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潘家驹

嵊州市 诸暨市 上虞区 新昌

潘家驹嵊州市 诸暨市 上虞区 新昌 浙江省绍兴市人物

潘家驹(1921—),棉花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同年起任农艺系助教兼读研究生,历任南京农学院讲师、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倡导修饰回交法改良棉花品种;开展陆地棉突变性状遗传研究,鉴定出4个新的芽黄突变基因并转育成相应的近等基因系;将该指示性状与杂交种子生产相结合,开辟棉花0 优势利用新途径;培养了大批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人才。

成长经历

潘家驹,1921年9月7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父亲潘之顺是药剂师,母亲周淑琴是家庭妇女。父亲出于对自己职业的偏爱,要七个子女中年长的三个都去从医,排行老大的潘家驹自然是首选对象。1935年,潘家驹从绍兴私立成章小学毕业后转入省立绍兴中学学习。1941年高中毕业,适逢绍兴沦陷,他和同学数人背井离乡,去内地避难。危难中,他考入上海内迁湖南祁阳的新中工程公司,任钢铁化学分析室实习生。在此期间,潘家驹亲身经历了抗战时期十分艰难困苦的生活,感受到后方人民积极支援抗战的爱国热情,这一切深深激励着他奋发向上。潘家驹边工作边学习,于1944年考进了重庆中央大学医学院。因当时远离家乡,经济上无接济,只能靠微薄的助学金度日。经当时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的金善宝教授同意转学到农艺系就读,从此,潘家驹的一生与祖国农业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1948年8月,27岁的潘家驹大学毕业,留在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助教,并兼读农艺系研究生,在卢浩然教授指导下从事黄麻生长发育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家驹任著名棉花专家冯泽芳教授的助教,冯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品德和孜孜求知的精神使他获益匪浅。潘家驹关心政治,钻研业务,努力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潘家驹主持南京农学院棉花遗传育种工作,从事陆地棉、海岛棉种间0 优势利用的研究。经多年努力,筛选出了一些较优良的组合。正当潘家驹踌躇满志、欲展宏图之时,“文革 ”开始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几近瘫痪,潘家驹也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学校实验农场劳动。南京农学院并入地处扬州的江苏农学院后,他到该校任教。1980年,潘家驹随南京农学院迁回南京。

全国科学大会开创了科学的春天,也给潘家驹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干劲倍增,勤奋工作,成效卓著,先后成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30多篇,有6项科研成果获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潘家驹曾任农业部教材指导委员会作物学科组组长、副组长,中国棉花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棉花学报》编委,江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江苏、河南、山东等省农业科学院也聘请他为顾问或兼职研究员。

主要成就

潘家驹首先在棉花育种中提出修饰回交法,并应用于育种实践。早在20世纪50年代,潘家驹就对棉花性状遗传产生了浓厚兴趣。棉花的性状成千上万,多数经济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这种负相关严重制约着棉花品种改良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克服、缓和这种负相关,就成为育种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潘家驹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发现,要克服、缓和性状间的负相关,关键在于促进不同品种之间非同源染色单体间的物质交换,即基因的交换和重组。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提出“修饰回交法”。即在几个轮回亲本相同、供体亲本不同的双亲本简单回交方案中分别选择具有相同遗传背景而又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单回交品系进行互交,必要时还可选择理想品种作为供体亲本进行再一轮的回交选择和系间互交,从而达到克服、缓冲性状间负相关的目的。为了验证这一设想,潘家驹试验了将近10个春秋。在实验农场的试验田里,他白天亲手配制杂交组合,反复观察记载杂交、回交后代的表现;晚上制订近期杂交计划,整理分析已取得的观察记载结果。每年的暑期,他都是这样在实验农场度过的。另外,他还在江苏省灌南县等地开辟试验基地,进行育种材料的多年多点选育与鉴定。功夫不负有心人,论文《修饰回交法在培育优质、抗病、高产陆地棉新品种中的作用》发表后,立即被一些育种单位应用于育种实践。几年后,这些单位普遍反映,修饰回交法是选育棉花新品种的好方法。“修饰回交”理论1990年通过农业部成果鉴定,并被编入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育种学》。

在应用修饰回交法改良棉花品种的实践中,由于黄萎病分布广、类型复杂、危害严重,潘家驹对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于1982年在学校专门建立黄萎病圃,筹建黄萎病实验室。为了摸清国内棉花黄萎病分布情况、发病程度和品种抗性等,他多次带领学生赴山东、河南等棉区实地考察,搜集各种菌源。江苏省境内的南通、常熟等黄萎病高发地区,更是经常见到他的身影。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潘家驹对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的复杂性、鉴定方法的多样性问题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尤其对长期争论的究竟是单基因质量性状遗传还是多基因数量性状遗传有了更明确的结论,即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的主要方式是单基因显性遗传。

在棉花0 优势利用上,潘家驹率先利用芽黄标记性状进行杂交棉种子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潘家驹在进行棉花性状遗传研究的同时,也对棉花0 优势利用进行了探索。早在1957年,潘家驹与冯泽芳教授合译《棉花遗传选种文献摘要》时,对国外棉花0 优势的研究状况已有所了解。随后,他开展了对海岛棉、陆地棉种间杂交及棉花品种间杂交的研究,并筛选出一些优良组合。但“文革 ”使这项研究工作中断,直到1979年他才把当年的研究结果整理成文,发表了《陆地棉、海岛棉杂交育种研究初报》等几篇论文。1980—1986年,潘家驹应邀赴美国、瑞士、墨西哥、新西兰等国家参加国际棉花学术会议,每次会议都涉及0 优势利用问题。他深知这一问题的意义和难度,决定对中断多年的这一课题继续进行研究。1981年底,他在完成与美国德克得斯州农业试验站的合作研究后,立即回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根据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及在国外合作研究的体会,潘家驹从腺体、蜜腺、卷曲叶、长柱头、芽黄等众多的棉花突变性状中选择芽黄作为指示性状应用于杂交棉制种研究,以提高工效。他的工作得到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农业部的支持,先后委以“陆地棉芽黄突变型遗传及在育种上应用”、“芽黄标志棉花雄性不育性0 优势利用研究”、“陆地棉芽黄基因鉴定及在育种上应用”等课题研究的任务。工作开始时,潘家驹首先对国内外27个芽黄突变体进行等位性测验,共鉴定出V18、V19、V20、V22四个新的陆地棉芽黄基因。这一成果得到权威性的美国棉花遗传命名委员会的认可,并被列入棉花突变基因目录。随后,他对带有芽黄性状标记的陆地棉品系,尤其是北京农业大学提供的核雄性不育系81A进行了研究,发现81A的不育基因与国内发现的msc1、msc2、msc3三个基因是非等位的,和芽黄基因是完全连锁的,出苗期通过叶色观察就能鉴别出棉苗育性,为棉花标记性状用于杂交棉制种开创了先例。1989年,潘家驹培育了几十个芽黄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首次报重叠基因V16、V17有剂量效应的表现。根据多年多点不同芽黄天然异交率和不去雄人工辅助授粉的试验测定,证实芽黄作为一种指示性状在后代出苗期就能清楚地区分真假0 ,从而使利用棉花天然授粉生产杂交种子成为可能。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国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为了加速育种进程,潘家驹和他的课题组又对棉花半配合材料(Semig-amy)有性过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培育出一些较理想的父系单倍体材料。他和助手合著的论文“棉花半配合材料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棉花半配合发生的细胞学机制。认为以优良的棉花半配合突变型为亲本,与具有理想性状的授予亲本杂交,并在后代中选择具有该理想性状的单倍体材料,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即有可能选育出基因型纯合综合性状优良的二倍体材料或品系;供育种单位应用,从而达到加速育种进程的目的。这对提高杂交棉培育的效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潘家驹还十分关心各种可能用于杂交棉的育种方法研究。通过多年转育“三系”材料,使南京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室成为国内较丰富的“三系”基因库。

潘家驹在棉花0 优势利用研究上先后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多篇被英国《作物育种文摘》摘录。“陆地棉芽黄突变体的遗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和“棉花雄性不育种质的收集、研究和利用”两项成果分别于1990年、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潘家驹的工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浓厚兴趣,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学者经常与他书信往来,或索要论文或探讨问题;国内育种单位也经常来人来信,请求指导或索要亲本材料,他都一一允诺,毫无保留。

潘家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棉花遗传育种学家,也是一个出色的农业教育家。他从一名大学助教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未离开过教育岗位,为中国农业战线培养了众多专业技术人才。潘家驹教书育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给本科生讲授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课前认真做好备课笔记,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板书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他注重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常把生产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穿插于课堂内容中,同时把学生直接带到田间手把手指导。他常说:“农业工作者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庄稼,如果只重理论,忽视实践,一切等于零。”潘家驹除给研究生上好遗传育种、专业英语等课程外,更多的时间是带着研究生走进棉花试验田,进行现场教学指导。他要求研究生从播种、杂交到收花、考种都要亲自动手,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他也非常注意研究生“做人”的培养,对每一个招收的研究生都要亲自面试,强调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他培养的2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思想端正,学风严谨,工作勤奋、踏实,成为主产棉省的遗传育种研究骨干。

潘家驹曾任农业部教材指导委员会正、副组长,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参与统编教材《遗传学》等多部著作。1996年,潘家驹主编的农业部高校教材指导委员会规划基本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农业部、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多次授予“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教师”等光荣称号;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向他颁发了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0年荣誉证书。

  相关院校:

南京农业大学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朱立宏 曹寿椿

  • 潘兆麟 (1904~1931) 革命烈士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余浩楠下一篇:冯长根
    清康熙四大辅政大臣
    人物
    公元1918年-2011年
    海南省文昌市人物
    海忠介后第一人
    海南省文昌市人物
    公元1914年-2012年
    海南省东方市人物
    公元1916年-2015年
    海南省琼海市人物
    公元1899年-1928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海南省文昌市人物
    汉阴
    陕西省安康市人物
    公元1915年-2014年
    陕西省咸阳市人物
    明公元1430年-1495年,明代官吏,学者
    陕西省西安市人物
    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专家
    陕西省宝鸡市人物
    近代新疆维吾尔农奴起义首领
    新疆自治区哈密市人物
    公元1916年-1941年
    河北省唐山市人物
    滦州市
    河北唐山市滦州市人物
    浦东新
    人物
    江阴市
    江苏无锡市江阴市人物
    定海区
    浙江舟山市定海区人物
    全椒县
    安徽滁州市全椒县人物
    晋江市 安溪 鲤城
    福建省泉州市人物
    合阳县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人物
    梨树县
    吉林四平市梨树县人物
    崇明区
    上海市崇明区人物
    浦东新
    人物
    青浦区
    上海市青浦区人物
    浦东新
    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