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9月8日-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幼年遭受巫蛊之祸,生长于民间。元平元年(前74年),昌邑王刘贺被废,大将军霍光拥立他为帝,改名刘询。刘询即位后,委政于霍光。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正式亲政,提拔亲信势力,诛杀大司马霍禹,废除霍皇后,彻底清除霍氏势力。 刘询施政“以霸王道杂之”,整顿吏治,强化皇权,任用熟悉法令的文法吏,以刑名考核臣下;设置治书侍御史、廷尉平,审量刑罚轻重;废除苛法,招抚流亡,假民公田,设置常平仓,减免租赋,安定民生,恢复生产;召开石渠阁会议,亲自裁决。面对匈奴内乱,允许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设置西域都护,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流。是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西汉综合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 [230]或“孝宣中兴”。但另一方面,刘询统治期间也出现了乞灵鬼神,重用宦官、外戚,奢侈享乐,诛杀功臣贤臣,拒谏饰非,开外戚、宦官专权之先河,加速了西汉由盛转衰的进程,故而后世评价道:“论其功则为中兴之君,论其罪则为基祸之主。” 黄龙元年十二月(前48年1月),刘询病逝于未央宫,安葬于杜陵,庙号中宗。 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的传奇人生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 91 年 — 公元前 49 年),籍贯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西汉第十位皇帝。他是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刘询一生跌宕起伏,历经磨难,却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才能,成为西汉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中兴之主。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盛,开创了 “昭宣中兴” 的盛世局面,为西汉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幼年蒙难,流落民间 刘询出生时,其祖父刘据身为太子,地位尊崇。然而,巫蛊之祸如一场风暴般袭来,彻底改变了刘询的命运。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汉武帝刘彻宠臣江充为打击太子刘据,诬陷太子养蛊诅咒汉武帝。太子刘据无奈起兵诛杀江充,但最终兵败自杀,其母卫子夫也自尽身亡。刘询的父亲刘进、母亲王翁须等皆在这场祸乱中遇害,尚在襁褓中的刘询也未能幸免,被收押到郡邸狱。 当时的廷尉监丙吉,深知太子刘据的冤屈,对刘询格外怜悯。他挑选谨慎厚道的女囚胡组、郭征卿,让她们在宽敞干净的房间里哺育刘询。在丙吉的悉心照料下,刘询在狱中艰难地成长。后元二年(公元前 87 年),汉武帝病重,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汉武帝便下令将狱中囚犯一律处死。丙吉紧闭大门,拒绝执行命令,他说:“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呢!”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有所感悟,便下令大赦天下。刘询也因此得以出狱,被送到祖母史良娣家抚养。 不久后,汉武帝驾崩,遗诏将刘询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其录入皇家宗谱。刘询这才算是恢复了皇室成员的身份。在掖庭,刘询得到了掖庭令张贺的照顾。张贺曾是太子刘据的家吏,因太子的缘故受了宫刑。他感恩太子的旧恩,对刘询关怀备至,用自己的俸禄供刘询读书。刘询自幼好学,喜欢读书之余也喜欢游历民间,他了解了民间的疾苦,也熟知了市井间的各种情况,这为他日后治理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意外登基,初掌大权 元平元年(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其无子,霍光等大臣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然而,刘贺在位仅 27 天,便因荒淫无度、行为荒诞被霍光等人废黜。此时,在霍光的举荐下,流落民间多年的刘询被拥立为帝,是为汉宣帝。 刘询即位之初,朝政大权依旧掌握在霍光手中。霍光在汉武帝、汉昭帝时期就已位高权重,历经两朝,在朝中势力庞大。刘询深知霍光的影响力,对他十分敬重,凡事都与霍光商议。霍光也表示要归政于皇帝,但刘询推辞不受,明确表示一切事务仍由霍光定夺。在霍光的辅佐下,刘询开始逐步熟悉朝政事务,他默默观察着朝中局势,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地节二年(公元前 68 年),霍光病逝。刘询开始亲政,他深知霍光家族势力庞大,对朝政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加强皇权,刘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先是对霍光进行了厚葬,以安抚霍光家族。同时,他逐渐削弱霍光家族成员的权力,将重要职位进行调整,任用自己信任的官员。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刘询成功地将朝政大权收归己有,开始真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政治革新,整顿吏治 亲政后的刘询,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深知吏治的重要性,决心整顿官场风气,提高官员素质。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官员考核与奖惩制度,对政绩突出的官员给予提拔和奖励,对贪污腐败、无能之辈则严惩不贷。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刘询还多次下令地方官员举荐贤良方正之士,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 刘询重视地方治理,经常亲自过问地方事务。他规定,地方官员的调动不能过于频繁,以便他们能够熟悉当地情况,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对于那些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员,刘询会给予特别的表彰和奖励。例如,胶东相王成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新政,使得当地流民纷纷回归,户口增加。刘询得知后,下诏褒奖王成,赐爵关内侯,赏黄金四百斤。在刘询的治理下,西汉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官员们纷纷尽职尽责,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军事成就,威震四方 在军事方面,刘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在位期间,继续对匈奴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本始二年(公元前 72 年),刘询联合乌孙国,对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他派遣田广明、赵充国等五位将军率领十五万骑兵,分五路出击匈奴。同时,乌孙国也出动五万骑兵,与汉军形成夹击之势。匈奴在汉军和乌孙军的联合打击下,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此后,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势力逐渐衰落。 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领数万人归降汉朝。刘询顺势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王朝对西域地区实现了有效的管辖,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从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汉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经济改革,与民休息 刘询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他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在农业方面,他多次减免田租、口赋等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他还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刘询实行了 “常平仓” 制度。即在丰年时,政府以平价收购粮食储存起来;在灾年时,再以平价出售粮食,以稳定粮价,防止谷贱伤农或谷贵伤民。 在商业方面,刘询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发展。他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商业税,为商人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在刘询的政策推动下,西汉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百姓生活逐渐富足。 文化建设,弘扬儒术 刘询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儒家思想。他在长安设立太学,选拔优秀的儒家学者担任教师,培养了大批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还被输送到各级政府机构,成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支柱。刘询还经常亲自到太学,与儒生们探讨儒家经典,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刘询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工作。他下令收集民间的藏书,将许多珍贵的书籍收藏在皇家图书馆中。同时,他鼓励学者们对古代典籍进行整理和研究,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刘询的倡导下,西汉时期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对后世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驾崩与历史影响 黄龙元年(公元前 49 年),刘询在未央宫驾崩,享年 43 岁。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创了 “昭宣中兴” 的盛世局面。他的统治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帝王树立了榜样。 刘询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流落民间的皇曾孙,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帝王。他的经历让他深知民间疾苦,因此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文化素养,都令人钦佩。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