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木正源

清公元1795年-1880年

木正源清公元1795年-1880年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木正源(1795-1880),初名木淳,字羲民,后因避同治之讳,改名正源,丽江市白沙古镇人。毕生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著述颇多。据记载有《周易杂谈》六卷,《羲民文集》及《羲民诗集》各一卷,《见闻杂录》一部。

清光绪《丽江府志稿》载:木正源,“性诚朴,事继母孝,待异母弟如同胞,其读书自经史及诸子百家无不精通,然以理学为宗。常云:‘德行本也,文艺末也。读书而不本之躬行,则所学皆虚伪也。’其为诸生时,负笈游五华书院,林则徐当器重之。”道光甲午科(1834年)举人。历任镇南、晋宁、宜良诸州、县学正。能以身表率门下,教学子以品德修养为本;历任皆有声誉。晚年回到家乡,任丽江雪山书院山长,时已年逾八旬,仍“言动以礼,老而益笃”。

生平成就

木正源毕生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著述颇多。据记载有《周易杂谈》六卷,《羲民文集》及《羲民诗集》各一卷,《见闻杂录》一部,几乎已全部散失。现仅存有收录在《丽江府志稿》、《丽郡诗文征》及《前贤手墨副抄》中的少数诗篇。其中组诗《雪山十二景》,有诗有序,保存完整,至今仍传诵不绝。

木正源生于白沙,长于白沙,朝朝暮暮与玉龙雪山相依相伴。他浏览了前人吟咏丽江雪山的诗赋,觉得“词固奇伟,率皆祗及规模大致,未尽匡庐全相也。”因此,他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思索,写成著名的《雪山十二景》。木正源在总序中写道:“……余生长其麓,见闻颇悉,不揣谫陋,细为覼缕,因前人咏‘玉湖倒影’一景,复衍为十二景,各缀以小序,并附五言近体一章……使夫不经见雪山者,如亲目焉。并知五岳外之名山而隐者有此雪山,是则余之所心祝也。”他在亭中祝愿故乡出现更多杰出的人才,则雪山“且以人传,而不仅以文传也”。

主要作品

《雪山十二景》诗,以玉湖倒影、金江劈流、三春烟笼、六月带雪、晴霞五色、夜月双辉、晓前曙色、瞑后夕阳、白泉玉液、绿雪奇峰、龙甲生云、银灯炫耀等十二景为题。每题一首,各有小叙,真切、生动地描绘了玉龙雪山的“全相”与神韵。以《金江劈流》为例:“巨灵劈不到,江自破山行。无雨云常湿,如雷石乱鸣。落涛和地卷,飞瀑撼天惊。内界经流始,神功莫可名。”写著名的金沙江虎跳峡,用精炼、准确而传神的语言,把“江自破山流”的磅礴气势写得石破天惊,有声有色,读来心灵亦为之震撼。

又如《玉湖倒影》序:“山麓有湖,周里许,水极朗健,倒摄山影,每当日出风平,圭稜毕现,见山光水色上下空明,古所谓瑶池琼岛,想亦不过尔。余先世构石亭上,供游览马。”《夜月双辉》序:“雪山高插天丰,吾村可见全相。夜则仿佛一排粉壁,列窗户前。月出,溶溶皓魄,朗朗雪山,两相辉映,鉴人须眉;真所谓‘一镜照形,余镜照影’之象。凭轩凝睇,觉瑶台珠宫,相去不远。”简洁凝炼,清新明丽,两则小序,寥寥数十字,即勾画出两幅色彩生动各异的雪山奇观,给人以亲历其境之感。从中可以领略到玉龙雪山多彩多姿的美景与神韵,使“不经见雪山者,亦亲目焉”。

此外,木正源还有《黔中除夕奠杨毅山柩并示其遗孤昞》等诗作,亦很真切,感人。

清光绪六年(1880),木正源病逝于丽江雪山书院山长任内,享年85岁。鉴于他在教育和诗文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经公议,入“乡贤祠”祀奉。当代纳西族女诗人赵银棠有诗赞曰:“誉为儒者师,学贯人天际。十二雪山篇,瑰奇壮大地。”

  同年(公元1795年)出生的名人:牛焘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李玉湛下一篇:杨竹庐
清朝镇南、晋宁、宜良诸州、县学正
明代纳西族土司、诗人
明末清初丽江府土知府
明朝丽江府土知府、中宪大夫、大中大夫
明代杰出诗人、散文家、书法家
丽江第九代土知府
丽江第二十一代土知府、诗人
明朝云南丽江府土知府、书法家、诗人
清朝丽江府土知府
清公元1795年-1880年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新都 邛崃市 蒲江 郫都 金牛区 锦江区 金堂
四川省成都市人物
清公元1647年-1708年
云南丽江市古城区人物
清朝镇南、晋宁、宜良诸州、县学正
“北京文艺青年救国会”领导成员
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
著名历史学家
中共云南省委原副书记
公元1909年-1967年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公元1903年-1983年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玉龙县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玉龙县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公元1914年-1952年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公元1902年-1977年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玉龙县
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