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雷英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雷英夫

雷英夫[公元1921年-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河南洛阳市孟津区人物
雷英夫,又名雷霆臣,出生于1921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雷湾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师参谋长,周恩来总理军事秘书,军委作战部一局副局长兼总参谋部作战室主任,中央复员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兵工委员会秘书长, 总参谋部作战部作战处处长,作战部副部长, 后勤学院副教育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雷英夫(1921年—2005年),原名雷廷俊,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原孟津县)雷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著名军事战略家、参谋工作专家,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与人民军队的发展紧密相连,以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少年立志,投身革命洪流
1921年,雷英夫出生于孟津县一个贫困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叔伯抚养长大。尽管家境贫寒,他却始终渴望读书,靠乡邻接济和半工半读完成了小学学业。1935年,14岁的雷英夫考入洛阳师范学校,期间接触到进步思想,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红星照耀中国》等革命书籍,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年仅16岁的雷英夫毅然辍学,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加入洛阳进步青年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沿陇海线开展抗日宣传,动员群众参军参战。1938年,经地下党员介绍,他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学习,从此踏上革命道路。在抗大期间,他刻苦钻研军事理论,积极参与实战训练,因表现突出被选为抗大总校学生会主席,并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崭露头角,辅佐叶剑英参谋军务
1939年,雷英夫从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参谋部作战局任参谋。他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对军事地图的熟悉程度令同事惊叹,很快成为局里的业务骨干。1941年,叶剑英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发现雷英夫的军事天赋,将其调至身边担任秘书兼参谋,负责协助处理作战要务。

在叶剑英的指导下,雷英夫迅速成长。他参与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作战的策划,多次提出精准的战术建议。1942年,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雷英夫根据地形和敌情,建议采用“分散游击、集中突袭”的战术,有效牵制了日军主力,为根据地军民转移争取了时间。叶剑英曾评价他:“英夫虽年轻,却有大将之智,是参谋工作的奇才。”

1945年抗战胜利后,雷英夫随叶剑英赴重庆,参与国共谈判的军事协调工作。他负责整理国共双方军队部署资料,为中共代表团提供了精准的军事数据支持,在维护解放区利益的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解放战争时期,驰骋沙场显谋略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雷英夫调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战处副处长,参与辽沈战役的前期策划。1947年,他随部队挺进南满,在临江战役中,针对国民党军“分进合击”的战术,提出“诱敌深入、逐个击破”的方案,协助指挥官成功粉碎了敌军的四次进攻,巩固了南满根据地。

1948年,雷英夫任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全程参与辽沈战役的指挥协调。在攻打锦州的关键阶段,他根据战场态势变化,建议提前切断锦州与沈阳的联系,防止敌军突围,这一建议被采纳后,为全歼锦州守敌创造了条件。战役结束后,他又参与策划了平津战役,负责协调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部队的协同作战,为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保障。

1949年,雷英夫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任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参谋长。在衡宝战役中,他协助司令员萧劲光制定作战计划,提出“中路突破、两翼包抄”的战术,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主力4.7万余人,解放了湖南大部地区。此后,他又参与了广西战役,为华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四、建国后投身国防与军队建设
1950年,雷英夫调任中央军委作战部一局局长,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决策。1950年10月,他根据美军仁川登陆后的动向,预判美军可能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及时向中央提出“出兵朝鲜、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建议,为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战争期间,他多次随彭德怀赴朝鲜前线,协助制定战术计划,尤其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提出的“坑道坚守与短促反击相结合”的战术,有效消耗了敌军有生力量。

1955年,雷英夫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此后,他历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部长、副院长等职,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他主持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抗美援朝战争史》等重要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为完善解放军军事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

1964年,雷英夫参与组织全军大比武,推动部队实战化训练。他强调“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训练中准备战争”,主张将战术训练与科技应用相结合,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五、历经风雨,坚守信仰不改
“文革”期间,雷英夫因反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遭到迫害,被关押审查近8年。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拒绝提供任何诬陷他人的材料,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气节。1975年,在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雷英夫恢复工作,任军事科学院顾问。

1978年改革开放后,雷英夫积极推动军事科研领域的拨乱反正,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调军事理论研究要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求。他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纂工作,担任军事历史分册主编,为整理和传承中国军事历史文化付出了大量心血。

1988年,雷英夫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退休后,他仍关注国防建设,撰写了《论现代战争的特点与规律》等论文,呼吁加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六、品格与传承,风范永存
雷英夫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朴素作风。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革命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即使在担任高级职务后,他仍坚持深入基层部队调研,与士兵同吃同住,倾听官兵的意见。

在家庭中,他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自食其力、报效国家”。他的子女中多人参军入伍,延续了他的革命精神。

2005年1月9日,雷英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更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鞠躬尽瘁的一生。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为党和人民的军队服务。”他的军事智慧、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为强国强军事业不懈奋斗。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 16:07
上一篇:王静敏下一篇:赵章成
澳门赌王、慈善家
著名的数学家
青海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
青海省民政厅原厅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翁源人物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山东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开国大校
外交部原部长助理
革命烈士
民国军阀之河南护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羌族诗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孟津区人物
中国机织和服装技术专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