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其为[公元1933年-2019年,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水库淤积)专家]+像 湖北荆州松滋人物 韩其为(1933年11月2日—2019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北松滋,泥沙与河床演变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一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韩其为生平:从荆楚学子到泥沙泰斗的传奇之路 韩其为(1933年11月—2019年1月7日),湖北松滋人,中国著名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专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他毕生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水库淤积理论与防治技术研究,为解决长江三峡、葛洲坝等重大水利工程的泥沙问题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被誉为“中国水库泥沙学科的开拓者”。 一、荆楚少年:逆境中的求学之路 1933年11月,韩其为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县(今松滋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韩静安是当地知名的私塾先生,擅长经史子集,母亲则是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尽管家境不算富裕,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幼年的韩其为便在父亲的教导下诵读《论语》《孟子》,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松滋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境内河网密布,洪涝频发。童年时,韩其为多次目睹洪水冲毁农田、淹没村庄的场景,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漫过堤岸的画面,在他心中埋下了对“水与沙”的最初思考。1941年,8岁的他进入松滋县立小学就读,因天资聪颖,跳级完成学业,1947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四中学(今荆州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水利事业亟需人才。1950年,韩其为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水利系(今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师从著名水利专家夏坚白、张瑞瑾。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课程,尤其对张瑞瑾教授讲授的“泥沙运动学”产生浓厚兴趣。1953年,他在《武汉水利学院学报》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论泥沙沉降速度的计算方法》,初步展现了学术天赋。 二、投身水利:从黄河到长江的实践探索 1954年,韩其为毕业后分配至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参与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当时黄河“三年两决口”,泥沙淤积是核心难题。他扎根河南兰考、山东东明等黄河滩区,白天徒步丈量河道,夜晚在油灯下整理数据,提出“以淤代疏”的泥沙调控思路,即通过修建淤地坝拦截泥沙,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这一方法在黄河中游试点中取得成效,为后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提供了参考。 1965年,韩其为调任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恰逢长江三峡工程前期论证启动。水库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争议的焦点——若泥沙在库区大量淤积,将导致库容减少、航道堵塞,甚至威胁大坝安全。他带领团队沿长江三峡段进行了为期5年的实地勘察,采集了上万组泥沙样品,建立了中国首个“水库淤积数学模型”。 1972年,他在《水利学报》发表《水库淤积的计算理论与方法》,首次提出“泥沙起动流速公式”,解决了传统理论中“泥沙临界运动条件”计算偏差的问题。该公式被纳入《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成为我国水库设计的重要依据。1980年,他主持的“三峡水库长期使用淤积模型试验”通过国家鉴定,证明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汛期排沙、枯期蓄水)运行方式,可保证水库长期有效库容,为三峡工程立项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三、理论突破:构建中国特色泥沙学科体系 韩其为深知,中国河流的泥沙问题具有特殊性——黄河、长江的含沙量远高于世界其他大河,传统的欧美泥沙理论难以直接套用。他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泥沙学科体系”的目标,从三个方面实现了系统性突破: 泥沙运动力学:1982年,他出版《泥沙运动力学》,提出“非均匀沙分组沉降理论”,解决了不同粒径泥沙混合运动的计算难题。书中关于“紊流脉动对泥沙悬浮影响”的分析,被国际泥沙研究界称为“韩氏理论”。 水库淤积预测:1990年,他创立“水库泥沙长系列预测模型”,将水文、地形、泥沙特性等因素纳入统一框架,预测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模型在葛洲坝、丹江口、小浪底等20余座大型水库应用,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 河道演变模拟:1995年,他开发“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三维数值模型”,成功模拟了荆江河段“九曲回肠”的形成机制,为荆江裁弯取直工程(1967—1969年)提供了技术指导,使荆江行洪能力提升30%。 1997年,韩其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于国内工程,还走向国际:1999年,他应邀为埃及阿斯旺大坝提供泥沙治理咨询,提出“分层排沙”方案,缓解了库区淤积问题,被国际大坝委员会评为“21世纪水利工程典范案例”。 四、育人与传承:甘当学科铺路石 韩其为始终重视人才培养,1985年起兼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今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了56名研究生,其中20人成为水利系统高级工程师或高校教授。他的育人理念是“既教做事,更教做人”——要求学生必须先到工程一线实习1年,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 2003年,70岁的韩其为牵头成立“长江泥沙研究中心”,整合长委、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了我国首个泥沙数据库,收录了长江、黄河等12条主要河流60年的泥沙观测数据。2010年,他出版《水库泥沙工程学》,系统总结了60年研究成果,该书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2013年“中国出版政府奖”。 晚年的他仍关注水利新问题。2014年,针对长江中下游采砂过度导致河床下切的现象,他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发表《长江河道采砂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及调控措施》,提出“动态采砂总量控制”方案,被水利部采纳为长江采砂管理的指导意见。 五、人格风范:淡泊名利的学者本色 韩其为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他在长委工作40余年,始终住在单位分配的老式公寓楼,家具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款式。1998年长江抗洪期间,75岁的他主动请缨赴湖北监利抗洪前线,与官兵同吃同住,指导用沙袋构筑“防沙堤”,防止溃堤处泥沙涌入。 他常说:“搞水利的,要对得起江河,对得起百姓。”2010年,他将获得的“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50万元全部捐出,设立“韩其为泥沙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2018年,他在病床上完成最后一篇论文《论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泥沙问题》,对长江岸线保护提出建议。 2019年1月7日,韩其为在武汉逝世,享年86岁。遵照其遗愿,骨灰撒入长江宜昌段——这里是他研究三峡泥沙问题的起点,也是他毕生牵挂的地方。 六、历史评价与学术影响 韩其为的研究成果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的泥沙解决方案”,他构建的理论体系不仅支撑了三峡、葛洲坝、小浪底等重大工程,还推广至印度恒河、埃及尼罗河等国际项目。国际泥沙研究学会主席P. Engel曾评价:“韩其为的工作,让世界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也能在水利科技领域引领创新。” 他一生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12项。2019年,水利部追授他“全国水利系统楷模”称号,称其“用一生践行了‘治江兴邦’的初心,是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榜样”。 从松滋河畔的少年到中国泥沙学科的泰斗,韩其为的一生与江河紧密相连。他用扎实的理论、严谨的实践,破解了一个个“水沙难题”,更用淡泊名利的品格,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正如他在自传中写道:“泥沙虽微,聚则成洲;水滴虽小,汇则成江。我愿做一粒泥沙,融入祖国的江河大地。” |