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赵慧深

公元1914年-1967年

赵慧深公元1914年-1967年 四川省宜宾市人物

赵慧深(1914~1967),女,四川宜宾人。20年代末,进上海南方大学攻读文科。

1932年,曾任山东省立实验剧院戏剧干事,组织演出了《父归》和《湖上的悲剧》等进步话剧。

1934年夏,在北平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不久随团南下,首次在天津新新剧院演出了曹禺刚刚写成的话剧《雷雨》。她在其中饰演繁漪,以深沉含蓄,充满内心热情的表演,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繁漪的复杂心理活动。这次演出,轰动了剧坛。

1937年,她又在袁牧之编导的影片《马路天使》中扮演伎女小芸。她对角色寄以极大的同情,并把这种同情深深地融化在对角色凄凉身世的准确细腻的理解和体验之中,以自己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善良而又不幸的伎女小芸的艺术形象。从而因一出话剧、一部电影,一个繁漪、一个小云,享誉艺苑影坛。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她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四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活动。1941年,在重庆加入中华剧艺社,任干事,协助社领导负责组织剧目和宣传工作。曾参加老舍、赵清阁合写的3幕剧《面子问题》的首演。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

1947年,她毅然奔赴苏北解放区,曾任华中建国大学戏剧指导。建国后,历任东北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剧、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等职,创作了京剧《三不愿意》和电影剧本《不怕鬼的故事》等。

12岁即参加话剧演出,随兄赵景深演出《泼妇》等戏。在天津与陶金等合作话剧《雷雨》一举成名。随后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马路天使》中饰演伎女小云,获得肯定。这是她唯一的一部电影作品。解放后,先后在东北戏曲学校,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单位任职。幼时,就读于天津女子师范小学、南京教会中学。十二三岁肘即参加话剧活动,随兄赵景深演出《泼妇》等戏。其后,赴上海,入南方大学攻读文学。1932年任山东省立实验剧院戏剧干事,参加《父归》、《湖上的悲剧》的演出。1937年加入我国著名话剧团——中国旅行剧团,曾在天津与唐愧秋、陶金等合演《雷雨》,赵饰繁漪,表演精当,一举成名。旋又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扮小安也获成功。不久,赵加入了陈鲤庭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四队赴沪、杭演出,转汉口后,与赵丹、陶金。顾而已、魏鹤龄等成立职业剧团,1938年初抵达重庆、成都多场演出,轰动远近。剧团改组,赵又到中央青年剧社陪都实验团从事戏曲工作。1941年,赵参加了党领导的中华剧艺社任干事,共参加了《屈原》、《天国春秋》等40多台话剧的演出。1942年上演《面子问题》,赵与秦信等,均住主角。1945年首演的《清明前后》,赵丹任导演,赵慧深任副导演。1946年,赵到苏北解放区,从事新文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旅大市文协艺委会副主任,东北戏曲学校校长,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部副主任等职。作品有京剧《三不愿意》、电影剧本《不怕鬼的故事》、《蜘蛛与麻雀》、《如此北平》等。

全国解放后,她曾任旅大教育厅社团戏剧指导、旅大文协艺委会副主任、东北戏改处编审科科长、东北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东北戏曲学校校长等职。她还改编过许多剧目。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剧、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编剧、北京电影制片厂部主任等职。发表过《不怕鬼的故事》等电影剧本。1960年,她作为文艺界代表参加全国第3次文代会。“文革”中受破孩,于1967年12月4日 ,终年53岁。“文革”后,党和人民为她平了反,恢复了名誉。

  同年(公元1914年)出生的名人:李桂顺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梁伯隆下一篇:樊一蘅
五代宋初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
南宋末代皇帝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赵国发展进程中的开拓之君
山东省委原书记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导演,一级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南宋第六位皇帝
清康熙四大辅政大臣
人物
公元1918年-2011年
海南省文昌市人物
公元1899年-1928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海南省文昌市人物
海忠介后第一人
海南省文昌市人物
汉阴
陕西省安康市人物
公元1917年-2011年
海南省东方市人物
公元1914年-2012年
海南省东方市人物
公元1920年-2016年
海南省东方市人物
公元1916年-2015年
海南省琼海市人物
西周
陕西省西安市人物
明公元1430年-1495年,明代官吏,学者
陕西省西安市人物
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专家
陕西省宝鸡市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