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明][公元1489年-1566年,南粤先贤]+像 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人物 黄佐:明代粤地的学术与文化巨擘 在明代中期的历史舞台上,黄佐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成为一位熠熠生辉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交织着科举的曲折、仕途的起伏以及对学术文化的执着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家族渊源与早年成长 1490年12月28日(弘治三年十一月十七日),黄佐诞生于广东广州府承宣里(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他的祖籍在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身为东汉末年将领黄忠之后,家族的荣耀与传承似乎为他的人生注入了特殊的基因。黄佐自幼聪慧过人,展现出非凡的天赋。1492年(弘治五年),年仅2岁的他已能以手或物在地上画形和写字,其早慧令人惊叹。1493年(弘治六年),黄佐开始学习《孝经》,踏上了求知问学的道路。次年,他跟随父亲黄畿奉养祖父母,家中丰富的藏书成为他汲取知识的宝库。每日沉浸于书海之中,学经识字的同时,一次偶然看到周程六君子的遗像,年幼的黄佐心中立下志向,要以他们为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与学问。1496年(弘治九年),祖父黄瑜亲自教导黄佐识数、辨认方向,并将其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然而,黄佐的聪慧远超常人,其文章课业“混融如宿儒”,私塾先生自觉难以教授,遂将他送回家中继续习文。1499年(弘治十二年),黄佐将学习中的笔记整理成书,命名为《漱芳录》,这一早期的著述尝试,彰显了他对知识的系统性梳理和独特见解。1501年(弘治十四年),黄佐完成了科举前的全部功课,随后开始转向学习古文辞与皇极象数之学,并著有《志学铭》《粤会赋》等作品,展现出在文学创作和学术探索上的深厚潜力。 二、科举之路的坎坷征程 1506年(正德元年),黄佐被补录为郡庠生,正式踏入科举的预备阶段。同年,李希颜督学两广,召集郡学生员进行考试,命题为《孔氏遗书论》。黄佐的回答脱颖而出,得到李希颜的高度赏识,被置于榜首,初露锋芒。然而,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1507年(正德二年),林廷玉代替李希颜督学广东,竟唯独不让黄佐进入考场,这一挫折令黄佐备受打击。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潜心学业,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1509年(正德四年)三月,广州知府曹琚在郡学诸生中选拔优秀者予以奖励,黄佐被列为首选。但他毅然拒绝了奖赏,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志向与品格。1510年(正德五年),黄佐参加广州贡院的乡试,凭借出色的才学高中解元。然而,由于时间仓促,他未能北上参加次年会试。1513年(正德八年)七月,黄佐终于有机会北上京师参与会试,父亲黄畿陪同前往。但不幸的是,十月四日(10月31日),父亲在途经江苏仪真时染病去世。黄佐悲痛欲绝,不得不护送父亲灵柩折返广州,此次会试之行也被迫中断。1517年(正德十二年),黄佐再次鼓起勇气北上赴会试,可到京后却染病在身,最终未能完成考试。同乡大学士梁储对他加以慰留,但黄佐归家后,一度有罢考的想法,后经母亲陈氏的耐心督促劝解,才重新振作起来。1519年(正德十四年),在母亲的几番劝说下,黄佐再次踏上北上赴考之路。1520年(正德十五年),黄佐抵达京师,却因失去路引,按例不能参加会试。幸运的是,礼部尚书毛澄、侍郎王瓒得知此事后,特批他参加考试。会试主考检讨官张衍庆看到黄佐的文章后,对其赞赏有加,将他置于榜首。然而,大学士石珤却认为其文风格过于刚直,最终将他的名次改为第十八。当时,武宗因宁王朱宸濠兵变叛乱而南巡,未能及时回到京师举行廷试。在此期间,黄佐在庆寿寺观阅了众多佛书,对佛教所谓的“明得心源”之说有了深刻的领悟。 三、仕途生涯的起伏波澜 1521年(正德十六年)五月,廷试终于举行。大学士蒋冕观阅黄佐的《廷试策》后,对其十分赞赏,将他名列榜首。但大学士杨廷和却认为黄佐的文章切直,最终将他移置二甲十一名。随后,黄佐又参加了庶吉士考试,凭借出色的表现,五试成绩皆名列第一,正式选为庶吉士。当时,乾清宫修筑完成,大学士蒋冕以其命题作赋,黄佐所作的《乾清宫赋》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1522年(嘉靖元年),黄佐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在翰林任职期间,他与翰林院待诏文征明结为好友,与舒芬深入讨论经学,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十月,黄佐面见内阁首辅杨廷和,应对自如,尽显才学。他还拟上《新政要务疏》《修举新政疏》两份奏疏,但皆被扣留宫中,未能实施。在朝中,唯有刑部尚书林俊认可黄佐的奏议,两人因此结为忘年之交。1523年1月17日(嘉靖二年正月一日),黄佐于殿前值班,鸿胪寺官员引夷使面圣,世宗下令赐夷使酒饭。黄佐敏锐地察觉到接待夷使礼仪存在改进的必要,于是奏上《考证朝仪以正夷礼疏》。同年五月,传闻浙江发生“宋素卿通倭”一事,时人纷纷感叹黄佐的先见之明。不久,“大礼议”再起,黄佐因赞同尚书毛澄追尊世宗生父兴献王为皇叔一事,被异议者认为与之为党。无奈之下,他以归家侍奉母亲为由请求归乡,却未获允许。因朝廷袭封朱彦滨为“南渭安和王”,黄佐奉命作为岷府册封副使前行。1524年4月11日(嘉靖三年三月八日),册封一事圆满完成,黄佐辞谢赏赐,将宴币和银食器等物一一归还。十四日(4月17日),黄佐抵达道州祁阳时染病。十月,他返家拜见母亲陈氏,并上《出使陈情疏》,但未得到批准。不久,朝廷下旨命其回朝复命。此时,母亲陈氏为黄佐娉侧室林氏,并让他带妻子李氏一起回京师。抵达京师后,礼部尚书席书以及诸多在“大礼议”中赞同世宗的大臣,试图拉拢黄佐为助力,派人与其联络,但黄佐坚决拒绝。后来,大学士杨一清被召还回京,首先找黄佐咨询答问。黄佐旁征博引,据理回答,展现出深厚的学识功底。杨一清又馈赠黄佐文集,欲引以为用,黄佐依然辞谢。此后,黄佐与杨一清互有通信,其中《上杨石淙书》留存于世。1526年(嘉靖五年)三月,黄佐上《给假省亲疏》,乞求给假回家省亲,未获允准。八月,他再上《给假省亲疏》第二疏。九月二日(10月7日),又上《给假省亲疏》第三疏。八日(10月13日),再上《给假省亲疏》第四疏,最终请求得以批准。这年冬天,世宗率群臣于京师郊外进行祭祀,黄佐斋居大兴隆庙赋诗一首,同时上《郊祀礼成广恩疏》,为“大礼议”中受牵连的蒋冕、毛纪、汪俊、杨慎等人求情,希望他们能得到赦免。十月,世宗赐给黄佐道里费,允许其归家。黄佐途径潞河时,大河结冰,无法通行,只得返回张家湾,在萧中书家客居。此时,文征明致仕告归,也遇潞河冻,与黄佐一同客居张家湾。1527年(嘉靖六年)五月,黄佐抵达广州。七月,因归程期限急迫,他上《省亲养病疏》乞请在家养病。同年冬天,广州巡按御史苏檄、郡守范禄请求黄佐修纂《广州府志》。当时,王守仁带兵平定广西之乱,以左都御史兼巡抚总督两广。王守仁亲手写下其先王纲客死于增城一事,被黄佐采入《广州府志》,该书最终定为七十卷并刊刻。1528年(嘉靖七年)年初,黄佐在广州越井冈修复粵洲草堂,筑世祐祠,在世祐祠前建黄氏家庙、宝书楼,在祖父双槐公黄瑜塋墓前筑恩光亭,建勅命碑,并刻墓表。当时,翰林院官分为留用京师和外放任职两类。黄佐起初已定为留用,但后来遭人诽谤谗害,被下放到江西任按察司佥事。此时,王守仁平定八寨,驻军广州开讲,写信召黄佐相见。黄佐以《答王阳明书》回复,随后两人相会,就“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六月,黄佐接到任命后赴任。到达江西境内后,他上奏疏以患病、侍养母亲为由请求致仕,奏疏尚未上报,朝廷又让他改任督广西学校官。身边人提醒他:“君上的命令屡次下达,若是再辞不就,恐怕你母亲会担忧。”于是,黄佐接受任命,前往苍梧县拜谒巡抚总督。过去的人拜谒巡抚要行跪礼,唯独黄佐长揖而出,尽显风骨。岁暮,黄佐抵达桂林。这一年,他在督学广西期间,到全州拜访蒋冕,二人相见甚欢,在蒋冕的书斋“湘皋书屋”宴饮。1530年(嘉靖九年)六月,黄佐上《患病不职乞休侍养疏》第一疏,乞求致仕。八月,他收到家书得知母亲染病,即日便上《患病不职乞休侍养疏》第二疏致仕弃官,不久后归家。朝中御史弹劾黄佐擅离职守,朝廷召巡抚林富询问,林富为他求情。嘉靖帝知晓黄佐的才华,宽恕了他,赐令他致仕归家,奉养母亲。1531年(嘉靖十年),黄佐在粤洲草堂居住,并在此地授徒讲学。二月,陶谐、董进第、吕柟推荐黄佐再次入朝为官,但遭到大礼议中的“议礼派”阻止。1532年(嘉靖十一年),海贼许折桂寇掠至琵琶洲,黄佐想出策略传授给守城军官,成功击退海贼,贼寇请降。广州城中有夷达官舍,自永乐年间便安置于此,供给费用愈来愈多,军中断其储供,武臣议论裁革,夷众大噪,杀白马为誓,欲报仇主张裁革者。黄佐听闻此变,立马向院使建议恢复旧制,平息了夷乱。又有杨指挥者与三学生发生争执,歃血教场,黄佐向镇守建言,最终平复了事态。1535年(嘉靖十四年),朝廷诏旨于广州买香,海舶不至,官府追责会城居民,令其落籍为香户,时人多逃匿。张鏊有感于此会引发祸乱,率领众人向黄佐请教。黄佐草定条约,城中百姓见之感到满意,亦愿供香。但有个别在买香事件中得利的党羽对黄佐制定的条约不满,屡次破坏。后来盗贼日益渐起,省城也发生了叛卒之变。1536年(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起用黄佐的呼声越来越高。世宗在幸平台召集大学士夏言、顾鼎臣等人问询意见,经大臣商议,同意起用黄佐。于是,世宗下令让黄佐在家中担任翰林院编修左春坊左司谏一职。1540年(嘉靖十九年)二月,黄佐抵达京师就职,作《九经政要箴》,强调“训蒙”的重要性,并建议在京师大兴隆寺建立“射圃”以培养人才,世宗予以批准。三月八日(4月14日),世宗命黄佐兼任经筵讲官。冬天,黄佐进侍讲,掌南京院事。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三月,黄佐上《给假送母还乡疏》乞假,以便送母陈氏还乡,但奏疏未得到回复。世宗召他为右谕德,召还京。九月,黄佐到达京师,不久后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回金陵就职。在任职期间,他颁布五伦条约,禁止超拨之法,以正留都南京学风,并与赵恒、王制等人合力编纂《南雍志》。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四月,母亲陈氏染病思归,黄佐见此十分担忧。六月,他因母病上《乞恩休致以便侍养事》乞休,不及上报。七月四日(7月23日),母亲陈氏病卒于南京,黄佐哀恸欲绝,回乡守孝。1547年1月22日(嘉靖二十六年正月一日),朝廷下诏,任黄佐为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黄佐抵达京师,入西苑见辅臣夏言,因与之谈河套事不合,夏言对他不满。当时,吏部右侍郎职位空缺,有司推荐礼部右侍郎崔桐或黄佐担任此职务。给事中徐霈、御史艾桢诬陷黄佐,导致他错失补缺的机会,黄佐因此决意致仕归粤。 四、晚年的学术坚守与传承 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黄佐返回故里,在泰泉书院教授诸生,将自己的学识与智慧传授给年轻一代,致力于培养人才。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黄佐染病,身体状况不佳,很少与宾客会面。在此期间,他居家仔细订正自己前后的著作,对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完善。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黄佐病情加重。七月,他的病势日益沉重,召门人林乔、陈冕、黎民表、黎襄等人嘱托后事。二十六日(8月11日),黄佐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七岁。他去世后,朝廷赠礼部右侍郎(黄佐墓葬碑文描述其去世后“赠礼部左侍郎”),谥号“文裕”。 五、深远的社会影响与贡献 (一)教化桂民,移风易俗 黄佐在桂林担任督广西学校官时,积极投身于地方教育与文化建设。他修建湘山书院,致力于培育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他深入阐发明理一分殊之旨,并辑集《理学本源》等书颁行,传播儒家思想。他出令严格要求士人学业,禁毁淫邪,推行武学射礼,鼓励节孝,设立乡社。他从当地土著中选拔优秀人才入学,以《小学古训》加以约束,同时安抚瑶黎等少数民族,用儒家礼仪道德思想教化百姓。在他的努力下,广西地方风气得到显著改善,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修纂方志,留存史韵 在地方文献方面,黄佐贡献卓著。正德年间,他撰成《广州人物传》24卷,分门别类记载广东历代先贤近200人,为后人研究广东历史人物提供了珍贵资料。1527年(嘉靖六年),他纂成《广州市府志》,共70卷50余万字。此书内容丰富,记秦至元史事皆采录史书,明洪武至嘉靖史事则依据所见所闻,兼具史料价值与历史见证意义。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他主纂《广东通志》,历时三载,成书70卷。该书体例严谨,文字简雅,资料充实,成为研究广东地方历史的重要典籍。此外,他还著有《罗浮山志》《志雍志》24卷、《广西通志》60卷、《香山县志》8卷等,为各地保存了丰富而详实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 (三)重视蒙学,启迪童智 明代童蒙教育主要由社学承担,黄佐对社学教育极为重视。他深知童蒙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因此在社学建设规划、教师遴选以及教材编撰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设立社学,并用法律手段约束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保障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师选拔上,他十分慎重,对教读有特别要求,同时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此外,他还亲自编写教材,为蒙学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黄佐的蒙学教育思想极具特色,注重培养童蒙的道德修养,将“礼”贯穿于蒙学教育之中,并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施教。这些思想对现代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倡导礼学,正心化民 黄佐充分认识到礼的重要性,强调礼有正人心、调节社会的作用,倡导人的言行应以礼为本。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他怀揣经世济民的理想,以教化乡民为己任,积极回应国家倡导,顺应时代需求,致力于在乡民中推行礼仪制度。他主张礼下庶人,认为礼应适应时代变化和民间习惯,只有“因俗”才能便于民众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