族,历代为官,家学渊源。其祖父崔机,康熙年间(1662~1722年)武举人,官任江淮领运都司。其父崔大本,考至诸生。其弟崔旸,考中举人,官任甘肃安化知县。

崔旭天赋颖悟,自少好学,尤喜诗歌。清嘉庆五年(1800年),崔旭考中举人。崔旭出自四川籍遂宁检讨张船山之门。张船山对崔旭非常赏识,称赞“此老船之崔不雕(黄叶)也”,并题赠“直胜崔黄叶一时”,传为佳话。清道光六年(1826年),崔旭出任山西蒲县知县,蒲县处万山之中,水枯地瘠,城垣倒塌,监狱倾圮,书院久废,又常患旱灾霜害,民不聊生,盗匪四起。崔旭赴任后,削减供给,废除陋规,采取一系列措施,聚集财力,雇用民工,诸废俱举。他断案,详细了解案情,辨别真伪,婉言相谕,不乱加笞责,使被告原告双方心折气平。后兼理大宁县事,不辞劳苦,勘察灾情,为民解忧,深受乡民爱戴。

道光五年(1825年),崔旭与梅成栋等人在天津创立“梅花诗社”,合著《燕南二俊诗钞》,时人争相传诵。道光十三年(1833年),崔旭因病辞官引归故里。其热心教育,掌教古棣书院,培养了不少在文章、政事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人才。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崔旭无疾而终,享年81岁,葬于家乡。庆云县城旧址(今河北盐山县庆云镇政府驻地)南一里处存有崔旭墓。崔旭育有四子,长子崔光弟,举人,官任河南嘉县知县;仲子崔光典,举人,官任河北故城县教谕;叔子崔光簏,武举人,官任陕西漳关厅巡检;季子崔光笏,进士,由乡宁知县升任镇江知州、知府,官至云南粮储道加按察使。

崔旭精通诗词格律,对诗文写作多有研究,专门提出“诙谐者,诗之趣也”的精辟论述。其文采斐然,诗作隽永朴实,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堪称一代诗人和学者,著有《念堂诗草》《念堂诗话》《津门杂记》《津门百咏》《读书随笔》《沧州诗钞》《庆云诗钞》等多部著作。其中,《津门杂记》《津门百咏》这两部著作成为后人研究清代天津民俗风情的重要典籍,五首诗歌入选近代学者徐世昌的《清诗汇》。崔旭所作《棣城烟雨》《鬲河夜泊》《龙冈晴岚》《雁滩渔歌》《东岳晨钟》《西山暮笛》《杏岸晓云》《月沽春涨》《西桥牧笛》等《庆云八景》诗,在庆云县流传甚广,留下“渔火依沙白,芦花隔岸明”“晨鸡深树里,时见酒人家”“水墨遥堪写,凭谁画擅场”等优美诗句。嘉庆十四年(1809年)、咸丰四年(1854年),崔旭还两次出资编纂《庆云县志》,另为族人撰写刻印《庆云崔氏族谱》。

来源:庆云县史志办
人物关系:老师:张问陶

  • 崔兰田 (1926~2003)
  • 崔翘
  • 庆云更多人物
    • 马龙潭 (1857~1940)
    • 郑铁桥 (1922~2013)
    • 张凝
    • 石长海 (1894~1942)
    • 刘忠 (1916~1959)
    • 刘存信
    • 张炳炎 (1934~2012)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崔澄寰 (1841~1917)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吴钟下一篇:张问之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特别行政区第三、四任行政长官
    刚正谏臣
    中国内地男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辛亥革命的坚强志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画大师
    张门三才子之一山西省蒲县知县兼理大宁县事
    大堡头道岗子模范学校校长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开国少将
    张门三才子之一山西省蒲县知县兼理大宁县事
    八极拳创始人
    公元1901年-199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清公元1767年-1847年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清公元1732年-1822年,八极拳创始人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清公元1824年-1869年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公元1855年-1929年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公元1919年-2005年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庆云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公元1908年-1943年
    山东德州市庆云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