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谢枋得

宋公元1226年-1289年,南宋文学家

谢枋得宋公元1226年-1289年,南宋文学家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谢叠山(1226-1289),名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省弋阳县周潭乡人,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在中国历史上,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并誉为爱国主义的“二山”。他一生志节耿耿,贫贱不移,坚贞不屈。南宋末年,不惜倾家荡产,聚集民间义军抗击外侮。南宋灭亡后,他守怀抱节,严辞拒绝元朝高官厚禄利诱。1289年4月,谢叠山在被关押的元朝大都悯忠寺殉国。

生平

谢叠山幼小聪慧勤奋。在家乡有“神童”之誉,成年后愈发才气横溢,名声愈显,“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生不忘”。宋宝祜五年(1257),谢叠山参加科举考试,与文天祥同科,名列前茅,但在对策中,因指责当朝丞相董槐及宦官董宋臣等权贵的腐败和罪行。被抑贬二甲第一名。谢叠山不屈事权贵,曾一度抛弃功名,返回家乡,后虽从政,但在政坛面对腐败的朝廷和奸臣当道,便丢下官职,踏上了流离颠沛,或卖卜或教书,空余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文。

作品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爱国主义诗人,谢叠山具有渊博的学识,文章伟丽,著作等身,文品和人品都让人敬仰,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谢叠山主要作品有《诗传注疏》、《易传注疏》、《书传注疏》、《易说》、《十三卦取象》、《十三卦启蒙》、《易诗书三传》、《注解四书》、《大学解义跋》、《檀弓解》、《礼经讲意》、《五经珍抄》、《秘籍新书》、《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五卷》、《唐诗解>、《文章轨范=》等。另外,杂著诗文有64卷之多,后人辑成文集多种。其中较通行的有:明代黄薄的《叠山集》共16卷,清代《四库全书》本《叠山集》5卷,清代陈乔枞的《谢叠山文集》(附外集)共9卷。

历史评价

谢叠山以他人格的魅力,以他优美而饱含热泪的诗情,以他坚贞不屈的坚强意志,以他爱国主义的情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谢叠山有一句名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此言对后世影响很深,常被人们所引用句。

相关历史建筑

为纪念他的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操,在他殉难的24年后,他的门生在弋阳县城建起了叠山祠,后改称叠山书院,现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弋阳县又把他的家乡周潭乡更名为叠山镇。

北京谢叠山祠在法源寺后街3号、5号。在法源寺后街,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现院内还有二层小楼一座,原供谢叠山和文天祥像,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叠山镇 叠山镇原称周潭乡,是南宋著名诗人,爱国志士谢枋得的故乡。1993年5月乡政府驻地从周潭迁到双港村,1997年撤乡设镇,并以先贤谢叠山命名为“叠山镇,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良好机遇。 叠山镇位于赣东北弋阳县南部,东界铅山县湖坊乡,南接贵溪县西窑乡,西连港口镇,北邻旭光场,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辖双港、周潭、马岭、慈竹、翁家、管家六个村委会和双…… 详细++

  谢枋得相关叠山书院  

  同年(公元1226年)出生的名人:白朴

  • 谢怀枝 (1908~1932)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姜夔下一篇:汪元亨
    中国内地女主持人,歌手,演员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开国上将
    开国少将、昆明军区原政治委员
    孝勇双全
    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
    中国著名演员、导演
    南宋文学家
    抗日英烈
    新疆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
    香港演员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南宋文学家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宋朝宰相
    公元1883年-1954年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公元1911年-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公元1907年-1940年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公元1908年-2002年,开国大校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公元1865年-1929年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公元1896年-1935年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公元1899年-1935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