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林旺丹[公元1935年-2016年]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人物 中国民兵英雄 七林旺丹(1935年8月—2016年4月7日),藏族,云南中甸人。在50年代末平息藏区武装叛乱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英勇顽强,血染纳雅雪山,完成了组织交给的突围送信任务,成为全国知名的民兵英雄,被誉为“雪山雄鹰”。文革中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兼丽江地委第一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兼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委第一书记。文革后任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七林旺丹:从迪庆高原走出的民族干部先驱 一、雪域童年:在时代浪潮中萌芽的家国情怀 1935年,七林旺丹出生于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原中甸县)的一个藏族家庭。彼时的迪庆高原尚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末期,雪山环绕的村落中,贵族与寺院占据着经济与政治主导权,普通农牧民的生活充满艰辛。七林旺丹的童年,便是在金沙江畔的牧场与农田间度过,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在苛捐杂税与劳役制度下的困顿。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正直的牧民,虽目不识丁,却常向他讲述藏族历史上反抗压迫的传说,母亲则用民歌传递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心中埋下了改变命运、追求平等的种子。 青少年时期,七林旺丹恰逢迪庆社会剧烈变革的前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逐渐进驻滇西北,带来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新思想。他主动接触进步青年,学习汉话与新知识,成为村里少数能识文断字的年轻人。1950年,中甸县和平解放,当五星红旗在松赞林寺前升起时,20岁的七林旺丹第一次感受到了“国家”的概念——这个雪域高原的藏族青年,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国家发展紧紧绑定。 二、投身革命:在民族工作中淬炼成长 1. 基层起步:从翻译到政权建设的实践者 1951年,七林旺丹凭借语言优势与进步思想,被选入中甸县人民政府,成为一名基层干部。当时,党和政府在藏区的首要任务是宣传政策、团结各阶层人士,而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他白天跟着工作队翻山越岭,用藏语向农牧民讲解“减租减息”“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夜晚则在油灯下学习《共同纲领》与民族政策,将汉语文件逐字翻译成藏语。 1956年,迪庆藏族自治州筹备期间,七林旺丹参与了大量民族协商工作。他深入贵族、寺院、头人之间,以藏族人特有的智慧与耐心,化解了多方矛盾。例如,在土地改革问题上,他建议采取“和平协商改革”方式,既废除农奴制,又保护藏族传统文化,这一建议被上级采纳,为迪庆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195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正式成立,他因工作突出被任命为州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藏族领导干部之一。 2. 深耕藏区:在动荡岁月中坚守初心 196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给民族工作带来冲击,七林旺丹一度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但他始终坚信党的民族政策,在田间地头仍不忘向群众宣传“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理念。1970年代,他恢复工作后,主动请缨前往条件最艰苦的德钦县、维西县调研,走遍了滇西北的雪山峡谷,记录下农牧民对生产生活的需求。在他的推动下,迪庆开始修建乡村公路、推广青稞改良品种、建立基层医疗站,许多偏远村落第一次通了电、有了学校。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迪庆,已是州委副书记的七林旺丹敏锐地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他提出“以林养牧、以牧促农、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支持藏族群众发展松茸、药材等特色产业,并推动建立了迪庆第一个民族贸易公司,让藏区的土特产走出高原,换回生产资料与生活用品。他常说:“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要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锅里有肉,才能真心感党恩。” 三、主政一方:推动迪庆跨越发展的“领路人” 1. 担当重任:从州委书记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3年,七林旺丹当选为迪庆藏族自治州委书记,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主政迪庆的藏族干部。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提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理念,在全国率先倡导“保护雪山就是保护家园”,严禁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乱砍滥伐,这一举措为后来迪庆成为“香格里拉”生态名片埋下了伏笔。 1993年,他调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虽离开迪庆,但仍心系家乡发展。在省人大任职期间,他牵头制定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了藏族群众在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自治权;他还多次向中央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滇西北旅游开发,为2001年“香格里拉”品牌正式落户迪庆奠定了政策基础。 2. 文化传承:守护藏族文明的“活化石” 七林旺丹深知,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的根基。他在迪庆任职期间,主持抢救整理了大量藏族民间文化遗产:组织专家翻译出版《格萨尔王传》藏汉文对照本,建立迪庆藏族文化研究所,支持松赞林寺、东竹林寺等宗教场所的修缮,推动藏族锅庄舞、弦子舞等民俗活动的恢复。1987年,他力排众议,批准举办首届“迪庆香格里拉赛马节”,将传统赛马会升级为展示民族文化的盛会,如今该节日已成为迪庆的文化名片。 在他的推动下,迪庆于1990年代建成了州博物馆、民族图书馆,许多濒临失传的藏族手工艺(如尼西黑陶、傈僳族弩弓制作)被列入保护名录。他曾对身边的干部说:“我们藏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千年,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传承。” 四、民族团结:用一生践行“共同团结奋斗” 1. 跨越民族的情谊:从“旺丹大哥”到“老州长” 七林旺丹的家中,常年挂着与傈僳族、纳西族、彝族干部的合影。在迪庆,他始终强调“藏、傈僳、纳西等民族都是一家人”,带头与各民族干部群众结“亲家”。1980年代,他在维西县调研时,得知傈僳族群众因缺水无法耕种,便带着工作队翻山找水源,历时三个月建成引水渠,当地傈僳族老人称他为“阿普旺丹”(傈僳语:爷爷旺丹)。 退休后,他仍活跃在民族团结一线,担任迪庆州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带领专家团队到各乡镇举办种养殖培训班,惠及各族群众上万人。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带头捐款并发动迪庆僧俗群众捐出100余万元,用藏汉双语写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横幅。 2. 家风传承:红色基因的延续 七林旺丹的四个子女中,有三人扎根迪庆基层,大儿子在香格里拉市民族宗教局工作,小女儿是德钦县的乡村教师。他常对子女说:“我们家从农奴到干部,是党给的机会,你们要记住,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对得起老百姓。”2010年,他将自己珍藏的数千册藏汉文书籍捐赠给迪庆州民族中学,设立“旺丹书屋”,希望青少年多读书、懂历史、爱祖国。 五、高原丰碑:生命尽头的赤子之心 2016年,81岁的七林旺丹在昆明逝世,遵照他的遗愿,骨灰一部分撒入金沙江,一部分安葬在香格里拉的雪山脚下。离世前一个月,他还在病床上叮嘱前来看望的州领导:“要保护好卡瓦格博,发展旅游不能破坏生态;要让藏族孩子多学普通话,也要会写藏文……” 七林旺丹的一生,是迪庆藏族从封建农奴制走向社会主义的缩影。他用70年党龄诠释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初心,用脚步丈量了滇西北的每一寸土地,用智慧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团结。如今的迪庆,雪山依旧巍峨,藏寨炊烟袅袅,而这位“老州长”的故事,仍在青稞酒的醇香与锅庄舞的旋律中代代相传——他是雪域高原的儿子,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忠实实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