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中退位的南宋幼主:宋恭帝赵㬎 宋恭帝赵㬎,南宋第七位皇帝,这位在风雨飘摇中登上皇位的幼主,在位时间短暂,却承载着南宋王朝走向覆灭的沉重命运。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悲剧色彩,从即位时的懵懂无知,到面对元军兵临城下的无力抵抗,再到降元后的漂泊生涯,最终在异国他乡以悲剧收场,其经历令人唏嘘不已。 一、生于宫廷,幼主即位 咸淳六年(1270 年)九月,赵㬎出生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的南宋皇宫内,他是宋度宗赵禥的次子,母亲为全皇后。赵㬎的童年本应在宫廷的奢华与安宁中度过,然而,南宋王朝此时已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内忧外患不断,为他未来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咸淳九年(1273 年)十一月,年仅三岁的赵㬎被授予左卫上将军的头衔,并封爵为嘉国公。次年七月,宋度宗赵禥驾崩,年仅四岁的赵㬎奉遗诏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宋恭帝,年号德祐。由于赵㬎年幼,无法亲政,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实际上,军国大权却牢牢掌握在贾似道手中,南宋朝廷内部依旧混乱不堪,政治腐败,国力衰微。 二、元军压境,大厦将倾 赵㬎即位之初,南宋便面临着元军的强大攻势。此时的元朝,在忽必烈的统治下,国力强盛,野心勃勃,早已将南宋视为囊中之物,志在统一中原。宋德祐元年(1275 年)正月,元军势如破竹,攻入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知州管景模见势不妙,派人到黄州请求受降,元军顺利进入蓟州。随后,元军一路南下,二月,贾似道率军督守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市),然而,吕师夔、钱真孙却派人到蓟州向元军投降,元军顺势掠取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贾似道无奈出兵,德安府知府也在此时向元军投降。面对贾似道的一系列败绩,恭帝赵㬎下诏列举贾似道的罪状,并罢免了他的职位。七月,御史孙嵘叟等人认为对贾似道的处罚太轻,奏请斩首以正法典,庚寅日,赵㬎下诏贬贾似道为高州团练副使,将其安置在循州,并籍没其家,派遣使者监押贾似道至贬所。贾似道最终在前往贬所的途中,于漳州的木棉庵被监押官郑虎臣槌杀。 随着元军的步步紧逼,南宋的防线逐渐崩溃。德祐元年(1275 年)十一月,元军于镇江分兵三路南下并节制诸军,企图会师临安,一举灭亡南宋。宋廷上下陷入极度恐惧之中,一方面命各地军民抵抗元军,另一方面急忙召文天祥等率军守卫临安。然而,南宋军队此时已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难以抵挡元军的进攻。十二月,常州失守,平江府宋军不战而降。紧接着,元军攻占独松关,宋军望风而逃。德祐二年(1276 年)初,元军攻打湖州,经过三日激战,湖州城破。 三、无奈降元,南宋覆灭 德祐二年(1276 年)二月,三路元军会师皋亭山(今杭州北),直逼临安城下。元军大将伯颜率领军队兵临南宋首都临安,他设置仪仗旗鼓,率领左右翼万户巡视临安城,并在钱塘江边巡视,登上狮子峰,观察临安的险要地势,分派将领驻守各个要地。此时的南宋朝廷,已陷入绝境,文天祥、张世杰等人请求太皇太后、太后以及恭帝赵㬎走海上,由他们率军背城一战,试图做最后的抵抗。但太皇太后谢道清拒绝了这一建议,她遣使奉传国玺及降表向元军乞降。 当时,福王赵与芮(恭帝祖父)也从绍兴来到了临安,伯颜对他好言安慰。太皇太后谢氏和恭帝赵㬎想见福王一面,然而,伯颜因其尚未归降元朝,拒绝了他们的请求。随后,恭帝赵㬎率百官正式向元军投降,并罢去官府及侍卫军。第二天,元兵从临安出发北上,阿答海等进宫宣布元主诏书,免去恭帝赵㬎和太后牵羊并用绳子捆绑自己的投降礼仪,催促恭帝赵㬎和太后北上前往元朝廷觐见元主。读完诏书,太后全氏哭着和恭帝赵㬎一起跪谢元朝天子的仁慈,不杀之恩。拜完后,恭帝赵㬎和全太后坐轿出宫,太皇太后谢氏因病留在宫中。至此,南宋王朝宣告覆灭,赵㬎也从一国之君沦为了元朝的阶下囚。 四、北上为俘,异乡漂泊 投降后的赵㬎,与太后全氏等南宋皇室成员一同被元军押解北上,前往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市)。在北上的途中,赵㬎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昔日宫廷中的锦衣玉食已成为回忆,取而代之的是颠沛流离和无尽的屈辱。到达大都后,赵㬎被降封为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从此开始了他长达数年的俘虏生活。在大都的日子里,赵㬎身处异国他乡,心感凄凉而无所依靠,他目睹了南宋皇室的尊严被肆意践踏,自己也在孤独与无助中度过每一天。当时,汪水云因做了道士被允许回乡,赵㬎作诗为他饯行,其诗中充满了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处境的无奈,“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 年),元朝又将赵㬎与宋朝宗室迁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进一步远离了他熟悉的江南故土。在这期间,赵㬎逐渐长大,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他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屈辱中默默忍受。 五、入蕃为僧,命丧他乡 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命运再次对赵㬎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让赵㬎前往吐蕃(今西藏地区)研习佛法。此时的赵㬎年仅十八岁,他不得不离开熟悉的环境,前往遥远而陌生的吐蕃。在吐蕃,赵㬎潜心学习藏文和佛法,他法号 “合尊”,又被称作 “木波讲师”。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赵㬎在藏佛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将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他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重要典籍,并在扉页留下题字,自称 “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 然而,赵㬎的平静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 年),赵㬎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终年五十三岁。关于他究竟因何触犯文字狱,具体原因已无从考证,但可以想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为南宋皇室后裔的他,一言一行都可能被视为对元朝统治的威胁。赵㬎的死,标志着他悲惨一生的终结,宋遥尊他为孝恭懿圣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历史上,人们称他为 “少帝”“幼帝”“德祐皇帝”,他的名字,也永远与南宋王朝的覆灭紧密联系在一起。 宋恭帝赵㬎,这位南宋末年的幼主,在历史的洪流中,如同一叶孤舟,无力抵挡时代的狂风巨浪。他的一生,是南宋王朝灭亡的缩影,充满了无奈、屈辱与悲剧。从临安皇宫中的懵懂孩童,到元朝阶下囚,再到吐蕃的出家僧人,赵㬎的命运轨迹令人叹息。他虽未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的存在,却成为了南宋那段悲壮历史的见证,让后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他的遭遇而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