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堂上的黯淡君主:宋光宗赵惇 宋光宗赵惇,南宋第三位皇帝,其在位期间,南宋朝堂陷入混乱,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他的一生,虽曾短暂展现过改革的决心,但最终因种种原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诸多遗憾,成为南宋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皇帝。 一、生于临安,初封恭王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 年 9 月 30 日),赵惇出生于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的孝宗藩邸,他是宋孝宗赵昚的第三子,母亲为成穆皇后郭氏。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南宋初期,赵惇的诞生并未引起太多波澜。绍兴二十年(1150 年),赵惇被赐名,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不久后转任荣州刺史。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惇逐渐显露出与常人不同的气质,宋孝宗觉得他 “英武类己”,对其尤其喜爱。 赵惇有两个兄长,分别是赵愭和赵恺。按照传嫡长的君主世袭制原则,乾道元年(1165 年),孝宗正式册立皇长子赵愭为皇太子。然而,命运却对赵惇露出了转机。乾道三年(1167 年),皇太子赵愭前往原庙举行国忌上香仪式,回宫途径贡院时,恰逢士子入院考试,士子们云集拥堵,导致赵愭的队伍受阻。执金吾举杖清道,与士子们发生冲突,赵愭受到惊吓,“惊愕得疾”。同年夏天,身体本就虚弱的赵愭再次患病,又因东宫医官的错误用药,病情愈发严重,最终于 7 月 27 日去世。 东宫再度虚位,赵惇迎来了机会。但孝宗对于太子人选一直犹豫不决,直至乾道六年(1170 年),时任右相的虞允文对孝宗进言:“陛下在位近十年,而东宫虚位。今日之事没有比这更大更急的了。愿陛下上顺天意,下从人心,早出圣断。” 孝宗这才下定决心。乾道七年(1171 年),赵惇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太子后的赵惇,更加勤奋地学习治国理政之道,时刻准备着肩负起未来的重任。 二、受禅即位,初露锋芒 淳熙十六年(1189 年)二月,宋孝宗赵昚禅位于赵惇,赵惇正式登基称帝,改元绍熙。即位初期,赵惇展现出了积极进取的一面,他决心鼎新革故,为南宋朝廷带来新的气象。他虚心听取朝臣的谏言,对于那些心术不正的官员,果断予以裁汰。在他的治理下,朝廷上下一度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景象,不少大臣对这位新皇帝充满了期待,认为南宋或许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赵惇深知南宋朝廷内部积弊丛生,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整顿吏治。他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监督,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对于那些尸位素餐、不称职的官员,坚决予以罢免。同时,他也注重选拔人才,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在经济方面,他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如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促进商业的发展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惇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逐渐出现问题,这也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惧内昏庸,朝政荒废 赵惇的皇后李凤娘,性格强势且善妒,对赵惇的影响极大。李凤娘出身武将世家,自幼便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她在成为皇后之后,更是肆无忌惮地干预朝政,为所欲为。赵惇对李凤娘十分惧怕,在她的影响下,逐渐荒废了朝政。 有一次,赵惇在宫中洗手时,看到一位宫女的手白皙嫩滑,便随口夸赞了几句。这本是一件小事,却被李凤娘记在了心里。不久后,李凤娘派人给赵惇送去一个食盒,赵惇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那位宫女的双手,吓得他当场昏厥。此事之后,赵惇对李凤娘更加畏惧,精神也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李凤娘不仅在后宫中飞扬跋扈,还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压异己。她经常在赵惇面前搬弄是非,挑拨赵惇与大臣们的关系。在她的影响下,赵惇对朝政的关注度越来越低,逐渐将大权交给了李凤娘及其党羽。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大臣们为了自保,纷纷攀附李凤娘,导致南宋朝廷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 四、父子失和,引发危机 赵惇与父亲宋孝宗之间的关系,也在李凤娘的挑拨下逐渐恶化。孝宗退位后,居住在重华宫,赵惇作为皇帝,本应时常前往探望,以尽孝道。然而,李凤娘却多次从中作梗,阻止赵惇前去探望孝宗。有一次,赵惇本已准备前往重华宫看望孝宗,但李凤娘却以各种理由阻拦,甚至谎称孝宗生病,不宜探视。赵惇信以为真,最终未能成行。此事传到孝宗耳中,孝宗十分伤心,父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绍熙五年(1194 年),孝宗病重,想见赵惇一面,但赵惇在李凤娘的阻挠下,始终未能前往探望。六月初九,孝宗在遗憾与落寞中驾崩。赵惇却以自己生病为由,拒绝主持孝宗的丧事。这一行为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强烈不满,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谏,但赵惇却不为所动。宰相留正、兵部尚书罗点、中书舍人陈傅良、起居舍人彭龟年等众多大臣,甚至拉住赵惇的衣裾哭谏,但赵惇依旧不听,最后只同意由嘉王赵扩前去探视。 孝宗的去世,以及赵惇的不孝行为,使得南宋朝廷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大臣们对赵惇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宫廷政变悄然酝酿。 五、被迫内禅,郁郁而终 面对赵惇的昏庸和不孝,宰相留正与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宗室子弟)等大臣商议,决定请已经八十多岁的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皇后)出面主持大局。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向宰相留正建议立嘉王赵扩为太子,留正表示同意,并拟奏上报皇帝。过了六天,赵惇才传出批示:“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留正得到批示后,心中不安,担心由此惹来大祸,便故意在上朝时摔了一跤,随即称病离朝。 留正一走,朝政更加混乱。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北宋大臣韩琦曾孙、太皇太后吴氏妹之子)密谋后,认为赵惇已经失去人心,不宜再居皇位,便请太皇太后吴氏下诏,说赵惇愿意自动退位为太上皇,由嘉王赵扩即皇帝位。绍熙五年(1194 年)七月初二,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赵惇被尊为太上皇帝,李凤娘被尊为太上皇后。 赵惇在被迫退位后,心情十分郁闷。他整日待在宫中,回忆着自己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魄,心中充满了悔恨与无奈。而李凤娘也随着丈夫的失势,被权力所遗弃。庆元六年(1200 年),李凤娘病死。两个月后,即庆元六年八月初八(1200 年 9 月 17 日),当了六年太上皇的赵惇也在寿康宫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死后,他被葬于永崇陵,谥号宪仁圣哲慈孝皇帝,庙号光宗,嘉泰三年(1203 年),加谥号为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宋光宗赵惇,这位南宋的皇帝,在历史的舞台上匆匆走过,留下的是一段充满遗憾与争议的故事。他即位初期的改革决心,曾给南宋朝廷带来一丝希望,但最终却因惧内、昏庸以及与父亲的失和,导致朝政荒废,引发政治危机,使南宋开始由盛转衰。他的一生,成为了南宋历史上的一个警示,也让后人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