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 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其次,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著作颇丰,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传世。 刘伯温:元末明初的谋略大师与开国功臣 在元末明初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刘伯温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凭借着卓越的智谋、渊博的学识和刚正不阿的品格,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作为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他助力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参与制定一系列政治制度,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在诸多战役中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作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诗文作品风格独特,寓意深刻,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刘伯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出身书香与早期求学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 年)出生在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浙江省文成县)。此地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刘伯温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刘伯温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刘濠曾任宋朝翰林掌书,父亲刘爚是一位饱学之士,曾任遂昌县教谕。在家庭的熏陶下,刘伯温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强烈的求知欲。 刘伯温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十多岁时就已经熟读《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元统元年(1333 年),年仅 23 岁的刘伯温赴京城大都参加会试,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一举考中进士。随后,刘伯温进入元朝官场,但由于元朝政治腐败,民族歧视严重,身为汉人的刘伯温在官场中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压,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尽管如此,这段经历让刘伯温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仕途坎坷:在元末官场的挣扎 考中进士后,刘伯温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在任期间,他秉持公正廉洁的原则,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努力为百姓排忧解难。面对当地豪强的不法行为,刘伯温毫不畏惧,坚决予以打击,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他的正直和勇敢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爱戴,当地百姓称他为 “刘青天”。 然而,刘伯温的刚正不阿却与元末官场的腐败风气格格不入。在高安县丞任期满后,刘伯温又先后担任过江浙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等职务。在这些职位上,刘伯温多次提出合理的建议,但都未被采纳,反而因为直言敢谏而遭到上司的忌恨和排挤。面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刘伯温深感失望和无奈,多次萌生退意。 至正八年(1348 年),方国珍在浙东沿海地区发动起义,元朝政府派刘伯温前往镇压。刘伯温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先招安后围剿的策略。但他的建议却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反对,最终元朝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策略,导致方国珍的势力不断壮大。刘伯温因此受到牵连,被罢官回乡。 出山辅佐:助力朱元璋成就霸业 至正二十年(1360 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攻占了应天(今江苏南京),势力逐渐壮大。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才华和谋略,于是派人前往青田邀请刘伯温出山辅佐自己。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出山,为朱元璋效力。 刘伯温来到应天后,向朱元璋献上了 “时务十八策”,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提出了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最后北上推翻元朝统治的战略方针。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建议十分赞赏,将他视为心腹谋士。此后,刘伯温在朱元璋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和决策。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亲率二十万大军前往救援。在鄱阳湖之战中,刘伯温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准确地分析了战场形势,建议朱元璋采用火攻战术,一举击败了陈友谅的水军。这场战役是元末农民起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人进攻张士诚。刘伯温为这次战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最终成功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实现了江南地区的统一。 开国定策:奠定明朝政治基础 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刘伯温作为开国功臣,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了明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他建议朱元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些建议被朱元璋采纳,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制定历法方面,刘伯温主持编制了《戊申大统历》,该历法准确地反映了天文现象,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刘伯温还参与了明朝法律的制定,他主张以法治国,严惩贪污腐败和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直言敢谏:为国家和百姓发声 刘伯温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明朝建立初期,他多次向朱元璋提出建议,提醒朱元璋要警惕功臣集团的势力膨胀,防止他们对国家和百姓造成危害。同时,刘伯温还关注百姓的生活,建议朱元璋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然而,刘伯温的直言敢谏也得罪了一些权贵。胡惟庸是朱元璋时期的丞相,他为人奸诈,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刘伯温对胡惟庸的行为十分不满,多次向朱元璋揭发胡惟庸的罪行。胡惟庸因此对刘伯温怀恨在心,想方设法陷害他。 洪武四年(1371 年),刘伯温因受到胡惟庸的诬陷,被迫辞官回乡。尽管离开了官场,但刘伯温仍然心系国家和百姓。他在回乡后,撰写了许多诗文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和忧虑。 文学成就:诗文里的智慧与情怀 刘伯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作品风格独特,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刘伯温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多个方面。他的诗歌作品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有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刘伯温的散文作品也十分出色,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逻辑严谨,富有感染力。他的代表作《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体散文集,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郁离子》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年悲剧:遭人陷害,含冤而逝 洪武八年(1375 年),刘伯温病重。胡惟庸得知后,派医生前往探望。刘伯温服用了医生开的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不久后,刘伯温在青田家中去世,享年 65 岁。刘伯温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因病去世的。但无论如何,刘伯温的离世是明朝的一大损失。 后世影响:智慧与精神的传承 刘伯温去世后,他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智慧和正义的象征。他的谋略和智慧被后人传颂不衰,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以他为原型进行创作。同时,刘伯温的思想和精神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担当,敢于创新。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伯温以其卓越的才华、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