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德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发
李德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像 河北承德市隆化县人物
李德发,1953年12月28日出生于河北承德,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奶业协会会长。
李德发:从承德山村走向国际舞台的动物营养科学巨匠
在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有一位从河北承德市隆化县走出的杰出人物,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

一、成长于承德山村,心怀远大志向
1953年12月28日,李德发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郭家屯镇。这里地处冀蒙边界,山峦环绕,滦河从旁流过,虽自然风光秀丽,但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被称为隆化的“小西藏”。儿时的李德发,家境贫寒,童年生活被繁重的劳动填满。每天,他都要到离家很远的弯弯沟里砍柴,年幼的他,肩膀稚嫩,却要扛起一人多高的柴捆,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走几步就得歇一会儿。沉重的负担没有压垮他,反而在他心中种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他曾天真地幻想“种山”,希望在家门口种一座山,等山长大了就会生柴禾,这样柴禾就能顺着山坡自动滚进家门口。他真的把一块石头搬回家“种”下,还每日浇水,母亲得知后,既觉得好笑又心疼落泪。谁也没想到,这个充满幻想的“种山小子”,日后会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食品短缺是普遍现象。对于李德发一家来说,过年能吃上一顿炖猪肉,便是一年中最奢侈、最难忘的事情。这段艰苦的岁月,让李德发对食物的来之不易有了深刻体会,也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探索如何高效生产优质动物蛋白的种子。

1971年,李德发高中毕业。19岁时,他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担任“户主”执管家政。随后,他先后担任民办教师、大队会计、民兵连长、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从政”的几年里,他得到了充分锻炼,增长了见识,也愈发渴望了解山外的广阔世界,“走出去”的想法在他心中日益强烈。

二、抓住机遇求学,开启学术征程
1975年9月,22岁的李德发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赶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末班车”,考入华北农业大学(后更名为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畜牧系。尽管当时学校因“文革”在河北涿县过着“游击”生活,但李德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钻研,以优异成绩完成了3年学业,并留校担任校团委书记,同年随学校迁回北京。

身处安逸的都市生活,李德发并未安于现状。他深知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坚持不荒废专业的同时,每天早起晚睡,努力提高英语水平。当时,他和妻子工资微薄,生活拮据,甚至月底要到邻居家拆借生活费,但为了学习英语,他毅然花费19元购买了一台爱华收音机,时刻带在身边练习听力。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在中国农大教师综合考试中,他总分排名第五。

1982年,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应试能力,李德发在通过农业部、教育部的考试后,作为第二批公费留学生赴美深造,就读于堪萨斯州立大学动物营养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两年的留学生活,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深入学习先进的动物营养理论和研究方法,开阔了国际视野。1984年,他学成归国,回到母校任教。

然而,李德发并未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回国两年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二次赴美求学。此次是自费留学,到美国后需靠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在首都机场,他挥手告别青梅竹马的妻子和年幼的幼子,泪水夺眶而出。

重返美国的日子艰苦却充实。他在学习上全力以赴,大脑如同海绵一般,拼命吸收该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和信息。1989年9月,李德发成功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许多美国大公司和著名企业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甚至有的公司直接送上“绿卡”,导师也希望他能留在美国,在专业研究上取得更大成就。

但李德发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1990年4月17日,他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饲料工业发展的责任感,婉拒了所有邀请,毅然选择回国。他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在别人的土地上生活心里不踏实。而且,我问过五六个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他们都做出小拇指向下的动作,我就是要回到中国,为中国人争口气!”

三、归国艰苦创业,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回国后的李德发,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他最初的实验室竟是两排建于1958年的红砖平房——“猪公馆”,这里原本是供试验用的猪和牛的住所。他将猪请出屋外,在简陋的猪舍里开启了艰苦的科研之路。那时,他缺乏项目、课题和试验仪器,一个旧皮包就是他的“办公室”,一名校工的儿子是他唯一的助手,就这样坚持了6年。但李德发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他四处奔波,积极争取资源。他为企业担任顾问,为项目或产品做技术鉴定,为前来寻求帮助的公司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而本该个人所得的劳务费,他都要求兑换成实验室所需的锅炉、电脑、打印机、半自动蛋白质分析仪和各种试验用的瓶瓶罐罐。

回国不久,国际饲料业巨头泰国正大集团向他发出邀请,聘请他为中国分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提供4万美元的高薪。但李德发考虑到自身的使命和对国内饲料行业发展状况的深入了解需求,婉拒了高薪聘请,选择担任正大集团的技术顾问。担任技术顾问的前两年没有报酬,但他获得了到全国各地考察饲料生产状况的宝贵机会。借此契机,他跑遍了全国许多地方,详细了解了处于初级阶段、竞争激烈的国内饲料工业现状,为日后的研究和行业推动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同时,李德发还被世界银行聘为专家顾问,为世界银行在中国的相关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这一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还让他具备了企业家的思维和视野,为他后来开展集产、学、研一体的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5年起,李德发开始为筹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研究中心而四处奔走。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断努力。1996年5月,在国家计委、农业部、外经贸部、中国农业大学等部门和世界银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的大力支持下,作为世界银行贷款中国饲料工业开发项目中唯一软件项目的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集教学、科研、培训、信息、生物测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同年,李德发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这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潜心科研攻关,取得卓越学术成就
李德发一直致力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集成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单胃动物营养方面,他深入研究猪、鸡等单胃动物的营养需求规律,通过精准调控营养供给,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他提出的一系列单胃动物营养调控技术,在我国养猪、养鸡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

在营养与代谢调控领域,李德发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他揭示了营养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为通过营养手段改善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他对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素在动物生长、繁殖和免疫等方面的代谢调控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发出多种基于营养代谢调控的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产品,显著提高了动物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在营养与免疫研究方面,李德发团队率先发现了某些营养素与动物免疫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通过研究证实,合理的营养供给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提高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李德发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饲料产品,在保障动物健康、减少抗生素使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绿色畜牧业的发展。

在饲料生物学价值评定方面,李德发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的饲料生物学价值评定方法。他综合考虑饲料的营养成分、消化率、代谢能值以及对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影响等多个因素,提出了更为全面、准确的饲料营养价值评价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为饲料原料的合理选择和配方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我国饲料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此外,李德发还对饲料加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针对传统饲料加工过程中存在的营养损失、饲料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改进饲料加工设备和工艺参数,研发出新型饲料加工技术,有效提高了饲料的品质和安全性,降低了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多年来,李德发主持国家攻关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和农业部专项工程建设项目4项。2004年9月,他被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畜禽肉品质性状形成的营养代谢与调控机理”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在畜禽肉品质改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显著改善了畜禽肉的色泽、风味、嫩度和营养价值,为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凭借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李德发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国际学术奖1项。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收录,英文期刊和著作引用183次。1999、2000连续两年,他的SCI收录论文数在农学类全国个人排名中位居第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1年度和2005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的首席专家,已申请专利六项。

五、担当社会责任,引领行业发展
作为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李德发不仅在科研上成果丰硕,还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为推动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他担任农业农村部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主席,积极参与制定国家动物营养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他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德发还十分关注行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他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期间,积极推动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人才,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截至2012年6月,他一共培养了博士后14名,博士74名,硕士54名。其中,指导的2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博士生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此外,李德发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009年8月,他代表中国并作为世界畜牧协会(WAAP)副主席参加了世界畜牧协会2009年度工作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分享我国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推动全球畜牧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2010年,他作为主编创办中国畜牧领域首个英文刊物《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为国内外畜牧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

六、不忘初心,家国情怀熠熠生辉
功成名就的李德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尽管工作繁忙,他仍经常回到承德隆化,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为家乡的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他积极推动家乡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助力家乡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理念,促进家乡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李德发心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最重要的。他常说:“我们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就是要让畜禽吃得好、长得快、产得多,为国家生产更多优质的动物蛋白,保障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我国从畜牧业大国向畜牧业强国的转变而不懈努力。

从承德山村的“种山小子”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王奕盛下一篇:陈之辉
国务院原党组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湖南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西省委原书记
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脱口秀演员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国务院总理
西夏政权的奠基者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原国务委员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