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薛仁贵

中国唐朝初年名将
薛仁贵
薛仁贵[唐][公元613年-683年,十七史百将传]+像 山西运城市河津市人物
薛仁贵:从寒门子弟到大唐传奇名将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唐朝是一个熠熠生辉的时代,名将辈出,而薛仁贵无疑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颗星辰。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默默无闻的寒门子弟,成长为威震四方的大唐名将,其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

薛仁贵于公元614年出生在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出身河东薛氏南祖房,祖上虽为北魏名将薛安都,但到他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父亲薛轨早逝,使得年少的薛仁贵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生。即便生活艰苦,他却怀揣着远大抱负,只待一个能让他崭露头角的机会。

公元644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征讨高丽,广募骁勇之士。薛仁贵听从妻子柳氏的建议,毅然投身军旅,拜在将军张士贵麾下,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次年,在辽东安地战场上,薛仁贵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郎将刘君邛被高丽军围困,危在旦夕。薛仁贵单枪匹马,如同一道闪电般冲入敌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一名高丽将领,并将其首级高悬于马上。高丽军见状,顿时胆寒,纷纷撤退,刘君邛因此获救。此役过后,薛仁贵的英勇之名在军中迅速传开。

同年六月,唐军进抵安市城。高丽莫离支渊盖苏文派遣高延寿、高惠真率领二十五万大军依山扎营,企图抵御唐军。在这场关键战役中,薛仁贵身着醒目的白衣,手持画戟,腰挎弓箭,如入无人之境,高声呼喊着冲入敌阵。他的勇猛无畏极大地鼓舞了唐军士气,全军奋勇向前,高丽军最终大败,两万余人被斩首。驻跸山大战的胜利,让薛仁贵声名远扬,高丽举国震惊,多地军民弃城而逃。战后,李世民亲自召见这位表现卓越的普通士卒,不仅赐予他马匹、绢帛和俘虏,还破格提拔他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此后,薛仁贵又被提拔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宫城玄武门。

永徽五年(65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薛仁贵再次展现出他的忠诚与果敢。唐高宗李治巡幸万年宫时,闰五月初三夜,天降暴雨,山洪暴发,大水直逼万年宫北门。守卫将士们惊慌失措,纷纷逃散,而李治却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关键时刻,薛仁贵挺身而出,愤怒地斥责那些贪生怕死的守卫:“天子危急之时,你们怎能如此怯懦!”他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宫门门框,向宫内大声呼喊示警。李治因此及时得到消息,躲过一劫。不久,大水淹没了李治的寝宫。事后,李治对薛仁贵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赐给他一匹御马,并称赞他是忠臣。

显庆二年(657年),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战役中,薛仁贵展现出非凡的谋略。他向唐高宗上疏,建议妥善处理被贺鲁击破的泥熟部家眷,将其送还并给予赏赐,以此彰显唐朝的恩泽,分化敌人阵营。李治采纳了他的建议,泥熟部果然请求跟随唐军效命,为此次征讨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后,薛仁贵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显庆三年,他作为副将随程名振出征高丽,在贵端城大败高丽军,斩获千余人;显庆四年,在与高丽大将温沙门的战斗中,他手持弓箭,冲锋在前,所射之人无不纷纷倒地;在石城之战中,面对善于射箭的敌将,他单骑闯入敌阵,将其生擒;同年十二月,在黑山与契丹、奚人的战斗中,他与辛文陵并肩作战,虽历经苦战,但最终协助阿史德枢宾擒获契丹王阿卜固,因功被封为左武卫将军、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661年),回纥首领婆闰死后,继位的比粟与唐朝为敌。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出兵天山征讨九姓铁勒。临行前,唐高宗在内殿设宴为他们送行,并考验薛仁贵的箭术。薛仁贵一箭穿透五层铠甲,令唐高宗惊叹不已,当即赐予他坚甲。到达天山后,面对九姓铁勒十余万大军和数十名前来挑战的骁勇骑士,薛仁贵毫无惧色。他张弓搭箭,连发三箭,瞬间射死三人。其余骑士被他的神勇所震慑,纷纷下马请降。随后,薛仁贵乘胜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降卒。接着,他越过碛北追击铁勒败军,擒获其叶护(首领)兄弟三人。此役过后,军中传唱着“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歌谣,九姓铁勒自此衰败,不再构成边患。然而,在追击过程中,由于郑仁泰决策失误,军队缺粮,士兵相互厮杀吞食,最终只有二十分之一的骑兵得以生还。薛仁贵也因接受贿赂、收纳铁勒族女人为妾等行为,遭到官员弹劾,好在唐高宗念其战功,宽恕了他。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内部发生变故,权臣渊盖苏文去世,其子泉男生与兄弟泉男建、泉男产争权,泉男生向唐朝求助。唐高宗派契苾何力、庞同善、高侃等将领出兵,随后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也参与其中。乾封二年,李勣攻克新城后,庞同善、高侃在新城遭遇泉男建派兵袭击,薛仁贵及时救援,击败高丽军。高侃在金山交战不利时,薛仁贵再次引兵迎击,将高丽军截为两段,大破敌军,斩首五万余级,并乘胜连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会师。唐高宗为此专门写信赞扬他的英勇表现。

总章元年(668年),薛仁贵奉命率领三千人进攻高丽重镇扶余城。面对部将们对兵力不足的担忧,薛仁贵坚信兵员在于善用而非数量众多,毅然率军出征。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共斩杀和俘获高丽军一万余人,成功攻克扶余城。一时间,唐军声威大振,扶余川四十余城纷纷望风而降。随后,薛仁贵与李勣大军会师于平壤城外,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九月,在僧人的内应下,唐军一举攻陷平壤,擒获泉男建,高丽就此灭亡。唐朝在高丽旧地设立安东都护府进行管理,薛仁贵被任命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率兵二万人留守平壤。在任期间,他致力于安抚百姓,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惩治盗贼,选拔任用高丽人才,表彰品德高尚之人,赢得了高丽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然而,命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咸亨元年(670年),唐朝为打击吐蕃、光复吐谷浑,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率领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返回青海。郭待封自恃名将之后,不甘心屈居薛仁贵之下,常常违抗命令。当唐军抵达大非川,准备前往乌海时,薛仁贵制定了合理的作战计划,他让郭待封留守辎重,自己则率领轻军快速挺进,以期出其不意地袭击吐蕃军。但郭待封却擅自率领粮草辎重缓慢前行,导致被吐蕃二十余万大军击败,军粮和辎重尽失。薛仁贵无奈之下,只得退军至大非川。随后,吐蕃四十余万大军来攻,唐军寡不敌众,大败而归。薛仁贵被迫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才得以退军,吐谷浑也因此沦陷。薛仁贵叹息道:“今年是庚午年,降娄星当值,不宜西征,当年魏国邓艾因此死在蜀国,我早该料到会失败。”由于这场战败,薛仁贵被革职为民。

咸亨二年,高丽遗民叛乱,新罗予以支援,薛仁贵被起用为鸡林道总管,负责惩戒新罗并致书问罪新罗王金法敏。咸亨四年五月之前,他在龙门为唐高宗、武则天修造佛像。咸亨五年,因新罗占据百济故地、收纳高丽叛军,唐高宗大怒,组织讨伐新罗军。上元年间,薛仁贵却因事被流放象州,关于流放原因,中国史书未作记载,而新罗方面记载其在伎伐浦被新罗船兵打败,有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他被流放的缘由。

开耀元年(681年),唐高宗念及薛仁贵昔日的赫赫战功,再次召见他。唐高宗感慨地说:“当年在万年宫,若不是你,朕早已葬身洪水。你还曾为朕平定九姓突厥、征服高丽,使漠北、辽东归顺,这些功劳朕怎能忘怀?只是有人在朕面前告状,说你在乌海故意放跑敌人,导致战败,朕对此深感遗憾。如今西边局势不稳,瓜州、沙州道路断绝,你怎能安心在家,不为朕出征御敌?”于是,薛仁贵再次被起用,担任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阿史德元珍投奔自称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骨笃禄,进犯并州、单于都护府北境,又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出征。突厥人听闻唐朝将领是薛仁贵,却以为他已流放象州并死去,心存疑虑。薛仁贵得知后,脱掉头盔让突厥人辨认。突厥人见此大惊失色,纷纷下马拜揖,随后打算逃走。薛仁贵抓住时机,乘势追击,大破突厥军,斩杀上万人,俘虏两万余人(一作三万),缴获驼马牛羊三万余头,取得云州大捷。

永淳二年二月己卯日(683年3月24日),一代名将薛仁贵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命官府提供车马,护送灵柩返回故乡。也有说法称他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

薛仁贵一生征战沙场,历经大小战役无数,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破突厥,为唐朝开疆拓土、稳定边疆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衍生出众多文学作品,如《薛仁贵衣锦还乡》《薛仁贵征东》等。他还著有《周易新注本义》,虽已失传,但足见其不仅武艺高强,还具备深厚的学识素养。

在薛仁贵的身后,是无数后世之人对他的敬仰与传颂。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敢地追求梦想,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东北荫山与横交界平山口之北的薛仁贵墓,虽坟迹难寻,但那座东向而立的石坊,依然静静诉说着他曾经的辉煌。石坊由三块整石建成,两边方形石柱顶各雕有一只石狮,坊额正面镌刻“重修唐朝名将薛仁贵之墓”,背面则小楷镌刻着立坊的相关信息,见证着后人对他的追思与缅怀。1985年,薛仁贵墓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铭记这位传奇名将的重要历史遗迹。 
上一篇:范雎下一篇:魏献子魏舒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代风水大师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唐朝宰相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朝开国皇帝
唐朝至武周时政治家,武周皇帝
刚正谏臣
风水师
浙江省委原书记
元朝女诗人
岭表大宗,传阳明学入粤
革命烈士
中国唐朝初年名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古代十大悲情才子
初唐四大书法家,唐朝宰相
唐朝十八大学士
第11届中央候补委员
贺龙夫人
开国上将
中国唐朝初年名将
初唐四杰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