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刘秉忠简介-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元朝人物
刘秉忠个人介绍资料
刘秉忠
本名:刘秉忠
别名:刘侃,子聪,聪书记,刘文正,刘文贞
字:仲晦
号:藏春散人
所处时代:大蒙古国→元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邢州
出生日期:1216年
逝世日期:1274年
主要作品:藏春集,平沙玉尺经
主要成就: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规划北京城
官职: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
爵位:赵国公(赠)→常山王(赠)
追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谥号:文贞→文正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之后一度弃官隐居,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自此愈加尽心于国事。
刘秉忠活跃于蒙元初期政坛,对一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刘秉忠还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逝世,享年年五十九。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他祖籍瑞州,世为辽朝官宦大族。曾祖父任金朝邢州节度使,家居邢州,所以从他祖父刘泽始为邢州人。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与同行。刘秉忠拜见元世祖后,元世祖甚为称赞,多次垂询。后数年因父亲去世奔丧回家,元世祖赐金百两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丧期满,便召还至和林。刘秉忠至和林后上书数千百言。元世祖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
从旁建言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宪宗四年(1254年)和元宪宗九年(1259年),刘秉忠随元世祖两次征伐大理和伐宋时,力劝元世祖勿滥杀,所以每克一城都没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即位,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被录用。刘秉忠虽居于皇帝左右,但仍着旧服,当时人称他为“聪书记”。
诏命还俗
至元元年(1264年),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并诏令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为刘秉忠的妻子,赐奉先坊作为刘秉忠府第。
功勋卓著
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宠信。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后都为名臣。
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
至元六年(1269年),刘秉忠订立朝仪,制定官制,朝见皇帝礼节、百官的服饰及俸禄等。
至元八年(1271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无疾而卒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而逝,享年五十九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于大都。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的,仅有刘秉忠一人而已。
为政举措
政治
刘秉忠进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后,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活跃于蒙元初期政坛,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至元八年(1271年),他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大蒙古国更名为“大元”。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元代大都城
文化
刘秉忠学问功底深厚,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散曲家,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刘秉忠的词、曲在元代都称名家。今人论元词,刘秉忠也居重要位置。前人论刘秉忠词,最有影响的文献有二:一为清代词人王鹏运《藏春乐府跋》,二是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之《藏春词》。王鹏运“谓雄廓而不失之伧楚,酝藉而不流于侧媚”二语,为刘秉忠词风格评论定调。后人研究,多由此二语生发。
个人作品
著作
《藏春集》六卷
《藏春词》一卷
《诗集》二十二卷
《文集》十卷
《平沙玉尺》四卷
《玉尺新镜》
诗词
《南吕·干荷叶》
《双调蟾宫曲》
《木兰花慢·望乾坤浩荡》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藏春集序》:当云霾草昧之世,天开地辟,赞成文明之治……至于裁云镂月之章,阳春白雪之曲,在公乃为余事。
历代评价
察必:汝汉人聪明者,言则帝听,汝何为不谏?
王鹗: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忽必烈: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险艰,事有可否,言无隐情。又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不得与闻也。
宋濂:①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②贤者在世,视时诎信。挂瓢武安,绝世离群。扇然而起,拏风跃云。乃垒乃城,乃阙乃庭。乃建滦京,滦京之封。龙冈欝冲,王气所钟。伊刘公是,庸作皇邑。土中敷文,教万邦驰。车书来同,维公之功。
姚广孝: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混俗;知己苟不遇,终身不怨……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计业已成,勋名照简牍。
孙承恩:脱迹空门,致身台铉。大计密谋,忠勤不倦。滦京崇崇,王气所钟。定鼎宅中,召公之功。
朱轼:秉忠当出处之际,踪迹甚奇。方其栖心方外、放浪山泽间,宁自知遭时遇主,出素蕴以纲维一世、垂之无穷哉?昔范蠡泛舟,观兵强吴;李泌衡山之逸客,再定两京,光复唐室。秉忠岂其流亚耶?
柯劭忞:刘秉忠、张文谦、窦默、姚枢,皆世祖潜邸宾僚,赞帷幄之谋,以成大业。
查洪德:刘秉忠诗文词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说,在元代诗史和词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他的散曲还不具备元散曲的典型风格,但写得也不错,所以才赢得后人的注目。在元好问、耶律楚材之后,郝经、姚燧、卢挚、刘因之前,因为有刘秉忠的创作,北方文坛便不寂寥。
家族成员
关系人物备注
祖父刘泽原籍瑞州,其父任金朝邢州节度使,家居邢州,所以从刘泽始为邢州人。
父亲刘润木华黎攻取邢州,立都元帅府,刘润为都统,后改署州录事,又历任巨鹿、内丘两县提领。
兄弟刘秉恕同父异母弟,字长卿,平阳路总管。
妻子窦氏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
过继子刘兰璋刘秉恕之子,因刘秉忠无子(仅有一女)而过继于他。
孙子刘虎、刘彪均为刘兰璋之子。
史书记载
《元朝名臣事略·卷第七·太保刘文正公》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史传三编·卷四十一·名臣传三十三》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后世纪念
卢沟桥墓地
刘秉忠墓位于北京卢沟桥北不远处。明代姚广孝来到北平后就去拜谒了,而且先后去了两次,并作《春日谒刘太保墓作》以表敬佩之情。
邢台墓地
刘秉忠墓
墓地
刘秉忠墓后来由北京迁回老家邢台,刘秉忠墓位于邢台市桥西区贾村,原本完好,规模宏大,是邢台三大古墓之一,如今已经被邢台人破坏殆尽,石人石马被砸毁了,坟被挖了,只余一个残碑。
庆寿寺墓塔
大庆寿寺里有两座砖塔,一座七级,一座九级。那座九级的砖塔是元朝开国功臣怪僧刘秉忠师傅的墓塔,寺里还保留着刘秉忠写的赞文。
三文贞公祠
“三文贞公祠”建于元代,在顺德府城内(今邢台桥东区),祭祀籍贯邢州的谥号都为文贞的三大名相魏徵、宋璟和刘秉忠。祭词:“世间明贤,同产此邦,文章德业,先后相望,历时愈远,声则弥光”。此祠解放后被拆毁。
影视形象
2013年《建元风云》马浚伟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元朝女诗人
大蒙古国第三位大汗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
元朝著名女诗人
元末官员
元末明初的文学隐者
元朝辅国上将军
元曲四大家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
元代才俊、科举魁首
宝安文氏始祖
元曲四大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