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韩其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其为

韩其为[公元1933年-2019年,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水库淤积)专家]+像 湖北荆州松滋人物
韩其为(1933年11月2日—2019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北松滋,泥沙与河床演变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一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韩其为生平:从荆楚学子到泥沙泰斗的传奇之路

韩其为(1933年11月—2019年1月7日),湖北松滋人,中国著名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专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他毕生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水库淤积理论与防治技术研究,为解决长江三峡、葛洲坝等重大水利工程的泥沙问题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被誉为“中国水库泥沙学科的开拓者”。

一、荆楚少年:逆境中的求学之路
1933年11月,韩其为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县(今松滋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韩静安是当地知名的私塾先生,擅长经史子集,母亲则是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尽管家境不算富裕,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幼年的韩其为便在父亲的教导下诵读《论语》《孟子》,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松滋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境内河网密布,洪涝频发。童年时,韩其为多次目睹洪水冲毁农田、淹没村庄的场景,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漫过堤岸的画面,在他心中埋下了对“水与沙”的最初思考。1941年,8岁的他进入松滋县立小学就读,因天资聪颖,跳级完成学业,1947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四中学(今荆州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水利事业亟需人才。1950年,韩其为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水利系(今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师从著名水利专家夏坚白、张瑞瑾。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课程,尤其对张瑞瑾教授讲授的“泥沙运动学”产生浓厚兴趣。1953年,他在《武汉水利学院学报》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论泥沙沉降速度的计算方法》,初步展现了学术天赋。

二、投身水利:从黄河到长江的实践探索
1954年,韩其为毕业后分配至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参与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当时黄河“三年两决口”,泥沙淤积是核心难题。他扎根河南兰考、山东东明等黄河滩区,白天徒步丈量河道,夜晚在油灯下整理数据,提出“以淤代疏”的泥沙调控思路,即通过修建淤地坝拦截泥沙,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这一方法在黄河中游试点中取得成效,为后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提供了参考。

1965年,韩其为调任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恰逢长江三峡工程前期论证启动。水库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争议的焦点——若泥沙在库区大量淤积,将导致库容减少、航道堵塞,甚至威胁大坝安全。他带领团队沿长江三峡段进行了为期5年的实地勘察,采集了上万组泥沙样品,建立了中国首个“水库淤积数学模型”。

1972年,他在《水利学报》发表《水库淤积的计算理论与方法》,首次提出“泥沙起动流速公式”,解决了传统理论中“泥沙临界运动条件”计算偏差的问题。该公式被纳入《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成为我国水库设计的重要依据。1980年,他主持的“三峡水库长期使用淤积模型试验”通过国家鉴定,证明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汛期排沙、枯期蓄水)运行方式,可保证水库长期有效库容,为三峡工程立项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三、理论突破:构建中国特色泥沙学科体系
韩其为深知,中国河流的泥沙问题具有特殊性——黄河、长江的含沙量远高于世界其他大河,传统的欧美泥沙理论难以直接套用。他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泥沙学科体系”的目标,从三个方面实现了系统性突破:

泥沙运动力学:1982年,他出版《泥沙运动力学》,提出“非均匀沙分组沉降理论”,解决了不同粒径泥沙混合运动的计算难题。书中关于“紊流脉动对泥沙悬浮影响”的分析,被国际泥沙研究界称为“韩氏理论”。
  
水库淤积预测:1990年,他创立“水库泥沙长系列预测模型”,将水文、地形、泥沙特性等因素纳入统一框架,预测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模型在葛洲坝、丹江口、小浪底等20余座大型水库应用,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

河道演变模拟:1995年,他开发“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三维数值模型”,成功模拟了荆江河段“九曲回肠”的形成机制,为荆江裁弯取直工程(1967—1969年)提供了技术指导,使荆江行洪能力提升30%。

1997年,韩其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于国内工程,还走向国际:1999年,他应邀为埃及阿斯旺大坝提供泥沙治理咨询,提出“分层排沙”方案,缓解了库区淤积问题,被国际大坝委员会评为“21世纪水利工程典范案例”。

四、育人与传承:甘当学科铺路石
韩其为始终重视人才培养,1985年起兼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今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了56名研究生,其中20人成为水利系统高级工程师或高校教授。他的育人理念是“既教做事,更教做人”——要求学生必须先到工程一线实习1年,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

2003年,70岁的韩其为牵头成立“长江泥沙研究中心”,整合长委、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了我国首个泥沙数据库,收录了长江、黄河等12条主要河流60年的泥沙观测数据。2010年,他出版《水库泥沙工程学》,系统总结了60年研究成果,该书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2013年“中国出版政府奖”。

晚年的他仍关注水利新问题。2014年,针对长江中下游采砂过度导致河床下切的现象,他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发表《长江河道采砂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及调控措施》,提出“动态采砂总量控制”方案,被水利部采纳为长江采砂管理的指导意见。

五、人格风范:淡泊名利的学者本色
韩其为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他在长委工作40余年,始终住在单位分配的老式公寓楼,家具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款式。1998年长江抗洪期间,75岁的他主动请缨赴湖北监利抗洪前线,与官兵同吃同住,指导用沙袋构筑“防沙堤”,防止溃堤处泥沙涌入。

他常说:“搞水利的,要对得起江河,对得起百姓。”2010年,他将获得的“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50万元全部捐出,设立“韩其为泥沙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2018年,他在病床上完成最后一篇论文《论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泥沙问题》,对长江岸线保护提出建议。

2019年1月7日,韩其为在武汉逝世,享年86岁。遵照其遗愿,骨灰撒入长江宜昌段——这里是他研究三峡泥沙问题的起点,也是他毕生牵挂的地方。

六、历史评价与学术影响
韩其为的研究成果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的泥沙解决方案”,他构建的理论体系不仅支撑了三峡、葛洲坝、小浪底等重大工程,还推广至印度恒河、埃及尼罗河等国际项目。国际泥沙研究学会主席P. Engel曾评价:“韩其为的工作,让世界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也能在水利科技领域引领创新。”

他一生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12项。2019年,水利部追授他“全国水利系统楷模”称号,称其“用一生践行了‘治江兴邦’的初心,是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榜样”。

从松滋河畔的少年到中国泥沙学科的泰斗,韩其为的一生与江河紧密相连。他用扎实的理论、严谨的实践,破解了一个个“水沙难题”,更用淡泊名利的品格,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正如他在自传中写道:“泥沙虽微,聚则成洲;水滴虽小,汇则成江。我愿做一粒泥沙,融入祖国的江河大地。”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3 17:37
上一篇:樊明武下一篇:叶声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
中国作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就斐然的画家
卫立煌将军的妻子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
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落马】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落马官员
陕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作家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台湾学者
国家著名火箭技术专家
南京军区原空军政委
海南省委原书记
埃及首位民选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澳大利亚已故前总理
雷州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吉林省委書記
中国内地男演员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第5任国家主席
著名经济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